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人文科学哲学,对于闵斯特伯格、勒温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以及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价值有涉的研究立场、个别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历史文化维度是新康德主义最重要的心理学方法论蕴含。新康德主义为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提供了哲学支持,但由于其过分强调人的价值与意义而忽视了人的物性,尚不足以构筑完善的心理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心理学一系列新进展的分析,探讨了心理学正在经历的从物理学隐喻向生态学范式的转变。20世纪末出现的主体间性理论、叙事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一系列心理学新领域,以及人格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传统研究领域的新发展,都体现了生态主义的思想,可以放在"生态主义的心理学"(ecologistic psychology)这个大概念之下去理解。生态主义的心理学把系统的、整体的、历史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研究的所有领域中,是研究范式的全面转变。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当具有生态主义的视角,应当对科学与人文、定性与定量、行为观察与内省分析等有差异性的研究取向与方法兼容并包。因此,所谓生态主义的心理学,意味着在对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认识、对心灵世界与其存在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以及探索心灵世界的方法这3个方面都体现出生态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心理学一旦屏弃了自然科学离开实验研究,仅仅满足于一般原理和空洞的思辨讨论,就不可避免地处于停滞状态。人格心理学的特质理论取向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思想的发展背景,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元素主义思想、现代进化论与遗传学说,对特质人格心理学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主流心理学,还是非主流心理学,心理学家在探索人的心理行为或心理生活时,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无不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而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心理学的文化取向。这里就文化,文化心理学的产生和研究取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国外三大学习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和关注社会文化与发展的学习论的兴起,行为主义的S-R联结观在传统学习论中所占的统治受到了动摇.据此,国外学习论研究的基本状况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取向:联结主义取向、认知主义取向和建构主义取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习的本质及过程理解的加深,三大取向学习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完善,并赋予了更丰富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特质与情境之争与自我观密切相关。传统心理学假定自我是作为精神实体而存在的,则行为是由特质决定的;社会建构论认为自我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语言建构而成的,则行为由情境决定。叙事心理学认为生活故事形成并建构了一个人的自我与人格,故事为一个人的自我提供了特质与情境的统一。叙事心理学将叙事思维引入心理学,用生活故事架起了一座连接特质与自我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随着创业活动的兴起,创业者的研究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创业者个体层次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创业者个体研究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特质取向到行为取向,再到类型化取向转变的演变历程。文章对该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知识的看法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是科学主义知识观,其研究取向的特征主要有:主客二分的思维特征;本质主义;科学主义;个体主义。后现代知识观为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当前,心理学研究转向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的社会建构论取向;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转向;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转向。  相似文献   

9.
应对研究中人格取向的沿革与走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研究之初以人格取向为主,此时人格被看做是影响应对的决定性因素;情境理论、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等的相继突起,改变了旧有的应对研究的模式,从研究范围、研究思路等方面对人格研究取向提出了挑战,促使其寻找新的出路.当前,应对研究中人格取向的研究,如A型人格、大五人格、自尊、乐观/悲观、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感等方面的研究存在有不足之处.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即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更多地使用纵向研究设计和跨情境研究设计;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重视应对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跨文化研究;加强应对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及其研究,包含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无意识与文化,人性与文化,心理现状与文化,人格与文化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精神分析的文化主义取向,为当前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刻的理论启示:1、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2、心理现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3、释义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当事人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人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在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视角,简要地对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进行了反思,认为哲学中的主客体概念在研究教育过程诸要素关系中的简单移植,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构成要素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是引发争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心理学的发展中横贯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取向和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两种思维范式的矛盾与冲突。虽然两种价值取向和两种思维范式在心理学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各自的积极作用,但二者最终都成为心理学发展的桎梏,尤其是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科学主义与科学思维,忽视了人文主义与伦理思维。心理学的发展要融合两种价值取向与两种思维范式。现代心理学一方面要遵从伦理学的约束,解决好被试的身心健康、隐私问题以及实验的欺骗性问题,同时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伦理学也要考虑人的未来行为、整体行为,关注人以外的自然,关注更大时空内的社会责任,从而构建现代伦理学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定量与定性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的一百多年来,定量研究方法已在心理学研究中处于统治地位.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定性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各有长短,片面强调某一种都是不恰当的.只有巧妙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我们把不健康的心理都称为异常心理。异常心理会给人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学习一些维护心理健康的常用方法,对于个人的生活是有很多益处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异常心理的一般调整方法,论述了异常心理的概念及标准(分为统计学标准、理论标准、社会经验标准和个人主观标准四个方面);异常心理的一般调整方法,即心理防卫措施(否定作用、反向作用、投射作用、歪曲作用、幻想作用、转移作用、抵消作用、退行作用八个方面)及健康心理的常用维护方法(适度使用心理防卫术、培养健康的情趣、保持赤子之心、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有宽容之心、有弹性的性格、时常去看心理医生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法分析创业者人格研究概况及得失,并尝试揭示创业者人格研究的实践意义。简析心理学视野中人格心理学、职业心理学及管理心理学对创业者人格内涵、特质和相关研究概况,教育学对创业人格内涵、特质及培养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人格与个人生活史相关联;同时研究的学科及文化视角需要拓展,系统研究需要深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在实践层面需要沟通。认为,创业者人格研究有利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关注创业者人格培养实现“内生”,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超越功利性目的回归育人本质。  相似文献   

17.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对人格概念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心理学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基本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上是不同的.要进一步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就必须突破西化心理学的框架,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人格心理学的问题,采用多取向多方法开展创造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合作意识在当前大学生中较为淡薄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比较忽视的现状,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论述了合作的概念,并从大学生个体发展及其与团体关系的两个方面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转变思维观念、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生态人格,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生态补偿,健全法律法规、保护资源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五个方面来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