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越意识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超越意识应运而生。超越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发展在观念上进行突破、扬弃和飞跃的精神活动体现。它具有现实性、自主性、变革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超越意识是政治发展的先导。政治发展研究源于西方,是为发展中国家走西方道路设计模式的。抽象地接受和运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不对的。正确的理解是: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面对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国情社情,选择适合于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从而不断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迈进。研究超越意识与政治发展的核心是现实政治发展的对策问题。在国内外现实政治发展中,中国需要运用国权意识、互利意识、利益意识和发展意识来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2.
皇权、相权与察权是中国封建政制的三项基本权力。三权之中,皇权至上至尊,相权与察权为皇权所派生,是实施皇权的工具。这种不平衡的三权结构,是中国封建政制的基本特征,也是其根本缺陷。当相权与察权不仅受到皇权的监督制约,皇权亦受到相权与察权一定程度的监督制约,即三权比较协调,存在某种制衡关系时,便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封建盛世。但是,在中国封建史上,更多的情况是皇权的独断而无制约,因而朝纲紊乱,政治昏暗,导致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周期性的王朝更迭,通过封建朝廷权力的重组,使失控的皇权有所扼制。这是对暴虐、腐败的绝对皇权的绝端的制约。二千余年的封建统治也积累了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某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农民政治心态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的政治心态是一个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他们传统的政治心态是:对皇权既崇拜又疏远;对政权既顺从又逆反;既想均平又想特权。而现代社会中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动机利益明显;政治心态走向开放;政治信任感和认同感增强。但现代农民政治心态中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其政治心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忠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但关于忠观念的起源研究一直以来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存在忠观念与忠概念的混淆。五帝时代"中"的意识是"忠"观念产生的文化源头,"忠"源于"中",忠观念起源于五帝时代。忠是五帝时代军事首领或酋长为了本群体利益所产生的中正、不偏、公正、无私等的意识和观念,体现了为民的价值导向;也是氏族成员对军事首领或酋长这一权威中心的归依和服从,反映了对群体利益的维护和公平规则的期求。  相似文献   

5.
风雨苍黄,90载白驹过隙。 回望百年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化轨迹,希望与绝望曾经相伴,屈辱与自豪仿佛如昨。多舛的命运,一刻也不曾告别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阴魂至今依然驻留生活在伪现代化时代国民们的意识深处,皇权崇拜,权力至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皇权的制度性制约包括谏官言谏系统以及以相权为代表的官僚系统,制度性制约的目的在于维护以皇权为代表的皇族利益,限制性权力与被限制性权力具有非对等性带来了制度性制约的弹性而非刚性。"天""德""民"对皇权的非制度性制约是以造成皇帝的天谴、内省、恐惧为基础的。制度性制约与非制度性相互融合,制约的广度与深度高于现代西方,而缺乏的是刚性。  相似文献   

7.
在以皇权政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社会,外来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变革历程,是受中国皇权政治的改造日益世俗政治化。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佛教依附皇权政治而发展,其兴衰存亡,制约于世俗君主,受专制皇权所直接控制支配。其二,儒佛合一,佛教接受儒家统治思想的改造而成为皇权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三,参与世俗政治,佛教表现出"辅助王化"、服务专制皇权的特殊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8.
"红颜祸水"观念在中国流传久远,这一观念在女子与恶政间建立起神秘的必然联系,丑化、扭曲了女性与政治的关系,这种观念是两汉特定政治危机中的产物,是在两汉多"女祸"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两汉精英阶层为了遏制皇族女性对皇权的破坏作用而做舆论宣传中衍生的观念,具体来说是通过三种途径发生的:历史上女性败政事例的突出、先秦经典的借助、灾异学说对女性的影射.这使得女祸观念在汉代得以形成,并且,随着此后封建王朝注意压制威胁皇权的外戚势力,女祸观念日益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代国玺 《中州学刊》2023,(4):135-141
秦汉时期,皇权合法性观念曾历经一个显著变化。受战国理性精神的影响,秦朝称帝者只言功德。而两汉之际,由于君权神授观念流行,称帝者却必据天命。皇权合法性观念由重“功德”变为重“天命”,与西汉士人对秦亡汉兴的历史反思有密切关系。审视这一“天地大变局”,西汉士人普遍认为历史的重大变化冥冥之中另有主宰,实际上非人所能掌控。正是这种怀疑理性能力的认识,导致了西汉君权神授观念的兴起和盛行。魏晋以后人们普遍持有的“功德”与“天命”并重的皇权合法性观念,正是在这一转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韩素玲 《齐鲁学刊》2007,1(3):97-99
中国话剧初期创作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从当时国内、国际的时代语境来说,中国大转型时期社会观念的颠覆与重建与西方悲剧意识的影响与渗透应是中国话剧悲剧意识的主要成因。悲剧意识的形成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大团圆”模式,成为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主导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赵晓红 《齐鲁学刊》2004,(3):120-122
作为明皇室贵族的朱有,其杂剧创作透露着浓郁的贵族气质,也体现着贵族阶层的等级、贵贱意识和贵族化的生活情趣。这种贵族气质与宫廷文化融合在一起,彰显着极其强烈的皇权独尊、帝王神圣的观念和意识。从朱有的杂剧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宫廷文化所具有的华贵、庄重、典雅和享乐性、娱乐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 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代表其总体利益的皇权进行的,因此,地主、农民和皇权构成为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三个基本要素。地主阶级就处于两类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发展:作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其各阶层向皇权展开分享政治权力的斗争。主要是由于这一矛盾的历史演变,使地主阶级由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项羽兵败身死,除学界已多有探讨的社会背景、决策得失、谋略高下及其性格气质等表层原因外,深层次原因是“潜伏”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信”观念与“无颜见江东父老”意识、乡土意识与衣锦还乡观念和极端的复仇意识等。正因如此,才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广泛讨论,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关项羽兵败身死原因的论争,并最终使其兵败身死有了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冷战期间三个不同时期(1972—1977年、1978—1983年、1984—1988年)作为案例,研究分析国家角色观念与中国参与国际军控合作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决策者对于"发展者"、"合作伙伴/开放者"、"反帝国主义/修正主义/霸权主义者"角色的认识变化与中国参与国际军控合作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的角色认知与中国参与军控合作的相关性较弱。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当军控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时,国家角色观念能够对中国的参与程度施加显著影响;而当军控议题不涉及中国核心安全利益时,国家角色观念的影响非常小。与此同时,国家角色观念具有稳定性的命题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租金耗散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由于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官僚集团的寻租活动盛行所导致的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国家开支不断增大,税负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社会全面崩溃的过程,并用大量的经济史、人口史资料对模型的结论进行了验证.认为,皇权至高无上不受约束、国民的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法权结构是导致中国皇权社会治乱循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雷戈 《晋阳学刊》2006,(4):90-96
意识形态与思想之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关联域。意识形态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形式上的理论化,内容上的世俗化,形态上的权力化,价值上的绝对化,功能上的实践化。作为本质化的意识形态,皇权意识形态的意图有二:第一,把皇帝观念塑造为一种全民信仰和普世价值;第二,在皇帝与民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性的对应关系,使皇帝成为民众利益的唯一合法代言人和保护者。意识形态的普遍紧张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长期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王朝的整个政治结构与权力运作,是围绕着皇帝和各级官吏发展起来的。皇权又是封建王朝基本权力的渊源。皇权的表现形式,既有其各级政府机沟内部的决策运作,也有令其臣民望而敬畏服从的外部象征c二者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封建王朝政治的核心。本文拟对皇权的外部象征作些探索,以就教于方家。一、都城与宫室都城与宫室是皇权最重要的外部象征之一。西汉初年,刘邦与项羽争战时。丞相萧何留守长安,修建未央宫,立东阈、北闭、前殿、武库等宏大建筑。刘邦返长安,见其壮丽,很不高兴,对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来…  相似文献   

19.
后嗣观念是人类文化观念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嗣观念的强烈程度与历史意识成正比,与宗教意识成反比.中国儒家后嗣观念重视父系嫡亲男性后嗣的单线传承,这在中国历史上居主流地位,且与中国人分外突出的历史意识相互强化;而中国儒家这种特殊的后嗣观念对中国人的宗教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使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相对淡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考察与批判,王船山描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其社会理想以"公天下"为思想核心,以"仁以厚其类则不私其权,义以正其纪则不妄于授"为理论论纲,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民有制的呼唤、财产民享制的追求和职位开放制的憧憬三个方面。土地民有、财产民享和职位开放等观念的提出是明清之际经济结构最直接的体现,是公私观念变化的结果,实为"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思想的理论先声。这些观念的公开提出揭开了皇权官僚专制主义社会长期以来蒙着国家、家族的"公有"伦理的虚伪面纱,为早期私人产业及其利益提供了有力的辩护。因此,准确地揭示王船山的社会理想可以有效地驳斥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发展不出资本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