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出身贫寒,年轻时去一家电器厂谋职。工厂的人事主管说:“我们现在暂不缺人,你一个月后再来看看吧。”一个月后,松下幸之助又来到这家工厂,人事主管又推托说:“有事,过几天再说吧。”隔几天松下幸之助又去。见他如此穷追不舍,对方索性表明态度:“你这样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们工厂的。”于是,松下幸之助立即回去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再来面试。人事主管看他很实在,就对他说:“我  相似文献   

2.
原平哈吧啦     
《快乐青春》2006,(6):35-37
天津周先生:儿子上初中后对社会与人生的一些问题开始了思考,这让我高兴的同时又有几分为难,尤其是当社会现实与我们的传统教育发生碰撞时,我和他妈妈无法告诉他到底哪一种才是对的.儿子困惑的眼神现在成了我和妻子最大的负担,我们该如何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唐汉”:秦教授:请问你对现在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何看法?我的意思是说,从大学校园出来的莘莘学子很难一下子对企业适应。您认为,校园文化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同时,企业文化又该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秦晖:我们现在一般在“一民族不同于他民族的特点”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所谓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你讲的“文化”与本次讨论大多数人讲的含义不同。你上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如今我们教育制度的质疑,所谓学校毕业出来无法适应企业,应该就是这种问题。关于教育,我在《问题与主义》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教…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说产权比财富更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前我在哈佛大学期间不断有人提到一本书 ,书名是《资本主义之谜 :资本主义为什么在西方成功而在其他地方失败了 ?》。这这本书的作者是秘鲁的一位经济学家。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2 0 0 1年 1月 5日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看到了该书作者的一篇名为“为什么资本主义仅仅在西方成功了 ?”的文章 ,不用说 ,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主要内容均来自于他的那本新著了。于是 ,我把这篇文章从网上载了下来 ,一读为快。我知道 ,他的这本新著是基于一个研究项目的结果而写成的。数年前 ,作者所在的一个秘鲁的研究机构组织了一个来自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5.
《记忆中的肖象》——这是振庭同志在六十年代初所写的一篇中篇小说的题目,现在我借用来作我这篇文章的标题,理由有二:一是因为这个题名与我这篇文章的内容恰好吻合,二是因为他那篇小说里写到过我年轻时代的影子,我用他这个题目回忆他,也有回报之义。  相似文献   

6.
前些年,一位经营房地产的老总,夫妇在一个公司上班,非常忙,还经常出差,无法顾及孩子,非要把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寄托在我们家不可。我们的儿女已经长大,且都搬到外面单独居住,家里倒是有孩子住的地方,可我是大学教授,不坐班,每天都在家写作,夫人身体又不太好,我们极力推辞,但他们夫妇死磨硬泡,不达目的不罢休。最后,我们答应试一试。谁曾想,这一试就是5年!  相似文献   

7.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第二部的献辞里说:“四方各地都催着我把堂·吉诃德送去”①,“最急着等他去的是中国的大皇帝”②。这诚然可以理解为一个自负的玩笑或玩笑的自负,但仔细玩味来,这玩笑或自负的底下似乎还藏着塞万提斯对一个遥远的东方民族的期待。而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历史真能给老成持重的中国人和他的温柔敦厚的文化一次机会,让他们及时目睹到这位来自西方蛮灾民族的怪物,领略一下吉诃德在无物之阵中四面出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生命历程.他们会发出怎样的笑声?笑过之余又将作何感想?是惊异于西洋人的幼…  相似文献   

8.
虽然“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大师、新兴版画运动创始人”赖少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然而人们却并不觉得与他的永远诀别(直到最近一期《收藏》杂志刊文绍介他,仍然引起广大读者的莫大兴趣);虽然他诞生在广东、逝世在广州,然而他自己却始终愿意把安徽,尤其是黄山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不仅是因为他当年参加新四军、踏上革命征途就是从黄山市的岩寺上的路,  相似文献   

9.
走过这冬     
--这个冬天好冷! 当这个我并不认识的十多岁的乞儿于这个寒冷的冬夜在这个陌生而又冷清的城北车站向我说这句话时,我并没有吭声.  相似文献   

10.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  相似文献   

11.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无论处境多么悲惨和绝望,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这正是他“意义治疗法”的精髓。弗兰克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意义治疗”是哲学的使命,当弗兰克从心理治疗转向终极关怀的时候,“意义治疗”就上升为了哲学治疗,哲学作为人生大智大慧的意义就显发出来。  相似文献   

12.
当罪犯成为永恒的主角,侦探小说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叫做"人性"的母题。反对罪恶而又无法根除罪恶,无法选择的人心又正在重新被选择。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她的小说作不说之说。最终,她以自己作品中最后一个罪犯波洛的死亡表达了一生的思考:生命是一场美好与丑恶永恒的对决,因为对决,生命才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永恒,死亡才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  相似文献   

13.
宋振庭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去年二月的一天下午,老伴和周围的同志在我面前,都以一种异样的眼神看着我。我觉得很奇怪,反复追问,他们才沉痛地告诉我:宋振庭同志逝世了。虽然,对于他的死,我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但是当这一切成为现实的时候,我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颓然地坐到椅子上,头脑里刹那间成为一片空白,好长时间,两行热泪才缓缓流下来。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学者彼得·F·杜拉克在他的名著《有效的管理者》中断言:“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他们并不以计划为起点,认清楚他们的时间花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点。”这说明,稍纵即逝的时间,是任何成功和胜利的最稀有的资源。怎样科学地安排和使用时间?这不仅是管理者关心的命题,而且对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睿 《中文信息》2003,(6):15-19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讨论关于如何设计实体的超类型和子类型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被称作范化层次(Generalization Hierarchy)或继承(Inheritance)。在这篇文章中将回答下面两个关键问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要使用超类型和子类型来定义实体?如何保证产生的DDL脚本真正实现用上述方法定义的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16.
前些天到朋友家,朋友的夫人提出了一个在不少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不知足,就拿吃来说,几乎没有他们喜欢吃的东西,不知这是为什么?笔者回答,这应该是家长的问题。随后给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还不完全懂事的孩子,他最爱吃苹果,而你真的爱他,想给他幸福,你该怎么做呢?答曰:“给他买,让他吃呗!”如果是那样,事情的结果很可能是今天你的孩子早已不喜欢吃苹果了。这就是经济学对幸福的解释。什么是幸福?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理解,而对幸福的一般理解应该从经济学角度去探讨,因为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  相似文献   

17.
1946年4月28日,周恩来深沉地说:“差不多十年来,我一直为团结谈判而奔走在渝、延之间。谈判耗去了我现有生命的五分之一。”[1]后来,他又十分感叹地说:“民主事业的进程是多么难啊”[2]现在,我们回顾周恩来在解放前同国民党的四次大谈判,不仅是对周恩来最好的缅怀,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次深刻的重温。使我们了解革命斗争的艰险,珍惜今天的幸福,从而更加激发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胸有成竹定方略周恩来数次受党的派遣奔赴谈判桌与敌谈判,不仅是因为他与敌人有过较多的接触,而更主要的是他对敌我双方都深刻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一人们一直习惯于把杜丽娘视为一个爱情描写的经典形象,这与我们从其他维度去发掘她的政治内涵与哲学内涵并不冲突.事实上,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杜丽娘形象的爱情意义,才能更多地更准确地把握这个形象所蕴含的其他意义,以及更重要地,那种同样渗透在这几者之间的汤显祖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心理特征.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从象征性的维度来看,杜丽娘是一个政治理想主义和人格完美的化身.但是显然,对于我们来说,问题远远没有结束.例如,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汤显祖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恋爱中的女性来作为自己这种情感的寄托呢?假如回答是——正如我在上述同一篇文章中所指出过的——这是对屈原的"香草美人之思"的艺术手法的借鉴,那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见过一些人,为了取悦孩子的父母而假装喜欢孩子,结果遭到孩子的反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自以为聪明而低估了孩子的理解力。孩子们能够立即觉察虚情假意,在这方面,他们有时甚至比大人还要敏感。所以我建议:把孩子当大人对待,充分尊重他们。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有机会与孩子们交朋友。  相似文献   

20.
《社会人类学笔记》,是无产阶级先哲马克思在其晚年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思想遗产.它的发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晚年马克思”的争论.其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马克思为什么要在其遭受病痛折磨的生命的最后旅程,弃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资本论》的创作不顾而转向社会人类学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提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哲学人本学到经验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他在晚年转向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动机,就在于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他早期的哲学人本学的研究.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大可置疑的.应该说,进一步发展唯物史观,才是马克思晚年走向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