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科学研究是人们对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和探索,由此,人们逐渐建立了评价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真、善、美标准。真是社会科学研究客体意义上的最高追求,真蕴藏在自然之中;善是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意义上的最高追求,是人类思想、行为、生产、生活的最高规范;美是社会科学研究主客体关系意义上的最高追求——既要合乎客观规律,又要合乎人的生存目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应是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知识的物性、人性和社会性内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人学、美学、道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人学、美学和道学蓄积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研究它关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国的人学从天命论中解放出来,包含变革天命和保持人与天的正常关系这双重意义。中国古代人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母体,中国古代美学以人和人的价值为中心议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框架,是在世俗真、善、美之上,耸立着“大全大美”这一层次,其特征是:以人为中心,由人连通艺术:真、善、美以善为核心;世俗的真、善、美与超世俗的大全构成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在科学中直接蕴涵着真、善、美的内容。但是,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科学之真,即由科学的概念体系所表征的实在的外在世界,是科学家运用他们的思维理智地构造出来的;科学与道德,即科学与善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间接的;科学与美的关系,包括在哲学信仰和科学认识论两个方面之中。在爱因斯坦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中,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4.
求真与趋益是价值领域的两大主题。求真在于对特定对象世界的认知,趋益在于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两者之间存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复杂关系。关于“真”与“益”的关系问题,“益”的层次划分问题,价值学研究中意见分歧较大。本文试图以“二重价值”的命义重新解释求真与趋益之间的复杂关系。就真与益的价值归类问题言,有两种基本的意见:一是将真归入事实世界,将体现益的“利”、“善”、“美”归入价值世界。二是将真和利、善、美相并列,形成四种价值类型。倘如我们细心剖究,就会发现,这两种划分在逻辑上都遇到困难。关于事实和价…  相似文献   

5.
略论真理的主客体性与逻辑林同华真、善、美是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研究的永恒课题,从古希腊、东方中国到今天,只要人们有了对于自然、社会和理想的探索,只要人们对于真、善、美这些范畴的认识有差别,就永远存在着这一文比逻辑的研究。当代西方和中国的哲学家、美学家、伦...  相似文献   

6.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是企业职工对企业本体意义和行为效用的认识、观点,决定 着人们对价值对象的选择和价值目标追求。先进的企业价值观应以真、善、美为的形态,是求真、趋善和臻美的 统一的价值追求,紧紧把握真理、美德和审美这三大维度,从此去建构企业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是道德科学的重要课题。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对立而存在。真与假是事物真实存在或虚幻伪造的属性,这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善与恶是人类思想行为对社会是否有利或有害的属性,只有人类存在善与恶的问题,这是道德论方面的问题。美与丑是指一切事物的具体形象是否生动、感人,以引起人们喜悦或厌恶感情的属性,是美学方面的问题。它们是事物的三类具体的属性,都是价值范畴,都有评价的问题。只有人类才能进行这些评价。真善美不是并列的,但可以统一,统一的基础是真。马克思主义教育人们,就是要达到这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弄清崇高美范畴的新内涵,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崇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方面来阐释它的内在含义。美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从内容上看,美是人类的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美是人类的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但是,作为人  相似文献   

9.
诚信与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智慧,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宗旨。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意味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本文从哲学之“真”、道德之“善”、人格之“美”的视角考察“诚信”的哲学内涵,以揭示“诚信”在当代道德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都把解答真、善、美的问题作为各自哲学理论的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但是他们的研究角度和观点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在中国,真、善、美有时被视为“天人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道的精神);有时被视为“知行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儒的风范);有时被视为“情景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释的禅意).在西方,真、善、美有时被当作外部世界固有的特性或统一于外部世界自身的统一(古代本原论);有时被当作主体的理性、功能、属性或统一于主体自身的统一(近代主体论);有时被当作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或统一于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统一(现代结构论).虽然真、善、美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哲学派别和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且有不同的内涵或迥异的解释,但是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认为真、善、美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哲学范畴,从而使得真、善、美的界碑混然,关系朴溯迷离.究其所致,我们认为构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理清哲学真、善、美的研究对象及其逻辑关系.有鉴于此,本文不揣浅陋,试就哲学真、善、美的对象及其逻辑关系问题略谈一己管见,以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人通过“居住”建立起自己与居宅、身体、生活、家人、邻人乃至天地万物的关系。人们如何认识居住与自己的生命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现实的居住条件,如何追求理想的居住生活,并在居住生活中建构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这些构成人类的居住价值与居住价值观。在这样一个赋有进阶性的价值谱系中,人们对共居、善居和美居的价值追求及其所凝结成的居住价值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共居奠定了人类社会的价值根基;善居则为生活世界的巩固与持续发展提供价值的中枢;美居则在更高的精神价值层面,将生活世界提升到一个诗意栖居的境界。三者体现并促使人类不断追求一种既浸润生活伦理要义又彰显生活伦理神韵且不断追问“生活世界”意义的居住价值体系,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并创造富有价值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自由并不是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文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生成角度来谈自由。“真”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其存在的一种方式 ;“善”体现了人的自由选择性 ,并通过对象化活动使可能变为现实 ,其间人的本质得以生成 ;“美”是在真、善统一的基础上人的内心愉悦的体验 ,是人实现了的本质力量。自由是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所达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心学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基本范畴,提倡体用不二,在自觉行为中肯定人生价值,认为人性需求即伦理规范.王学推崇的心无间隔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宇宙论审美境界,表现为:远俗之关,不远辞章的审美实践;苦乐之美,采薪瓮水的审美至境;良知之美,主客一体的审美历程.  相似文献   

14.
发展真 发展善 发展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耕田 《学术界》2001,(6):204-209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内在地包含着真、善、美的因素.发展真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真实性,由此可自然地引出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发展善是社会发展的利人性或合目的性,由此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功利尺度;发展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和在社会发展结果上所存在的美,是发展真与发展善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发展美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审美尺度.发展真、发展善、发展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理想的社会发展应当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哲学最高目标是追求真、善、美,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的哲学,它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一致;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实现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则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侧重于协调自由。  相似文献   

16.
道家主真 ,其全部文化思想是以追寻道、体悟真为最高宗旨 ,其学说更接近于哲学。儒家主善 ,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到底是伦理学的问题 ,美与真都附丽于善 ,是善的体现。佛家主美 ,追寻的是一种纯粹、深远的理想美 ,真即是世界本身 ,善则是上升到美的境界的手段与过程。道儒佛各自体现为真善美的本质特征 ,完善或完美地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结构的重新认识和把握 ,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伦理中心主义的价值原则 就价值的最通常的意义来说,它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以经济学的规律为原则。以后它扩展到各个领域,具有了更广泛的涵义。在价值世界中,除了物质的价值之外,还有精神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各个不同领域中的价值标准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如知识(认知)的价值,道德(行为)的价值,艺术(审美)的价值,就有不同的标准,它们应该分别为真、善、美、当然,究竟如何才算真、善、美,那就有个主体的评价问题了。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由于各自不同的传统哲学背景 ,中西美学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和价值取向 :如果说西方美学是一种以主客的统一为其理想的美学学说的话 ,那么中国美学则代表了一种追求主体间的统一的美学思想。然而 ,现代西方的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哲学的出现 ,尤其是其两种类型的统觉理论 (对事物的统觉与对他人的统觉 )的提出 ,其从根本上论说主客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对物的统觉与对他人的移情的实际一致 ,则改变了以往中西美学的歧异状况。因此 ,现代哲学的理论发展表明 ,美不仅是主客的统一亦是主体间的统一。唯有在美的领域 ,人类才能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而获致自己的完整的人生 ;中西两种不同的民族才能克服其自我隔绝的困境而使彼此的心灵深深默契、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9.
一 悲剧价值的确立与追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儒道并重,儒家有诗教传统,重艺术的伦理价值,孔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老庄的道家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为”之美,他们都强调美与真、善的合谐美。叙事文学的悲剧也表现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大团圆”结局。古代有悲剧存在,但不把悲剧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