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瓶梅》词语考释订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有关《金瓶梅》所用方言问题的讨论相当热烈。我们觉得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待于对现存各有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详细调查研究以及对《金瓶梅》写作时代的语言的深入研究。目前这两方面的材料都显不够,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仅从《金瓶梅》中挑选出词语二十余条,指出这些词语及其在书中的意义用法,至今还在河南某些方言中保存着。其意当然不是证明《金瓶梅》所用方言为河南方言,而是想说明不做上述全面研究,仅据少数词语在现代某方言中的有无,难以断定写于十六世纪的《金瓶梅》所用的究为何种方言。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所用方言的性质及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一书对方言词语的运用不但数量多,而且水平高。研究该书使用的大量的方言词语,无论是对我国方言史的研究,还是对《金瓶梅》作者的考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金瓶梅》方言词语的研究一直被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不少学者撰文论述该书方言词语的特点,做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发表了很有意义的意见。不过,《金瓶梅》用的到底是哪个方言,至今大家还没取得一致的意见,有的认为用的是山东方言,有的认为用的是河北省东南接近山东省的方言,有的认为用的是峄县话,有的认为是以北方官话  相似文献   

3.
本又补收拙著《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下简称《汇释》)未收前词语二十余条。主要是方言、口语语辞。释词体例一如前书,词条亦按笔画顺次排列。有些词语,他书虽已著录,然释义如未尽妥当或缺少例证者,则依旧收入。本文所引《金瓶梅》例  相似文献   

4.
对于《金瓶梅词话》中的词语,前人已做了大量考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部分词语的内在理据及解释论证仍不准确、不充分。文章就前人释而不确、不备者,运用同时期其他山东方言文献资料、现代方言材料和书中内证,对书中"吊"等三个释义不确的词语,进行了辨证考源;对书中"隔二骗三"等三个释义不确切的词语,进行了补证考源。  相似文献   

5.
一《金瓶梅》出现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约当16世纪中叶后、17世纪初。最初以抄本流传,至万历后期始见刊行。全书一百回。有两种版本:最早的名《新刻金瓶梅词话》,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东吴弄珠客的序。作品采用山东方言和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释词摭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语词训诂是一件很繁复而缜密的工作,一则宋元以来白话作品大量出现,且往往卷帙浩繁;二则多无旧训可依,不少的词语需要从现存的语言材料中进行类比以抽绎其义,稍有不慎,即可能解释得不符原旨,加之这类语词往往具有方言区域性和特定的褒贬色彩(这两个问题,我在拙作《关于<金瓶梅>中数条语词的诠释》中已略论及,见《中国语文》一九八九年第三期),以及由土俗词语的引申和再引申,都给训释此类语词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中的词汇、语汇是古典文学小说中最为丰富的,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但一般人对它有一种误解,说《金瓶梅》是用山东方言写的。这话既不符合事实,又没有科学分析。《金瓶梅》基本上是用北方官话写的。因为故事产生在山东清河县,所以对话中有些山东方言,但不全是。西门庆与官场人来往,对话用文雅的文言文。只有家中妇女,尤其在骂人时,用些山东话(全书对话全用方言的只有《海上花列传》等,全用苏白,苏州方言。叙事也用普通白话,即北方官话。如果叙事也苏白,就很少人能读了。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词语拾诂杨琳由于《金瓶梅》运用了大量当时的方言俗语,加上传抄过程中的鲁鱼亥豕,给后人阅读理解这部有明之百科全书造成不少障碍。虽然前修时贤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金瓶梅》词典也已有三四部问世,但疑词剩义亦复不少。今就前人未曾道及或释而不确不备者...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金瓶梅》中“安顿”、“把拦”、“扯落”等10个词语,综合参考其他近代白话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做进一步的考察,就部分词书及相关论著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缺漏、失误等问题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10.
刊行于明万历丁巳年的《金瓶梅词话》,是现存的《金瓶梅》各种版本中刊行最早,最接近原始面目的一个本子。它生动地记录了明代山东地区市民阶层的口头语言,保存了大量的当时的口语词汇,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有价值的材料。 本文旨在考释《金瓶梅词话》中不见于或罕见于其它早期白话小说的特殊词语,以及某些常用词语在该书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陕北被称为塞上,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历来与外界很少有接触,《信天游》中唱道的““走西口”“下南路”,其实也并没有跳山塞上这个圈子。所以,陕北的一切都显得古老而滞后,外边的东西轻易进不来,原有的东西也不会轻易消失,形成了一个封闭而迟钝的自包围文化圈。表现在语言的词语上,陕北方言的古词语沉淀层就特别地厚实,本人从明万历本《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金》)中就收集了三百多条至今仍活在陕北方言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于只懂得普通活或某一种方言的人来说,可能百思不得其解,可对于一个陕北人来说,理解起来却毫不费力,因为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陕北方言里与《金》里完全一致。现就其中的一些未被前人时贤注释或虽已注释而从陕北方言的用法来看似有不妥之处的词语加以解释、说明,求教于大方之家。 磕磕:同“可可”,正巧,恰恰。第一回:原来不曾打着大虫,正打在树枝上,~把那条大捧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  相似文献   

12.
临川方言与《金瓶梅》部分词语对应拾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临川方言受其它方言影响的原因,进而择取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部分词语与当今临川方言词汇相对应的语言事实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3.
现代清徐方言中保留了不少早期白话词语。本文从《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4部早期白话小说与《西厢记》、《东堂老》、《生金阁》等20种元杂剧以及《董西厢》、杜甫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中选录含有这些词语的例句约90个,比较这些词语在现代清除方言与早期白话中意义与用法的异同,比较的结果是同多于异。由此可见作为北方方言一个点的清徐话的词汇对于早期白诗词汇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为基本材料,对明清山东方言中的一类词——拟声词发展为动词进行探究和分析,发现很多拟声词发生了"从拟声到言说"的词义演变,即这类词既表拟声,又有由拟声而来的动作义,而且在山东方言中,这些拟声词演变出的表动作的动词词义,不再是临时用法而成了词的固有义项。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词话》方言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金瓶梅》的方言,向有鲁语说和吴话说。本文则以相当有力的证据,提出了晋语说,找出了山西雁北方言说。文章运用山西雁北方言可以明确破译《金瓶梅》中许多公认的语言难题。运用史料所记载的古代山西方言,与《金瓶梅》中方言土语相比较和印证。最具说服力的史料是本世纪初成书的《古今笔记精华》中方言部分,和清代光绪十八年成书的《山西通志》中方言部分。通过认真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晋话说的可靠性,从而找到了开启《金瓶梅》语言之迹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岂有此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表示说话者认为别人的言语或某种行为、事理极其荒谬,断无此理。这一词语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醉醒石》、《聊斋俚曲》和《醒世姻缘传》中均有出现,其形式并不太统一,又写做“岂有此礼”、“岂有是理”,还有用“那有此理”的。而且“岂有此理”在这些文献中具有鲜明、丰富的语用、语义特征,有的表示强烈的否定,有的表示一般的不认同,有的则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推辞。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份词汇调查材料。一方面是面向现代湘方言做调查,一方面是面向古籍做调查:现代湘中方言(旁及个别其它方言点)使用者而古书中有训解、用例的双音节、多音节词语人选。为了保证词语的方言特色,(现代汉语问典》已有的不再采录。这些词语,人们日常回头上使用频繁,现在逐一地在古书上找到它们的归宿(有的还就古今意义、用法的变化作些解释),实际是一件基础性研究工作。每一词语后注明该词语使用的地域。有时,方言中使用的是以古词语为基础组成的固定词组,则地名加在词组后。地点的标注以调查为依据,并不意味着其它地点不使用…  相似文献   

18.
方言词语中的一部分是古语的保存.本文以历史比较方法,参照词语的音韵地位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联系《广韵》和《集韵》等古代典籍,考求浙江绍兴方言中一些特殊词语的本字。  相似文献   

19.
一明沈德符认为《金瓶梅》第53至57回系“陋儒补以入刻”,其理由之一是“时作吴语”(见《万历野获编》卷25“金瓶梅”条)。朱德熙先生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一文中,为此寻求了一些语法方面的根据,其中之一是第57回有两处用“子”作动词后缀:  相似文献   

20.
读了芜崧先生与我商榷词语的临时意义问题的文章(《也谈词语的临时意义(用法)与固定意义(用法)——与邹哲承先生商榷》,《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86-88页),愚以为芜文至少存在下面一些问题:1.误读了“至少”芜文说:“我们觉得邹先生对词语的‘临时用法’(或意义)范围的界定值得商榷。”(88页)接着列举了教科书中都见得到的一些修辞手法。随后就说:“这些临时的修辞义,一旦离开所处的语境,便不复存在。何以把他们排斥在‘临时用法’的大门之外呢?”(88页)我的原文根本就没有圈定“临时用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