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提出的两种社会理想模式。虽然大同世界和共产主义在本质、依靠力量及实现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是基于完善人性而对人类理想生存空间所做的设计和构想,它们所包含的境界都是人类和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了其理想模式在原则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如都主张“天下为公”、“按需分配”;都向往“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生存状态;都坚持理性主义,主张理想世界此岸性。所以,通过对儒家“大同”世界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模式的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在的融合点,从而为我们现代社会协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同理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内容又有了极大的丰富,一大批思想家为大同世界所吸引,希望以此来拯救满目疮痍的中国社会.在这些思想家中,便有刘师培.刘师培的 "大道为公之世" ,以人人平等为原则为核心,试图通过"均力主义"来消灭社会分工,以实行其无政府主义的理想社会.这是不同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世界,是近代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又一种类型的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3.
太平大同思想源于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经过孔子及历代儒者的阐发,成为儒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对儒家理想社会的重申和发挥。张载以三代之治为太平蓝图,提出了"渐复三代之治"的治理之策——恢复井田、重建封建、恢复肉刑。《西铭》也是其太平大同理想的简洁表达。张载"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其个人政治抱负的表达,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社会担当的经典表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仍然放射着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4.
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在中国近代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开始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相结合 ,形成了各种新的理想社会的模式。李大钊从共产主义理想与儒家理想社会观的内在联系出发 ,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 ,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大联合和互助的角度来阐述“大同”,赋予大同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 ,进而实现了近代大同理想社会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并且对实现“大同景运”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末 ,人类产生了普遍的精神缺失。对理想社会的追寻 ,仍是人类社会的梦想。中国本土的大同理想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资源 ,其现代意义日见显明。怎样处理大同理想与现实社会、人性本质间的深刻矛盾 ,克服乌托邦思想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是当代人类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以任碧莲为代表的许多当代华人女作家几乎都从相距近90年的北美亚裔女性文学的先驱水仙花那里汲取过精神力量和创作灵感。水仙花与任碧莲她们对种族问题、族裔文化认同问题、女权问题皆有着理性、深刻的思考,也都通过文学述说了自己的话语。她们文风迥异,但或公开或隐晦地揭露种族歧视与偏见,宽泛关注多个民族、多个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问题,期盼建立一个没有种族差别的"一家人"的理想世界。她们以女权主义者的敏感性触及和批判了中西文化中封建父权观念和物质至上的男性中心意识对两性的精神荼毒。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下叶开始,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逐渐摆脱传统的"大同"、"平均"社会理想模式,而向近代理想社会模式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五四时期构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五四不仅帮助中国人树立了建立民主社会的理想,并且把这一理想推向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思想时代内涵的探讨,倡导人们用"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待世界,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和人性关切中实现自然与生命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的大同理想,是<礼记·礼运>大同理念的现代版.令人和谐社会的倡扬,同样是对传统文化"和谐社会"思想观念的继承发扬.诗人杜甫则在其诗歌中构建了一幅中古时代"和谐"社会的蓝图,并毕生为之追求不懈.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教育理想还是理想的教育都以受教育者完满人性的生成为终极关怀。完满人性是人性系统全面、均衡发展的结果,而人性化教育作为教育理想的应然表征,必须在对个体的积极引导中不断拓展和深化人性的不同纬度,并使之得到总体性的生成。为了实现"合人性"的教育理想,我们应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推动教育实践在理念、过程、关系方面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1.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一名妇女主义、环保主义和精神主义的倡导者。其作品以研究黑人妇女的宗教观和宗教经历为基础,并以"精神的幸存"为主题,但与基督教信仰准则迥然有别。小说《紫颜色》体现出沃克的精神世界是对美国基督教文化的批判和超越,是对非洲传统宗教文化的继承和回归。她的作为"祈祷辞"作品的精神意义不仅在于祈求一个和谐大同的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中的宗教,种族和性别压迫,让世界更加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古今中外人们共有的美好政治理想和社会愿望,"大同"思想形成于我国的春秋时代,其本质特点是"天下为公",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平等。在东西方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同"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使它具备了跨时间、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本质特点和巨大的文化软实力蕴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大同"思想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显而易见的。发掘"大同"思想的文化内涵,积极提升"大同"思想的文化软实力,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早年的诗歌、书信表露了他开阔的胸襟和渴望济世安邦的情志;青年毛泽东的最高理想是探讨宇宙的"大本大源",他的人生理想是完善身心自我实现,他的社会理想是"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为共同人性辩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区分种族与人性,作者指出种族是一个非科学的概念,而所有的人种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所以把人类分成不同的种族而否认有共同人性是错误的.作者通过分析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人性论,指出人类共同的和固定的心理机制和与之相应的多样的、变化的社会行为模式,是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这就是共同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对未来社会的伦理设计一直是众多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先哲特别是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和道家提出的以"小国寡民"达到"天下莫敢与之争"的理想境界,对于我们在当今多极化格局发展进程中寻求一种最佳的全球治理模式从而构建未来更为公正、更为合理、更为美好的理想社会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社会理想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通过"心物"的双向改造,使社会的变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对人的统治的政治"改造为"对物的管理的政治"。其社会理想的精神纲领是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具体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即"平民主义的政治","个人自由与大同团结的统一","世界主义","妇女解放"。这一社会理想的基本精神及其基本原则,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具有极强的启示力。  相似文献   

18.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但基于他们对乡土的意义归趋与理解方式的差异,而使其小说呈现出解构与建构的不同视角。鲁迅以"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而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眼光注视世界,缅怀边民往事,编织着理想的花环;鲁迅倾力展现现实的黑暗惨烈与人性的被泯灭,沈从文则沉浸在诗意盎然的梦中,演绎着鲜活的人性。两者的视角都有局限性,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与理解,使它们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