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它从个人角度和理性选择原则出发来深入剖析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在此基础上,埃尔斯特主张用目的解释、因果解释来诠释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同时他也提出反对把功能解释应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8,(3):30-35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重释与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理论上预设了"社会现象是个体理性的加和"的观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只有从人所生活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这是马克思历史主义方法论的应有之义,其实质是以实践思维为基础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以埃尔斯特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崇尚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解释框架,实质上混淆了本体论和方法论,在本体论上陷入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陷入一系列技术困境,并最终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与歪曲。  相似文献   

3.
张全胜 《理论界》2009,(7):103-104
俞吾金老师在他的专著<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一书中介绍了埃尔斯特如何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俞老师认为,在<理解马克思>书中,埃尔斯特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笔者认为,在该书中,埃尔斯特并没有说过,也没有暗示过,他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观点.相反,他本人认为,人性的需要才是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基础.除此之外,据笔者研究,埃尔斯特以人性的需要来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依据有两个主要方面:马斯洛和海勒需要理论的支撑以及他自己本人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依据.  相似文献   

4.
埃尔斯特模态合成谬误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恩·埃尔斯特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1978年出版的《逻辑与社会》一书,是标志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奠基性经典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为了说明社会矛盾,埃尔斯特运用模态逻辑对合成谬误进行了重新解释。在系统评述埃尔斯特模态合成谬误思想的基础上,可对其重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制度分析的方法论包括新制度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老制度学派的整体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唯物辩证法三种范式.个人主义方法和整体主义方法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方法论体系,它们在制度研究中对个体与整体、个人与制度之间关系的分析各执一端,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这两种方法论本质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思维基础上的分析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个人主义方法论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缺陷,科学揭示了个体与整体、个人与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因而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曾庆福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43-45,107
埃尔斯特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逻辑与社会》和《理解马克思》中,埃尔斯特致力于对马克思的辩证矛盾理论的"重建"工作,他把"社会矛盾"分为两种,即反终极性现象和次优性现象。我们认为,埃尔斯特的"社会矛盾"思想提供了分析"辩证矛盾"的重要模型,为把握客观的辩证矛盾提供了一种逻辑分析的特殊途径。但由于埃尔斯特对客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缺乏了解,其"社会矛盾"思想存在着对"辩证矛盾"理论把握的褊狭性缺陷。  相似文献   

7.
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认知经验基础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子主义"与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有根本区别.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体"互动-关系"为基本内涵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并在其经济学思想中有体现.基于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阐明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微观经验基础来源以及被后续经验学科证实的相关观点,总结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及其认知(心智)理论与当代经济学关于个体心智和行为调整的各种跨学科研究之间可能需要深入探讨的几方面问题,以进一步廓清国内学界在该问题上仍可能存在的模糊认识,补充对《感觉的秩序》的相关研究,有利于国内经济学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8.
埃尔斯特"现实矛盾"思想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埃尔斯特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逻辑与社会>和<理解马克思>等著作中对"矛盾"范畴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现实矛盾"概念,并探讨了其与"逻辑矛盾"的关联.我们认为,埃尔斯特关于"现实矛盾"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他所说的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辩证矛盾的一种特殊形态,为分析现实矛盾提供了重要模型.  相似文献   

9.
约·埃尔斯特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者和创立者之一.他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原则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进行了重建:他把研究的重心从社会制度、阶级和生产方式转向了个体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个体形成意识形态的思维机制.这些机制包括:颠倒、从特定的阶级利益推知普遍的社会利益、以局部的视界推论整体,以及概念的扩张主义.他的观点对于我们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问题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运用到政治学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促进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再次融合.通过对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价值观个人主义的比较研究,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方法论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优缺点,以及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时过分依赖分析方法,拒斥辩证法,导致分析与辩证、事实与价值、唯物史观与道德理论、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二元对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着超越这种狭隘"二分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原则,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动机理论进行了"道德重建"。本文认为,尽管该派学者的"理性重建"结果作为一般性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重建所使用的方法论立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从而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道德动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所提供的解释路径与理论图景并不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必然"与"可能"是哲学和逻辑学中的重要术语.在<逻辑与社会>一书中,埃尔斯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可及关系给必然和可能概念进行了"相对化分层".在系统评述埃尔斯特对"必然"和"可能"模态所做的相对化分层思想基础上,可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埃尔斯特的研究实际上预示了当代认知逻辑研究的"动态"转向与"行动论"转向.  相似文献   

14.
埃尔斯特以方法论个体主义为原则时与革命相关的心理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只有重构臣民与臣民以及臣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互动才能真正理解革命进程.他的研究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微观视角,却忽视了社会宏观因素对人的动机的影响、在革命中杰出领导者的中心作用以及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存在的压制.其事实上的自私理性人假设使他的分析和重构有时表现为物化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争论,但它们各自都存在着困境和局限。马克思既批判方法论整体主义,又批判方法论个人主义。马克思超越方法论对立的方法论特征——解释学循环原则、历史性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实践的能动与受动相统一的原则——对于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此种研究,需要从传统的理解模式变为在新的方法论视野下的研究。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一书,以"思想构境论"为方法论支撑,通过对列宁思想发展的重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解读案例。今天我们只有破除传统理解模式的制约,才能真实地再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发生史。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为什么要"中国化"的研究,要追探到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通过归纳学者们找出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包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文化心理,选择马克思主义所得的精神力效用和方法论效用,对于明晰中国人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何以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渊源、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理解"与因果分析和理想类型构成了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相关内容.尽管其中某些观点和原则具有争论性,但韦伯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对社会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影响深远,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邝梅 《社会科学》2007,19(9):11-15
国际政治经济学应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国内和国际政治因素纳入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相结合,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普遍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