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宋元易代是近世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关节,元代作为第一个由非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典章制度及其治下的社会状况,与前后的宋明王朝相较呈现巨大差异,这些差异长期得到学界关注与研究。儒士是文化发展的主体,随着北宋以来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南宋理学思想的兴起,宋末南方儒士受二者影响,已形成一套自我形塑的人生模式和生活方式,面对宋元易代这样的巨大社会转变,他们如何调整自身的生活样式,适应新的政治社会环境,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判断元朝在近世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代宣南因汉族士大夫聚居于此而有“宣南士乡”之称。汉族士大夫聚居宣南缘于清政府“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 ,而宣南特有的人文环境则是在 10 0多年间经由各方面的演化和积淀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士人社区的规模及功能、汉族士大夫的趣味与生活方式、人文传统的负载和积淀等几方面因素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唐代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真正具有教育性质的书院实源于山林寺院.唐五代书院主要由地方士人和地方家族创办,表明中唐以降地方士人和地方家族具备了掌握教育资源的能力进而有了获得政治地位的可能.地方士人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异军突起,这正好折射出唐五代时期士从世家大族向地方士人转型的特征.习业书院的士人习古文读经典又不限于章句,自觉阐发儒经精义以求救世治乱,这既凸显了儒家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强烈的拯时淑世精神,也说明崛起于书院的地方士人受到了当时儒学复兴这一时代新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明光  吴先勇 《创新》2016,(5):114-121
清朝在太平府、庆远府、镇安府、泗城府等广西壮族地区开办了大量的书院,这些书院与宋代书院相比,在办院宗旨和办院经费这两个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清朝广西壮族地区书院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来自中原的被贬官员为当地传播了先进的汉族文化,清朝广西壮族地区的地方官员为了自身职位升迁而兴办书院,修建书院时投资模式多样化,地方政府对书院经费支出提供保障,以及中央朝廷重视广西壮族地区教育。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10):146-149
中国传统医学渊源流长,到了元代更出现了医学发展的黄金阶段,这期间的医学教育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元朝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医家社会地位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元代官方医学教育和民间医学教育的研究,初步呈现元代医学教育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地理思想的角度宣扬大一统政治观与历史观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宋、元、明、清时期的表现则更加突出.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则是这一社会现实在史学领域的一个突出反映.无论是全国各族统一时期,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并列时期;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只要是建立在中国疆域之内,无一例外地都以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自居,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宋、辽、金时期学者对于"正统"问题的讨论,元代统治者注意从历史地理角度认识元朝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明清时期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认识的深入,都是对这一观念的诠释.而这一观念的深远影响,反过来又对维护祖国统一与国家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红楼梦》中士人形象看曹雪芹对儒家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教化在塑造传统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灵魂方面,作用至深至远.甄士隐、贾雨村和贾政是<红楼梦>中着墨较多的士人形象,伟大作家、思想家曹雪芹在这三个文学形象中寄寓了非常深刻的文化寓意.甄士隐是深受宋明理学浸染的士人,此人具有理学家所高倡的"内圣"人格,但同时又是个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毫无治事本领的废人;贾雨村是儒家思想文化与科举制度结合之下产生出来的士人代表,其特点是知行不一,虚伪无耻;贾政是儒家"礼"文化化育出来的士人,品格端正,但因循守旧,不周世用.曹雪芹通过这三个士人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8.
康熙年间“宣南”的士人交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交游本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而“宣南”的文人交游 ,又因京师特殊的中心地位 ,格外引人注目。在清代 ,“宣南”的士人交游与有清一代的思想、学术、诗文风气的转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借助各种诗文著述中的星散记载 ,以“见之于行事”的方式 ,清理和爬梳康熙年间“宣南”士人交游的实况 ;在立足史料的基础上 ,借许多片断的相互勾连、拼接 ,勾画出虽不尽完整 ,但真实可信的“宣南”士人文学交游图景  相似文献   

9.
“仕与隐”观念的冲突,是传统士人心态中的一个矛盾。但在历史上隐逸难以成为主流。元代士人在人生观念上有很大变异,蔑视功名,否定仕途,表现出对传统的背离。这种变异,产生于元代异常的社会环境。虽然它还不具备否定封建社会的高度,但表现出自我的觉醒。元人归隐意识的内核为自保及自尊需求,尽管表现得夸张直露,但从其本质论,并未超出历代归隐意识的藩篱。  相似文献   

10.
秦汉社会转型变局下,士人群体传统食禄模式遭遇困境与冲突,两汉士大夫官僚为此作出因应与调整,形成新的食禄心态与取向.这一食禄心态的表现包括:“仕不为禄”“禄不为己”及多分俸之举等.这些倾向的发生,既源自士人们从先秦时代开始形成的对任何形式的“受财”均保持警惕的传统,受到儒家“义利对立观”的直接作用,同时也离不开道家与周易思想的长期濡染,并且有可能受到了两汉豪放尚侠社会风气的影响.但“干禄不为贪”口号的提出,从本质上看,或是两汉士人阶层面对经济地位已然不独立的不利状况,努力保持对禄食的最小依赖,重新寻回理论与精神平衡的独特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1.
董慧  高晓溪 《唐都学刊》2013,29(4):59-65
现代农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境遇,但人类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代价,现代农业遭遇困境,危机四伏。笔者认为,怀特海式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其内在深层的"和谐"、"生态"和"创造力"的思想与中国文明和哲学传统有天然的接近,怀特海与马克思都有着对人类命运及福祉的共同关切,因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农业观或许能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从而使中国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协调发展,即充满活力、和谐持续的"后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13.
王琪玖 《唐都学刊》2007,23(5):94-97
刘半农是最早向民族歌谣学习的白话诗人,他对于民歌体新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理论探索及其创造性的实践,对五四以来的白话自由新诗的创作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对30年代的苏区文艺及40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中的新民歌体诗歌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重读刘半农先生的新民歌体诗集《扬鞭集》,解析蕴涵其中的思想艺术特质,对于把握中国白话自由新诗艺术形式的形成脉理,体认刘半农先生的诗学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4.
挑战机遇战略--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面临着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挑战和风险,也赶上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创新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努力开创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维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张立群 《阅江学刊》2012,4(5):5-13,81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转型”形势。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是稳增长,即努力寻求一个扩张政策和收紧政策之间的平衡点,尽早结束经济回调的过程。在复杂的形势下,国家正在进行稳增长政策的预调微调,整个经济增长止跌趋稳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未来,我国要更多地着眼于经济转型,通过贯彻破产制度和理顺市场定价机制、加强债务管理、风险防范等制度调整和政策改革来加快经济转型,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古罗马的Praetor的名实问题,从翻译的角度说存在八种汉译,对Praetor官职从古罗马共和时期开始直到帝政时期的实际职掌,其最初是一种兼具行政、司法和军事职能的官职,只是到了帝政时期,Praetor才慢慢地转变为专业的司法官.因此,对Praetor一词的准确把握,应依据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职能进行,不能通译为裁判官,最好的释义是副执政官.  相似文献   

17.
庞骏 《阅江学刊》2012,4(1):59-68
皇帝举行元服礼的年龄和政治时机是皇帝政治地位变化的重大转折性事件之一,是皇帝亲政的重要时间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加元服共计19人次,举行元服礼的年龄或早或晚,并不一致,从11岁至20岁不等;各朝礼家所定的年龄也不统一。其原因主要在于皇帝参政时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话题:一方面,元服礼后皇帝开始亲政,其法赋权力产生变化;另一方面,当幼主在位、皇太后临朝时,太后何时"归政于王"是关涉皇权最高权力移交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ception of Roy Bhaskar amongst some contemporary Deleuzians. It proceeds by rejecting the all too often predilection of opposing realism to ‘postmodernism’ or ‘post‐structuralism’ arguing instead for the need to bring one into dialogue with the other. To this en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sonances and points of departure between the work of Gilles Deleuze and Roy Bhaskar. In particular, it examines the language of causation, object‐oriented versus process‐oriented ontologies, as well as the charge by Deleuzians that Bhaskar is an essentialist. Through this engagement it attempts to develop and rethink explanation and causation in terms of a more chaotic ontology of machines, centered around the concept of structure, process, and production in an open, heterogeneous, and dynamic world. The end result is a more chaotic concept of realism.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young people ma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care to independent adulthood. It draws on findings from a wider study of outcomes for young people leaving care in England. Notably, the study used, as its key outcome indicators, measures of general and mental well‐being. In doing so, it was able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areas and young people's overall progress after car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ng people experience difficulties related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isability and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t will show that such difficulties can impact upon and be influenced by overall well‐being and post‐care progress in more traditional outcome areas such accommodation and career, and will suggest that the transition from care itself can adversely affect health and well‐being. The paper considers these issu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changing policy framework which has given increased priority to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young people in and leaving care, particularly in light of the Children (Leaving Care) Act 2000. It considers the ways that young people are supported to address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nd impact on leaving care services.  相似文献   

20.
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是哲学对话的深层维度,同时也是最为困难和艰难的维度。价值信念层面的良性对话,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进行一种真正开放和深入的沟通和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推进当代中国人生命存在的自我理解、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并生成我们民族“哲学自我”的重要内容与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