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代家庭实行的是父家长制,父有教育惩罚子女、掌管家产、卖子、决定子女的婚姻等权力,但同时也有抚育子女、维持家庭生存的义务。子无权力可言,只有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等义务。汉代家庭中父子的不平等,主要是受到了当时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影响。汉代的父子关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以"道""无为"为思想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国家建设方面要求"体道返性,无为而治"。在法律和社会发展领域,《淮南子》提出"法不阿贵""尊卑同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法律思想。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淮南子》强调人民应当爱国,并维护国家统一;又要求社会大众各司其职,遵守职业规范,诚信为本,与人为善,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研究《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和理论精髓的传承与转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法治建设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山西老年》2010,(9):51-51
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解读: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  相似文献   

4.
汉代“任子”制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任子"?据《汉仪注》说:"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就是说,凡做二千石以上官的,任满一定年限,其同母兄弟或子一人,不需要其他任何条件,即可得到官职.封建官吏有了由法律确认的这种特权,其子弟世袭为官,也就成为天经地义之事."任子"制始于何时,不得而考,但汉初以"任子"为官已经是较普遍的现象.翻开《汉书》,"任子"的记载不胜枚举.如张安世"少以父任为郎",肖育"以父任为太子庶子",韦玄成"以父任为郎";而《汲黯传》称,汲黯不仅自己以父任为太子冼马,而且其"昆弟以黯故同时至二千石者十人";又《万石君传》说:"石庆方为丞相时,诸子孙为小吏至二千石者十三人,"  相似文献   

5.
感人的孝子     
壶关县史志办公室副主任原天兴,对父母孝敬备至,是出名的孝子。人们夸赞他,他却风趣地说“我这个孝子是“逼”出来的。有关他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众人有口皆碑。 几十年如一日 老原上无兄姐,下无弟妹,赡养父母的担子就落在他一人身上。父亲当年被日本侵略军的子弹打成残废,是个破子,现已87岁高龄;母亲在世时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病;他因工作关系,同父母分居两地,所以对父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3,(5):48-51
愚石小说《乡志》与刘照如小说《向北》都写了"父寻子"的故事,二者间既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乡志》中的"父寻子"只是主体内容的同质对应物,作者借助这部分文字,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人生荒诞、干群疏离这种普遍现象,写一部鲁中南乡村断代史是他的创作主旨,而《向北》中的"父寻子"则否定了历史的确实性,否定了主体的行为价值。前者关注时代、社会,后者关注存在、历史;前者追求价值、意义,后者否定价值、意义;前者热,后者冷;前者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主体,后者秉持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作为一部集道家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全书以"道"为基础,形成了"以道统法"的法律观.在这一原则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以法禁君"的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有(道)字."道"字本义:人在超越私而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时,所明白的宇宙真谛.老子之"道"可比拟为:真道生妙无,妙无生神明,神明生理念,理念生规律,规律生万物.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可从中受启迪,从"现代化范式"及其"逻各斯中心主义"向去蔽之"道"之真精神转化:在"逻辑与直观统一"精神下之法律文化,既主张法治的实现,又使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至上与传统中国逻辑缺乏导致的主体精神缺失的毛病皆得到克服."道"包含"法自然"与"自然法"两重意境,则可通过把形上之"道"作为终极价值诉求,把更易把握之"理"作为法无明文规定时"自由裁量权"的标准,防治法律文化中现代性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幽默与笑话     
《老友》2010,(4):52-52
对症用药子:"爸爸,猪内脏的胆固醇很高,你不能再吃了。"父:"没关系,我有肌醇片。"子:"你都这么胖了,别吃肥肉了。"  相似文献   

11.
陈延斌史经伟在《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父子之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核一1、5,部分,“父道”和“子道”是其基本内容。“孝”是为子之道的核心内容,成为支配子女行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评价其德行的根本标准,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范畴。孝作为一种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包括以养事亲、以顺悦亲、以功显亲、以义谏亲、以祭念亲、以嗣继亲六个方面的内容;从父辈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以慈为主要内容的为父之道可概括为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爱子贵均、端蒙重教。这种以孝、慈为中心的传统父子之道对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对我国当代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传统父子之道为家庭稳定和睦提供道义支持。其次,可以起到激励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发挥社会教化的积极作用。再次,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使得“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从而还对国家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便有父债子偿之说。尽管我国《继承法》并未明确规定父债必须子偿,但该说法不无道理,其中至少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成分。而且,我国《继承法》从来就没有对其予以根本否认,相反,在《继承法》中尚可觅得其踪。因此,为了保护子之合法权益,须严格限制父债子偿的成立要件,即只有父债具有合法性、子以继承为前提和债务清偿限定性等要件成立时,子方有清偿父债之义务。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日两国两代人之间赡养父母意识的异同。采用赡养父母意识量表,测量了中国大学生及父母(大学生959人、其父母707人)和日本大学生及父母(大学生636人、其父母368人)的父母赡养意识。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和父母在"与父母同住意识"和"赡养父母意识"上显著高于日本;日本大学生更多地选择"自宅死";中国父母、日本大学生和日本父母的手段性赡养意识显著低于情绪性赡养意识,其中日本父母的手段性赡养意识在各组中最低。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并且这种义务几乎是无条件的。无论父母是否履行了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只有在有遗弃或虐待子女的犯罪时,才不能享受赡养的权利。这与我国既尊老又爱幼的家庭美德不相符合,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不符合父母子女之间权利义务的相互性原则,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在父母无正当理由未履行抚养义务时,成年子女有权拒绝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他们重视历史,因此看重《尚书》,对于其中所记载的古圣先王之身体威仪亦尽力模仿,其"禹行而舜趋"的外在表现,亦可看作是对孔子"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善人之道"的身体力行。子张之后,其子申祥(颛孙子莫)成为该派儒者之主要代表,他把子张的从政君子威仪修养论概括为"执中",并主张君子有"三去",强调从政君子之修养不仅要"摄威仪",更要"主忠信"。这与"郭店楚简"中《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三篇文献将"忠信"凌驾于"仁义"之上的学理倾向若合符契,我们认为这三篇文献可以归于以申祥为代表的子张后学。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实,在《论语》里谈仁的地方很多,谈义的地方也不少,只是不见仁义连用罢了。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总是把“出则事公卿”与“入则事父兄”、“远之事君”与“迩之事父”、“君君臣臣”与“父父子子”并列在一起。从实质上看,这不也是仁义连用吗?所以,孔子在《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孔子思想在人道,亦即人生观方面以仁义为核心的确凿证明,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的根本精神是追求一种得道、悟道的大优游的哲学精神和审美境界,同时它把"道"与"和"联系起来,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它提出"心和欲得则乐"的命题,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阐释了和谐为美、和谐为艺术本质的根本原理,并对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作了较辩证的阐述,对古典和谐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还把"和"与自然生态相联系,论述了生态和谐与自然美的问题.形、气、神的统一是<淮南子>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它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论和形神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和合”一词最早见之于先秦典籍,如《国语·郑语》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合于百姓者也。”(注: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管子》中曰:“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墨子》中曰:“内者父...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尊师史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