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对于一个只有3500人口、6平方公里土地的普通北方农村,一年搞出了两个多亿的产值,总觉得无法理解,不可思议,弄不清原因在哪里。到底大邱庄突飞猛进的秘密是什么?这就是我想回答的问题。十年前,我们大邱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可现在的大邱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成为全国村级最富的经济实体之一。这十年里,我们靠改革实现了两个突破:一个是农业的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200名劳力都搞粮食,粮食产量最高年产也不过240万斤。1987年只有15个种田能手经营管理4400亩粮食作物,产量达到了450万斤。每个务农的劳力年平均产粮30万斤,比过去每个劳力的2000斤提高了150倍。第二是工业的突破。由1978年唯一的只有15万元投资建设起来的冷轧带钢厂,到1987年发展到117个工业厂,20多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的企业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从1979年开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在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过程中,对企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范围逐步扩大,改革内容逐步增多。 自1979年扩权试点开始,到1984年国务院颁发“扩权十条”,这期间主要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包括在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利润留成,以税代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十年来,我省外贸坚持以出口创汇为中心,积极开拓各种对外经贸的合作渠道,特别是实行外贸体制改革以来,进出口贸易有了更大发展,1979年,中央对我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当年出口额为2.45亿美元,到1987年,发展到8.47亿美元,去  相似文献   

4.
流通体制的改革从1979年起步到现在已经10年了,改革10年之际,按照邓小平同志“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的要求,认真回顾和反思一下过去10年的改革,对于更好的贯彻执行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好甚至于更快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5.
一、改革开放以来利率调整的历史回顾   自 1979年以来,我国利率水平由升转降 (以“一升一降”为一周期 ),经历了两个循环周期。第一个周期为 1979年 4月 1日至 1993年 5月 15日。 1979年 4月 1日~ 1990年 4月 15日先是存贷款利率连续七次上调,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由 3. 96%上调到了 11. 34%;此后,自 1990年 4月 15日开始延续到 1993年 5月 15日,存贷款利率经三次下调,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由 11. 34%调到 7. 56%。第二个周期为 1993年 5月 15日到现在。首先是延续到 1996年 5月 1日的利率提高阶段 (此间存款利率调整两次,贷…  相似文献   

6.
在时空观问题上,某些论点是值得商榷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8月版《自然辩证法讲义》认为:“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是时空观发展史上的一次大的变革。”“这个新时空观的要点,”是“把洛仑兹变换看成是空间、时间本身的变化。尺子为什么沿运动方向会缩短,钟为什么会变  相似文献   

7.
<正>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简单回顾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开始的,并得以迅速推进。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从1979年至1983年,即初步改革阶段。针对传统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所产生的银行低功能,融资低效率等弊端,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客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总体上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一次是从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另一次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其间围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扩权让利”等改革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并未根本改变“国有国营”的旧产权格局。本文想通过对我国现实中的企业产代制度的考察,并从理论上分析其成因,或许对企业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一) 广东教育素来发达,本世纪20年代起至建国前夕,中小学教育均居全国前列,建国初至“一五”期间,仍是如此。优势的丧失是从1958年始。1958年到1962年间,学校先是“大跃进”、“大膨胀”,而后急转为大压缩,这是我省普教的第一次大波折。虽1968年后的三年里,实施“双轨制”办学方针,普教稍有转机,但仍未恢复到60年代初水平。第二次大波折是“文革”10年,普教所受破坏之重,自不必说。到1976年,可以说广东已由普教先进省份沦为全国之中偏末,传统的优势亦已烟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普教进行了全面的整顿、恢复和提高。“六五”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渐进:改革的一般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以来 ,中国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为指导 ,采取了以“增量改革”、“双轨制过渡”、“边际改进”、“试验推广”等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虽然 ,我国的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 ,人们仍然对已取得的成就产生争议 ,认为激进的改革也许会做得更好 ,或者是担心渐进改革遗留下诸多问题。即使是一些原来对激进改革存有疑惑的经济学家如科尔奈 ① 等 ,在当前世界动荡的形势下 ,也急速转向了激进的方式 ② 。然而 ,众多的历史实践表明 ,渐进的改革有其内在的合理逻辑。即使是被萨克斯称为休克疗法成功典范的波兰 ,也是抛弃了休克疗法后 ,…  相似文献   

11.
自从去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之后,神州大地再次涌起改革春潮,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又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四大明确将机构改革列入1993年的十大任务之一。不久之前召开的十四届二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总理更进一步提出机构改革的具体构想和基本要求,机构改革已成为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头等大事和紧迫任务,抓紧抓好这次机构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在1982年和1988年进行过两次机构改革,两次改革都很不成功,具体表现在:机构越“精”越多,人员越“简”越冗,陷入膨胀一精简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生产力问题一直十分关注,进行过多次讨论。第一次讨论从1949年底到1952年,主要讨论了生产力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兼及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三要素还是两要素的问题。第二次,1956年到1957年,讨论了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问题。第三次,1959年到1962年,讨论了生产力的性质问题。第四次,“文革”期间,“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这不是讨论,而是“中国式”的批判,但它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影响颇大,不可忽略。第五次,1978年以来,对生产力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持续的讨  相似文献   

13.
“小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本世纪末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它的含义是什么?能否用量化标准加以衡量?可不可以与国际标准进行比较?等等,都是亟待分析研究和认识把握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就上述诸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一、“小康”的含义和性质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小康”并赋予这一概念更多含义的过程。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前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他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1987年4月间,邓小平同志连续就小康问题发表讲话进行阐述。4月16日,他在会见香港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深圳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正如探索“斯芬克思之谜”和“歌德巴赫猜想”一样,人们以极大的兴趣研究和探索深圳特区13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如果说头10年深圳人保持着一种“只干不说”的实践精神的话,那么,现在深圳理论界却不能不对此作出正面的理论回答。深圳经过13年的开发建设,已经从昔日荒凉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兴城市,走过了亚洲“四小龙”从60年代开始的20余年所走过的历程。从1979年到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174.46亿元,年均递增45.4%;工业总产值从0.71亿元增长到271.97亿元,年均递增63.3%,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深圳速度”。  相似文献   

15.
锯子的掌故     
记得读报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次鲁班上山用手拉着丝茅草向上攀登,谁知一下子就把手拉破了。他心里一亮:茅草的细齿能拉破手,如果做成铁片的细齿不是可以锯断树吗?”就这样发明了锯子。(《光明日报》1979年6月29日)我接触到这类的传说,第一次是偶然在一本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从50年代到70年代,为探索中央和地方权限合理划分的道路,曾几度由中央向地方放权,但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同时,又无一不引发出经济运行的混乱,因而始终未能摆脱“放、乱、收”的困境。为走出单纯行政性放权的误区,发端于1979年的10年改革,实施了行政性放权与经济性放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在中国是1952年中断的,到1979年才重建.我是在1957年被打入另册,到1980年才正式“改正”,重被别人作为正常的人对待.在这样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时代的急流里抬不起头来.更可怕的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对自己矢志要在这生中追求的目标从摸糊到幻灭.“士不可夺志”,而我的志被夺走了.…………20多年的阴影我是把它埋在心底里了.  相似文献   

18.
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着: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诸多措施不力,专业银行企业化步履维艰,进展缓慢的资金市场又止步不前,改革动力衰竭步入困境。改革难以推进的症结是什么?这也恰恰是我们在实践中疏忽了的敏感的利率问题。 反思:负利率的现实与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利率政策,仅把利率作为计算利息的工具,而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虽然自1979年以来,银行作过7次利率调整,使得“生锈”的利率杠杆开始缓慢动  相似文献   

19.
张小平 《东岳论丛》2012,33(12):182-185
“大而不倒”的理念从1984年美国政府救助大陆银行开始正式确立到2007年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两难选择.在救与不救之间,政府扮演着被绑架的“倒逼”角色,不仅丧失了公信力,也滋生了巨额的财政负担和后续的金融恶果.因此有效解决“大而不倒”,势在必行.如何加强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金融改革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大而不存”成为一种学术主流.本文从回顾“大而不倒”的发展历史开始,分析了其弊端以及“大而不存”的争议,指出真正有效解决“大而不倒”问题,应从金融机构本身着手,加强其对抗风险的能力并采取有效的金融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79年以来,中国外贸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喜人成就。然而改革到今天,现行外贸体制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外贸体制的改革因政企尚未分开而难以推进。这些困难主要产生于体制改革尚不到位或不配套。设想由政府“计划出一个市场经济”的良好愿望可能使我们忽略甚至跨越某些经济市场化过程的环节。外贸体制改革好出路在于改革的配套性和进一步深化。我们要在探讨外贸体制改革的同时,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