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是孝伦理制度化的关键时期,与褒扬孝道相对应的就是"不孝入律",对后世封建法制影响深远。由汉代各类不孝罪及对不孝罪条文和法制实效的结合、比对入手,分析汉代"不孝入律"的发展、演变过程,可探讨汉代"不孝入律"的特征以及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2.
殷人无孝说     
“孝”作为道德规范,在我国古代社会有着特殊的地位。几千年来,孝道一直作为“百行之首”而为制约和调节包括各阶级各阶层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孝治天下”亦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学说,《孝经·五刑章》引孔子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睡虎地云梦秦简·秦律》中有谒官杀不孝子之案例,唐以后各朝法律均把“不孝”作为“十不赦”之大罪,可见孝道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地位是极隆的。  相似文献   

3.
冯尔康 《文史哲》2007,(3):112-126
“同罪异罚”刑法的适用对象以五服宗亲为主,兼及姻亲,然而大大超出这个范围,将具有拟制血亲关系、夫妻关系、师徒关系、主仆关系,以及具有两造关系的平民、官民都涵盖在内,成为清代,也是古代刑法的一大特色。同罪异罚的刑法量刑,固然是对具有同样罪行的两造,为尊长减刑,给卑幼加刑,事情尚不止此,如将那种量刑同凡斗的判刑作一比较,乃知加刑者重于凡斗,减刑者轻于凡斗,更表明这种原则和法律条文的确定,是为着维护宗族制度,尤其是宗族尊长制。同罪异罚是“准五服以制罪”法律原则的落实,是亲人之间服制不对等的产物,然而为何服制不对等?为何准五服以制罪?意识形态的理解,在于贯彻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族伦理和以忠君之道为核心的等级名分观念,是宗法制和等级制、孝道和忠道伦理结合的产物,是“慎重伦常”,用以教忠教孝,实现“明刑弼教”,或者用康熙帝《圣谕十六条》的话说,是“讲法律以儆愚顽”。  相似文献   

4.
自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后,儒家孝道伦理便逐渐演化成为一系列"孝治"施政的具体实践.其中,制定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各种不孝行为,采用司法手段严惩不孝犯罪,是"孝治"施政的重要方面.由于"孝治"与"法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施政手段,因此,儒家"孝治"原则付诸历代封建王朝的司法实践,往往程度不同地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通常是"法"屈从于"孝",封建法律原则或司法理性被儒家孝道伦理所扭曲,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5.
政治制度是政治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因而帝制的制度原理和政治特征是研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理想政治模式理论的重要材料.本文从理念与制度结合的角度,考察"以法理天下"的君道理论与隋唐法制的政治特征.从政治思想研究的角度看,隋唐法制体现了一批重要的政治理念,其主要政治特征是强调"德本刑用"理念,注重法律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依法断罪理念,维护在既定法律面前的司法公正;强调官吏守法理念,把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放在优先的地位;贯彻礼法结合理念,全面维系政治的、社会的和家族的等级结构;强调皇权至上理念,严格区分君臣界限,重点维护皇权尊严和特权.  相似文献   

6.
中华法系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精神和法律治理实践,是以唐律为代表、以礼法结合为根本特征,其影响及于域外诸国的法律文化系统。它在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不断挖掘中华法系的精神内核,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都彰显了中华法系的精神品格和治理智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法系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受封建制度的保护.但从法治的角度看,传统孝道文化与现代法治这间存在冲突之处,应构建符合法治精神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即平等、责任、保障、互益的新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构建真正和谐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看汉初法典的儒家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颉慧 《学术论坛》2006,1(10):141-144
长期以来学界认为,中国封建法典的儒家化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新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记录了从西汉建立到吕太后二年西汉政府陆续颁行的法令。从《二年律令》来看,西汉初期的法典就已经融入了儒家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同罪异罚、维护孝道、救助贫穷、养老制度、宽刑主义五个方面,其中同罪异罚、维护孝道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直接源自秦律。事实上,儒学对秦朝和汉初的政治生活并非全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孝道入法"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法律传统。中国古代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孝道是维系家庭伦理的道德律,在极为重视纲常伦理的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制定法律使孝道从道德层面上升为法律层面,从而加深其对社会的控制力,以维护其统治。  相似文献   

10.
化国宇  曹磊 《阴山学刊》2010,23(2):112-118
先秦农家作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思想中有很多政治思想应作为政治法律研究的一部分。尤其是农家思想中包含着古代朴素的治国思想,因而更不能将其从法律视域中剔除。先秦农家法思想可以分为许行的治国思想与《吕氏春秋》中的农家政治思想两个思想派别。许行的思想主张大致有"君民并耕"的治国理想和"市贾不贰"的经济"法"思想。吕氏农家的法思想体现为:"农教为本"的宏观治国理念;通过影响中国传统法制中的具体法律制度,农业技术思想内化为传统法制中的农家法元素,实现对传统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莎 《东岳论丛》2007,28(4):115-118
在两晋南朝的法制思想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它是丧礼正式入律的标志。我们在探究西晋"准五服以制罪"的来源时发现:汉时法律的一些处罚原则已经是按服叙的远近为依据的了,这表明汉代的丧葬礼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是很强的,其对魏晋时期"准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了汉代丧礼中部分以礼入法的现象,来具体考察汉代丧葬礼制在法律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儒学是仁学。从孝与仁的关系看,孝是仁的现实根基,从德性修养的角度看,孝是完善个体德性和促进社会德性的现实出发点。分析和理解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主旨,是把握儒家德性修养理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之例,其中“不孝”罪位列第八,但由于《北齐律》过分简约而未对之洋加解释。唐朝建立后,相继制订《武德律》/贞观律》及《永徽律》,并承其旧例,列“亏损名教,毁裂冠冕”之重罪置于卷首称“十恶”,其中“不孝”之罪位列第七,用以专指那些不能善事祖父母。父母者,所谓“善事父母日孝,即有违犯,是名不孝”。结合散见于其后各卷的具体条款,唐代的“不孝”罪大致可界定为如下八种情况:第一,告言、诅军祖父母、父母,即向官府告发祖父母、父母的不法之事,或因对其不满而诅咒、责骂他们;…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法制?法制就是依法办事。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也有过法制。较为典型的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那时的法主要指刑法,法制即刑罚之治。老百姓都能避罪远罚,就是升平之世。刑法之外,则附之以礼教、族规和家法等。那里虽然也有依法办事,但是,君主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意志,  相似文献   

15.
毛晓燕 《中州学刊》2006,(4):170-172
中国传统恤刑思想内容丰富,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恤刑思想在狱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化、颂系、优待女犯、法外行仁等。恤刑思想在狱治实践中,一方面体现了儒家“明德慎罚”的思想,一方面也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制伦理化的特点。封建社会的恤刑实践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3+5"城市群从理论酝酿到概念提出,日前已进入启动实施阶段,作为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3+5"城市群法律协调机制便呼之欲出。"3+5"城市群法律协调的现实基础有":3+5"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3+5城市群的各成员行政区划不变;法制统一不能"3+5"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需求。构建"3+5"城市群的法律协调机制,需从建立统一机构、推进地方立法、扩大公众参与以及注重评估咨询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法理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理论还是体系,都得以充实和丰富,都有不同程度的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实践看,从时代发展对法理学的要求看,现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观念还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和指导21世纪中国依法治国的实践。 一、立法观念:以个体为核心的中国法 传统中国法律就是刑、就是罚。它以政府为核心,强调的是政府意志力的全面干预和社会对这种意志力的普遍服从。它忽视个体的存在,个体被看作是依附政治社会的因子且必须严格依照政治社会所强加于他的一定…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开放的公共领域已经成为人们讨论和传播公共事件的重要平台。为了保护正常的言论自由,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法律应当对传播不实言论的网络谣言现象予以治理。从加强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的角度看,应当完善相关法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立法,从严责罚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相关主体。同时,治理网络谣言应当从根本着手,要切实消除滋生谣言的社会条件,给普通网民提供甄别一般网络信息与不实网络言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它倡导的奉养敬亲、善事不违,继承遗志、立身创业,"葬之以礼"、追思祖德是家庭和美的润滑剂,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但由于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变化、孝道教育缺位等原因,致使现代家庭出现不养、不敬等现象。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要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大力弘扬孝文化,营造敬老爱老、尊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强化家庭孝美德,建立和谐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健全法律制度,确保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李玉君  何博 《东岳论丛》2015,36(2):118-122
金朝是由肇兴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女真族积极学习汉文化。在法制文化方面,金朝由旧有的习惯法向中原法律文化过渡,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慎刑"思想。为体现其正统地位,金朝在法制上更加强调以礼入法、"罪疑惟轻",分别从皇帝本人、执法官员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彰显"慎刑治国"的思想。金朝在刑罚上对该原则的贯彻,正是对中原历代王朝法律文化中慎刑思想的继承,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