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十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慈禧修建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巨款”。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海军巨款”有明确的了解。光绪十一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光绪十四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但是,当时所拨海军经费有限,海军衙门遂欲筹款以弥补海军经费之不足。是年冬,奕譞致函李鸿章,嘱其转商两江等省各督抚,量力认筹。广东、两江、湖北、四川、江西、直隶等省先后认筹,共二百六十万两。此款汇存北洋大臣发商生息,分别存入汇丰和德华银行、怡和洋行、开平矿务局。“海军巨款”指的就是二百六十万两这笔特殊的款项。  相似文献   

2.
杨涛 《中州学刊》2014,(3):141-145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其控制的北洋"官业"中,只有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确定每年提取两成余利作为军费来源。而滦州官矿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没有规定将余利或营业额作为军费来源,临城矿务局余利每年只提取2000两白银作为军费。关内外铁路余利只是临时垫拨、挪借,前后总共不超过两次,不可能任意挪用。天津官银号和北洋银元局是通过发行公债间接赞助军费。这说明,"官业余利"并不是北洋六镇军费的主要来源,其在军费筹集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3.
戊戌密谋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欲扫除变法障碍,曾策划捕杀慈禧.慈禧先发制人,囚光绪帝,杀六君子,并宣告维新派为“逆谋”.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免授人以柄,始终矢口否认,讳莫如深.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面世,密谋真相已渐露端倪.但论者一般仍认为康有为原主张和平变革,策划密谋是在慈禧将要发动政变的紧急关头不得已之举.事实是否如此,有必要就现有资料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慈禧并非一开始就反对戊戌变法,而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是因为维新派前期进行的技术性改革与洋务派的主张并无多大的差别。但是,维新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行君主立宪,这就必然要触及到政治体制的变革,妨碍慈禧的专制统治。结果,慈禧不能容忍,镇压了维新派,致使变法夭折。至于清末新政时期,尽管慈禧迫于内外压力同意进行某些改革,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触犯封建专制的最高权力。因此,有关慈禧对维新变法是赞同或是反对的笼统说法,以及慈禧推行“新政”可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颐和园为清代皇家园林,世界驰名。它为什么叫“颐和园”呢? 这颐和园在清乾隆年间称为“清漪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劫园中珍宝,烧毁了大部分建筑物,使清漪园成了废墟。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享乐,竟然挪用建海军的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此园,并将园  相似文献   

6.
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工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丑闻。但是,海军经费移筑颐和园工程的数量有多少?它与北洋海军的发展有无关系?对此,迄今众说纷纭,聚讼不已。拙作《北洋舰队》中曾涉及这个问题,但论述有欠周密。兹再撰此文,一则修正  相似文献   

7.
一部《慈禧全传》,6卷8册,2,698,000字,誉满海峡两岸和世界华文文学界。《慈禧全传》之所以成功,高阳的艺术工力深厚,无疑是重要原因。但我认为,《慈禧全传》的成功,关键在于高阳具确新颖、独特的慈禧观,因此《慈禧全传》中的慈禧形象既不同于《清史稿》中的慈禧,也有别于《清宫历史演义》中的慈禧,真正是黑格尔老人说的“这一个”。(一)在中国历史上,女后秉政的,著名的有汉初的吕后,唐初的武后,宋代的章献刘后、宣仁高后,晚清的慈禧。不过,吕后、武后、刘后是在汉、唐、宋的上升时期秉政,高后是在太平时期秉政,惟独…  相似文献   

8.
谢茂发 《晋阳学刊》2011,(2):97-100
1875年,清政府决心大治水师,李鸿章负责北洋地区,沈葆桢负责南洋地区,并由户部指定海防专款四百万两。从1875年到1884年,南洋海军每年约经费四、五十万两;中法战争后,南洋海军经费有所上升,但此时军舰增多,实际军费并没有增加。甲午战争后,南洋海军,经费与第二个十年基本持平,日益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海军军备控制,诱使纳粹德国签订《东方公约》,防止德国像陆军扩军一样不断提出要求,并承认既定事实,1935年英国与纳粹德国签订了海军协定。由于没有事先和法国磋商,因而恶化了英国与法国的关系,但法国冷静下来之后接受了这一事实。1935年英国与纳粹德国签订的海军协定并未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延君 《北方论丛》2005,(4):149-152
挪用公物的行为不应按挪用公款罪处罚,但应将该类行为犯罪化,改挪用公款罪为挪用公共财物罪;“挪用行为”本身就包含个人使用的含义,立法中规定“归个人使用”与“挪用公款”存在语义重复的问题,是导致对“归个人使用”看法不一的根源;集体决定下的挪用行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身份与无身份共同挪用公款应从身份犯定。  相似文献   

11.
建设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研究中国近代史,常常提到“三洋海军”或“四洋海军”,并将其认作清政府发展海军事业的实施步骤。在近代史上,是否存在过“三洋”、“四洋”海军?清政府发展近代海军的构想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值得重新考辨,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有的论者以“八月初六日上谕”未提“围园”、谭嗣同为据,推断慈禧发动政变时尚未获悉袁世凯告密内容,因而未缉捕谭嗣同,戊戌政变的爆发非由袁世凯告密所致。经过考证,所谓“八月初六日上谕”纯属子虚,它不过是《东华录》根据崇礼八月十一日奏折中引用的慈禧八月初六日口谕部分片断“补作”的。根据谭嗣同信札,在政变发生的当天,他即已被捕,说明慈禧初六日口谕中的搜捕目标除康有为兄弟外,还应包括其他康党要员。不过,袁世凯的告密仅是政变的导火线,而非决定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光绪帝继位之后,醇亲王奕譞由于其皇帝生父的身份,客观上对慈禧太后独揽权力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慈禧加强了对奕譞的控制:除了利用传统的宗人府制度与王公处分则例外,还“巧妙”利用了前朝的赏赐皇子王公官女子制度。而清帝赏赐皇子王公官女子,主要是为了子嗣繁衍。慈禧利用官女子监控奕譞应当较有成效,故而其再三使用这一手段。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江青,大做“女皇”梦,大念“女皇”经,是为其篡党夺权作反革命舆论的。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以后,江青与其同伙利令智昏,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去年“十·一”前后,江青把近代史上极端反动的慈禧捧了出来,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她眉飞色舞,蛊惑人心地说:“西太后你们知道吗?名为西太后,实际上是女皇帝。”她对慈禧仰慕、崇敬之情,朝思暮想“加冕登基”之心,溢于言表。她  相似文献   

15.
赵荣达 《晋阳学刊》2002,(4):99-100
于2001年4月18日出版的《社科书目报》在推荐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张建平等人撰写的《孔氏家族全传》时,以《孔祥熙曾准备刺杀慈禧》为题,节录了书中一段: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孔祥熙与同学李进芳出于爱国义愤,曾谋刺慈禧未遂。也许办报人以为这是《孔氏家族全传》中最生动、最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他却没有想到,这段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凡略有近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义和团”被清王朝出卖后,慈禧丧权辱国的结果。而早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一年,孔祥熙谋刺的这位“老佛爷”就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逃…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塞防”与“海防”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百余年前,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清政府内部曾就是否恢复我国新疆领土问题展开了一场影响极其深远的重大争论,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塞防”与“海防”之争.前者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代表,他根据当时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协以谋我、此呼彼应的特点,得出了“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的结论,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论点.后者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为代表,他在一八七四年底就首先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相似文献   

17.
建国前的中国海军主要有四支,即闽系(或称马尾系)海军、青岛系海军、电雷系海军、黄埔系海军。在中国近代史上,闽系海军主导着中国海军的活动,因有中央系海一军之称。一、福州船政局创立与闽系海军的诞生1868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清在马江建厂造船,创办“福州船政局”,培养近代技术人才,附设学堂,以创建中国近代海军,不久,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由沈葆桢接任船政大臣。马尾造船厂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1870年8月,沈葆桢奏请以李成谋为福建水师提督,将马尾厂自制的兵船和英、法购回的蚊子船,建成近代海军一一福建水师。1878…  相似文献   

18.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军费审计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1937年是南京国民政府审计制度的创立与发展时期,也是近代国家审计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备时期。这一时期的政府审计活动几乎涉及到国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军费的审计所占比例最大。本文主要从政府军费的构成与支出情况入手,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政府军费支出的审计情况,了解这一时期军费审计的作用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9.
1884年8月23日(光绪十年七月初三)下午一点五十六分,法国侵略舰队在福州马尾军港内的马江江面上向清朝福建海军舰队开炮,爆发了中法马江战役。马江是闽江分歧流过福州后的重新汇合处,传说江中有礁石似马尾,潮退则现,故名。从马江到入海口,尚有八十里水程,因此,严格地说,这场战斗不能称“海战”,只能称为“战役”。这是法国侵略者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一场很不光彩的表演。法国侵略者的罪恶炮火吞噬了清朝福建海军,摧残了福建船政局。这一惨痛的历史虽然距今已整整一百周年,但是,总结这一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地认识它,却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有关马江败事的记载,其中一些事实与是非曲直颇多异词,本文试图加以辨正后再作评论,有望大家惠教。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事实”?如何准确地理解“事实”?这是一个涉及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能否正确把握事实与理论的辩证关系、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曾著《论事实》一文,对“事实”概念的涵义和一般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拟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事实”的科学涵义,并对国内近年来有关论著就“事实”概念的各种分类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