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2.
论价值形态     
价值论是近代哲学提出而在现代哲学中得到确立的。传统的西方哲学是认识论一本体论哲学(认识论、逻辑学与本体论的统一),价值问题被狭义地作为伦理学问题提出,而伦理学又是由认识论一本体论引伸出来的。这就是由柏拉图开创,延续到黑格尔的伦理—认识平行论。它们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理念,对理念的认识产生知识,道德也是知识。传统的中国哲学正相反,是价值论—本体论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某种道德实体,天道即人道,明道的途径是修身。康德首先把伦理学提高到与认识论平列的哲学地位,即批判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对峙。他把现象看作认识论的对象,把本体看作伦理学的对象,突出了主体性,从而为价值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黑格尔以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使认识论吞没了价值论。黑格尔以后,便是认识论一本体论思辩哲学的解体和价值论的掘起。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价值理论,继之叔本华、尼采、柏格森以及存在主义诸家则建立了与传统哲学对  相似文献   

3.
要改造传统认识论,首先必须扬弃认识论中的物质本体论倾向,突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基准。这就必须把价值范畴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述价值范畴的认识论意义,从而增强认识论的活力,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伟大认识工具”。一、价值关系是主客体系统中的最高层次价值是标志主客体之间的索取和被索取关系  相似文献   

4.
广义认识论是狭义认识论的对偶语,它是狭义认识论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和狭义认识模式内在缺陷和矛盾的科学解决形式。所谓广义认识论是指诸认识主体间以认识客体为中介的认识交往关系系统的理论。相对于狭义认识论,广义认识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上都扩展到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认识关系,形成了诸主体间认识交往关系的系统框架。广义认识论的建立是认识论总图景,总框架的转换,是在元理论、元方法、元视角层次上的重新审度和合理重建。文章对广义认识论的客观基础、研究对象、基本目标、总体框架都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关于价值、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的潮流中,人们都在谈论价值问题。价值与价值评价的关系,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的关系,是哲学价值论的两个难题。许多对于价值问题的争论和失误,都发源于此。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一、价值与价值评价价值或价值属性,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关系。客体是客观的,主体需要也是客观的,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关系也是客观的。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关系。主体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审美关系使主体与客体得到具体的规定,成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是因为,一切人对现实的反映,都是以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为中介的。当现实客体还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它只是外在于主体的独立自在之物,还不是人的对象。同样,主体也还是没有与现实客体发生关系的、没有得到具体规定的、抽象的主体。只有当客体的某一方面或某种属性被人所认识、需要和改造,亦即形成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客体的一定方面和属性才成为人的对象;同时,主体的一定状态才成为特定的反映主体。审美作为特殊的人对现实的反映形…  相似文献   

7.
在论及主体性问题时,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对客体的考察,或以为对客体的研究与对主体的研究毫不相干,或以为关于客体本质的探讨势必影响对主体性的确认,从而忽略了客体研究对于主体性论证的意义。然而,两极相通,主体的本质力量只有在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方可显现,主体的能动作用也只能在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体那里得到最终确证。因此,通过对构成人类认识结构另一极的客体所作的分析研究,我们或可从中悟出主体性之真谛。1 毫无疑问,任何认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一定的本体论为前提,对客体 范畴的规范,更是明确反映出研究者的本体观…  相似文献   

8.
(一) 在现行哲学体系中,机械决定论的弊端不是表现在个别哲学观点上,而是体现在整个哲学的基础方面。 首先,现行哲学体系把客体作为基础,未能将主体提到应有的地位,存在着客观主义的倾向。近几年来,虽然在各种版本的哲学教科书中,提出了主体与客体范畴,但仅仅限于认识论范围。即使在这个范围,也只是从宏观上进行了探讨,未能从微观上揭示主体影响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各种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因而所论及的主体仍然是比较抽象的,不是有血有肉的富有知、情、意的活生生的主体。应当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也是不彻底的,还包…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期以来,哲学界认识论研究几乎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趋向.这场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已经取得了以往所不能比拟的成就.然而,这一研究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已日益显露出一系列问题,它们大大影响了研究的进展,使认识论研究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把认识论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忽略了认识论与本体论关系的研究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虽然是两门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却历来被看作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从哲学史上来看,古代哲学家往往把认识论从属于本体论,从一个博大的本体论背景中演绎出认识理论;近代哲学自笛卡尔、洛克起,本体论又被从属于认识论;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思想,但其基础却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充分肯定了黑格尔这一合理思想,并在原  相似文献   

10.
主体与认识过程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这一问题给与了深刻的揭示。他把主体作了二重化的划分,展现出主体的内在矛盾性,由此导致了认识过程的双向性运动。它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主体的自我意识。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一下求索。 一 康德区分对象为现象与本体,对世界作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划分,这是主体二重化的理论前提。康德把现象界作为认识领域,将认识主体确立为能动的功能性主体,而以其区别于以前本体论“灵魂”这一实在的实体性主体。他在批判心理学的“谬误推理”时,指…  相似文献   

11.
1.目前哲学界关于加强微观认识论研究的呼声是很高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的意见还很不一致。在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的问题上,有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把关于对“宏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对,“微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另一种意见是把关于意识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意识与“脑内神经”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我认为这两…  相似文献   

12.
<正>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齐振海教授主编的《管理哲学》一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为线索,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和目前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管理活动的性质、职能、目的以及整个过程分别从哲学实践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角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全面的阐述.该书的问世,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管理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把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等哲学认识论著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列宁的认识论体系中,核心范畴是主体和客体,基本矛盾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列宁的认识论就是以主客体及其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界说 对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的界说,列宁不仅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等光辉思想,而且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关于主体范畴,列宁提出了“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  相似文献   

14.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与此有关的认识工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主客体问题内在地包含着认识工具问题。因为,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要以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而  相似文献   

15.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本体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使得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这样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文学本体论同样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文学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从存在的本原上看,文学的最终根源是物质生产及其转化为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从存在的构成方式上看,文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过程;从存在的现实方式来看.文学是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结晶——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存在.唯有实践本体论可能克服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统一之中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如实地还原为"对象世界-作家-文学作品-读者"的实践统-整体.  相似文献   

16.
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在以往有关价值的文章中,基本上有三种观点。(1)客体价值论者把客体视为价值的本体,认为价值是由客体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的。因此,价值的本质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2)主体价值论者认为,主体是价值的唯一载体,价值是由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的。因此,价值的本质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主体的劳动、创造和贡献;(3)关系价值论者主张,主客价值关系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是由价值关系决定的。因此,价值的本质是客体的功能满足主体的需要。这些看法虽然都对价值的本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要改造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观念上的形而上学,使之成为辩证法赖以建立的逻辑基础,必须引入矛盾分析,把本体概念的认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高度。例如把物质和运动的矛盾作为分析本体论的基本矛盾来认识便是一条出路。但是长期以来,物质和运动在实际上不可分割和在认识中对立演变的矛盾关系一直未被西方哲学自觉到。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科学哲学,就是在不自觉中将物质现象和运动现象分割开来认识,从而各自走向一个极端,在认识世界统一体的过程中陷入了两种本体论的对立。这种对世界完整本原缺乏自觉、分割对立的认识方式几乎贯穿了传统的西方哲学,造成了本体论和辩证法的割裂。黑格尔哲学通过对精神本体的矛盾分析展示了精神本体和辩证法的统一;而物质本体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沦》中,是通过对物质和运动这一对矛盾的分析完成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观内在逻辑上的贯通。  相似文献   

18.
美实在是一种有别于物理实在、感知实在的特殊存在,它明显地带有主体和客体的“共生”性。现代科学的兴起变革了传统的实在论。量子论、相对论已经证实了经典力学所主张的客观实在也是观测主体和被测对象间的“共生”结果。建立在现代实在观上的多世界理论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可以由多个观测主体以多种抽象方式所把握的多图景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得到的本体论模型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不同的人对现实世界抽象方式不同所得到的本体论模型也不同。多世界理论关于多个世界本体论模型的确立,对于解决美本体问题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传统认识论在本质上是逻辑主义的,而现代认识论的基本流向则是历史主义。我国哲学工作者要想走上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子,必须实现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哲学转换,重建社会认识论。 传统认识论解析 传统认识论是指黑格尔哲学以前的认识理论。传统认识论在本质上是逻辑主义(或称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第一,传统认识论把认识的对象──世界(包括人本身及其社会)设想为一架按逻辑程序运转的机器。这个信念不仅支配着各种唯心主义和机械论,而且也支配着各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传统认识论把认识的主体简单化、抽象化和逻辑化.我们…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是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反思。而传统哲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本体的认识只是从客体的角度,以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探究终极本体。这种本体论思维方式不会为我们的安身立命提供指导。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其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从关系的角度,确立了主体的价值坐标,从实践的生成过程探究本体,这种思维方式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