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他们是大学时的恋人。那时候,两人都是穷学生,家境不富裕,没唷多余的钱去溜冰,看电影,逛街……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到他们的感情。吃饭也是节俭的,打两份普通的菜,两人凑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吃得津津有味。时间久了,他将自己的钱交给她,说,我最不善于理财了,交给你,我放心。她也不客气,莞尔一笑,将钱收过来。  相似文献   

2.
这个女贼很特别!——一只偷官员。她搬走香烟、购物卡、冬虫夏草,以及码着的钱。在拥抱金钱的欢愉中,她越来越相信其中自有正义,也渴望他人相信一“他们都是贪官,我只偷他们的。他们一样是偷。”  相似文献   

3.
20 0 3年 ,两位学兄朱明忠和尚会鹏的大作《印度教 :宗教与社会》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作为同行、同事和友人 ,他们自然要赠书与我。他们赠送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更主要的是让我分享他们的感受 (苦与乐 ) ,分享他们的成果 (苦乐果 )。他们出版的书已经不少 ,我读他们的书也已经不少 ,从中获益当然也就不少。这一次 ,我想把读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印度是神秘的 ,大家都这么说。但印度神秘在哪里 ?最简单最直接的答复是 :印度的神秘主要来自印度教。一旦走进印度 ,要想真正比较深入地了解印度 ,就必须对印度教有一个较全面和较系统…  相似文献   

4.
论戏剧真实     
如果说到生活的真实,那么我们必须接受这种实际,而不只是说说而已。举一个例子。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巴西发现了原始人。他们一切还保持着石器时代的水平,不知铁器、哲学和艺术为何物,也就是说完全无知。我很难想象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这些同类进入我们这个世纪。但他们毕竟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人,我们的同时代人,这种真正的动物,是多  相似文献   

5.
声音     
《青岛画报》2014,(2):5
我已经清楚地告诉情报界,除非有不可回避的国家安全目的,不要监听亲密友国与盟国领导人的通信,如果我想知道他们对某件事的看法,我会给他们打电话,而不是监听他们的电话。——奥巴马我只能防止全体都睡觉,看一个文艺演出睡觉睡着了,这里边肯定会有一些这样的观众,不在我的可控范围里边。你说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人吧,也有人会说"我看着  相似文献   

6.
想喝到对味的咖啡,关键是要找到对味的cafe bar;想选到有taste的衣或物,其实是要挑到有taste的人。我的调调儿是in fashion,所以对味的人也要一样够"潮"有"型",他们贩卖的东西自然也会别有气质。我笃信物质是精神的体现,一切收入我囊中的物质都跟我"有缘分",所以每次淘货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包括旅程中那些漂亮到宇宙爆炸,鸡婆到亲切可爱,有型到入神共愤……的店主们,都是美好的风景。有时候,看到一家特别的小店,真的会暗自揣测,这家店主会不会也喜欢某某电影爱听某某音乐?或者看到店里在卖某某品牌的衣服,也会赞叹下"你真的好有品味"!每个小店的店主都是设计师,他们看穿了衣服背后的小灵魂,将它们七七八八运到店里,像乌儿打扮自己的巢一样竭尽所能地展示着美好二字的真正含义。谁不想无限可能去占有世间美好的东西?老天!请让这些店主们统统和我做朋友吧!——这样我去买东西,他们会不会打个大折扣?  相似文献   

7.
黄丽 《东西南北》2014,(18):37-37
香港警队中有一支神秘的队伍——飞虎队。港产影视作品里,飞虎队救人的场面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们戴着头盔、身穿防弹衣,或荷枪实弹解救人质,或从天而降制伏悍匪,个个身手不凡。看惯港产片的香港人,其实对飞虎队也是陌生的。他们的人数及训练地点都严格保密,队员每次行动时都必须戴上头套,以免恐怖分子辨识后寻仇。  相似文献   

8.
当月热读     
《青岛画报》2012,(7):62
《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野夫著,中信出版社)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相似文献   

9.
我所在的医院旁边是一家福利院,里面刚刚搬来许多可爱的特殊的孩子们。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他们在汶川地震中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并且他们都已失去自己最亲的人。想起那段悲哀的日子,我内心起伏难平。因此,我对他们有了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在洪晃看来,国内的富豪小说都太过于冠冕堂皇了,有钱人们花钱请人写他们艰苦创业的故事,把自己都写成盖世英雄那般的榜样。这也导致大众对于"上流"有虚妄的臆想,把挤进其中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财富作为一生唯一的追求。洪晃有点"毒舌",不过这一次,她主要"攻击"的对象是自己。她说自己写起书来犹犹豫豫,怕写出来被人"diss"——"我就老怕知识分子笑话我是时尚圈的,太肤浅;时尚圈的人又笑话我,根本就没  相似文献   

11.
周郁 《半岛新生活》2004,(12):28-29
笔者的原意是做一个小小的策划,找5个处于不同阶段的人,推荐他们读这本书,然后接受我的问询。实际上这个想法得到了实践,但有所修改,因为有些人打死也不愿听取我的推荐,他们表示没有兴趣,或者用“忙”这个正大光明、无可挑剔的理由搪塞我。而有些人已经读过这本书,他们急于倾吐,等不及我发问。  相似文献   

12.
Nga guo Nin,Nga huo Nin!”(注:沪音外国人”)这是一个外国人到了上海最先学会的一句方言。这句话不仅是他们语言接触的开始,而且更是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环境了解的开始。这句简单的话却反映出中国人强调集体形象和内外差别的观念。正因为如此,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将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中国人,但又必须学习如何做一个在上海的“外国人”。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听人谈起,现在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不理解、不尊重他人的缺点十分突出。的确,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在他们身上几乎都存在某些缺点。作为一般人对他们的某些行为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我一直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应该是宽容、理解和引导。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必须履行老师的职责,用爱心、耐心、诚心、细心来培养他们,用我们的真诚书写桃李春秋。  相似文献   

14.
几天前,我干了一件蠢事,至少,在同行看来这是一件缺少智商的事。我花了三天时间,分别陪三个乞丐去乞讨,全程记录了他们得来的每一分钱。同时时常看到媒体报道的“乞丐年薪十万”之类的标题。他们伸伸手就能比我累死累活勤扒苦挣一年的收入还高,我有些不服气。我选择的乞丐,都是本市知名乞丐,新闻媒体报道三次以下的基本不考虑。我想,这几个人也该算是业界巅峰人士了,考察他们的状况,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我选的第一个乞丐,是陆大椿,这位前收荒匠,因为多年前在  相似文献   

15.
刘尾英 《生存》2020,(5):0209-0210
霍苏姆林斯基曾提出一个有名的口号: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一个天地,一个博大而神秘的天地。我们要运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去翻阅他们,倾听他们,探测他们,提高他们,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抬起头来,做学习、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16.
郭龙 《东西南北》2010,(9):63-63
公司传来消息说要裁员,同事们整天都在讨论会裁哪些人,自己会不会是那些不幸的人。晚上回家的时候,我看到了邻居马克。马克是一个德国人,在西门子公司北京分公司任技术工程师。马克和他太太还有一个孩子就租房住在我楼下,因此我们有空的时候常聊天。看到马克,我想金融危机肯定也影响到了西门子公司,不知道他们公司会不会裁员?毕竟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裁员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有些大公司为了让员工处于竞争状态,总是大规模地招聘,然后大规模地裁员。  相似文献   

17.
庭审轶事     
有效率的工作才会有效益。在美国洛杉矶,家家户户都有车,被交通警察开罚单也就成为常有的事。所以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为交通违章出庭是他们最常打的官司了。我在洛杉矶阿罕布拉市法院曾旁听了一次交通违章案庭审。走进法庭,只见一名法警一手握笔,一手扶着警棍正大声地点名。旁听席一侧坐了几十口人,他们都是因为交通违章被警察开了罚单后,来交通法庭出庭的;另  相似文献   

18.
正"我想以非凡能力成为世界上最牛的人。"印度奥里萨邦布巴内斯瓦尔。26382名学生列队站定,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支牙刷。当指导员倒数到零时,学生们开始疯狂地刷牙。左、右、上、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到持续两分钟,指导员要求他们停下。这一天,印度再次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多的人在同一场地同时刷牙。工作人员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数完参与者的人数,他们打破了之前16414人的纪录——保持者也是印度人。"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了。"17岁的参与者拉杰什·布米吉一边兴奋地和朋友们自拍,一边说道。  相似文献   

19.
普通美国人对物价实际七无休止上涨的前景抱有极大的抵触情绪,但大多数人对经济增长的缓慢却视而不见。因为不景气的实际收入(由扣除人口和物价水平的国民总收入构成)只是一些被保留在报纸的商业版中的统计数字,或偶尔在晚间新闻中提及。普通市民是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即生活费的多少来衡量他们的收入的:“去年我的收入增加了10%,但物价也上涨了这么多”,他们继而推论:“只要我们不让物价上涨这么快,我的收入就会有所提高”,并得出结论说:“为了进一步提高收入,我们必须制止通货膨胀。”许多人持有这种观  相似文献   

20.
寻找中国企业的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 ,因此 ,许多来自美国的观点受到了过分的推崇 ,在像经济学、法律和管理这样的专业领域尤其如此。许多学生认为 ,在美国大学或从美国的教科书上学习这些学科的知识时 ,仅仅是在学习技能 ,但实际上他们也被灌输了一套隐蔽的 ,也许是非常危险的理念。2 0年前在亚洲旅行时 ,我首次意识到由美国知识文化所造成的威胁。我发现 ,几乎任何地方的年轻人都渴望模仿西方。他们不明白他们要追随的是一群没有方向的人。除了新技术的开发 ,西方的学术领袖在各个领域内都迷失了方向。在任何需要目的感的领域 ,在任何探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