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和美国小说《红字》中的齐灵窝斯是公认的恶魔式的复仇者。但他们的恨源自于对爱的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复仇心理的深刻剖析,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和隐藏其中的人性本质。说明了起源于爱的仇恨终究还要回归于爱,而爱的回归始终是人性追寻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告诉我你对身上什么地方不满意宁”这是近几年来风靡全球的美剧《整容室》每集开始的第一句话。处于中年危机:前途茫茫的整容医生特洛伊和麦克纳马拉为形形色色的人操刀隆胸、吸脂、变性…… 相似文献
3.
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秦汉时期,有关禁止复仇的法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复仇现象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魏晋南北朝明令禁止复仇,所见文献记载的复仇事件也大大少于秦汉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礼制的变化及礼对法的影响密切相关。礼法结合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讲究法理,重视生命,法贵得中,宽法倡德,越来越充满了礼的精神。在这种结合中,礼对法产生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一面。在礼的影响下,冷峻严酷的法具有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刚硬的律条注入情和理的灵魂,杀罚止恶的同时又兼道德提倡,从而提高了服务国家政治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5.
鲁迅先生的《铸剑》完成于1926年10月,写的是眉间尺替父报仇的历史故事,是一曲为正义而复仇的壮歌。鲁迅写这篇小说与三.一八惨案有关,严峻的阶级斗争加深了鲁迅对反动统治阶级本质的认识。对于被压迫的民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人。在鲁迅看来,眉间尺、宴之敖身上潜藏着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生命活力,也是这部新编历史小说凝聚作者理想信念,高扬浪漫主义旗帜,书写火与剑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新武侠:超越传统的复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主题学方法,从儿子长大后复仇、醒悟嫁仇、友情与仇怨、仇家子女间的爱、错认仇人并因误会导致复仇这五个母题模式人手,将新派武侠小说中复仇主题同传统文学中该主题进行了多重比较,认为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学中的复仇观念及作品模式进行了诸多重大突破、挑战与创新,具有深刻的人性启迪意义与文化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故事新编的创制之一,鲁迅的《复仇(其二)》其实也存有意义的狂欢,也即复仇现在的三重性:一是故事指向,复仇大众中的悲悯渗透;二是鲁迅的现实关怀,既有兄弟失和的多层次折射,同时又可能关联了中国现实语境,既包括批判黑暗压抑,又涵容了对启蒙者受难悖论的惋惜;三是鲁迅面对宗教,也坚持一种有血有肉的现在哲学。《复仇(其二)》中既有一种从神之子到人之子的被动羞辱,又有类似流动方向的主动安置,这也寄托了鲁迅对宗教的独特认知。 相似文献
8.
和歌作为日本韵文学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素以遣词雅致考究、韵律简单优美、风格简洁而意境深远著称。藤原定家编集的“小仓百人一首”是一部颇负盛名的和歌选集,对和歌甚至日本诗歌整体而言很有代表性。1899年美国学者麦克考利将其译成英文并展开系统研究。麦克考利从对日本诗歌整体特征的把握入手,恰切地评判了《百人一首》的价值与影响,并在译介过程中着意凸显和歌的形式技巧,对和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持续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施剑翘复仇,因挑战了社会性别制度而备受关注.社会精英在感慨社会秩序被破坏的同时,更多的则是转而利用媒体重塑施剑翘形象,以满足国族危机下的现实诉求.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施剑翘努力向被塑造的形象靠拢.在此过程中,她实现了自我觉醒,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冲击了性别制度.施剑翘复仇一事表明:性别、媒体、国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在近代女性解放运动中,存在着媒体推动下的由点到面的解放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大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残酷壮烈的血亲复仇故事,王国维称该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在日本,再现“四十七义士”为主复仇而后集体切腹的歌舞伎《忠臣藏》历经两百多年盛演不衰,虽然二者皆为复仇题材的经典剧目,同样脱胎于历史真实,且在复仇动机、行动直接执行者以及复仇结局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东方文化特征,但在其深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在相似的表象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核。 相似文献
12.
图画知真相,启发孝子醒悟报仇,这一极带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本土文学中最大的创荻是清代通俗小说.古代画图可昭示过去未来的信奉,易于给观画者以撼动身心的强烈感受,于是睹画思亲,使得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当即动情感悟.金庸小说时时不忘注意提醒读者,深明大义而讲究是非观念.其扩展了母题表现的范围,更为多样化、细密化.而真实感更强.还以母题巧妙昭示了人心的险恶,使旧有母题的内蕴变得多元而复杂. 相似文献
13.
14.
汪曾祺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贡献和剖析传统文化心理的创作追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复仇》《庙与僧》和《异秉》的重写象征着他小说创作的三次转型.这三次转型应和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次大变化.从“重写”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纠正了当前研究中对汪曾祺的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汪曾祺被遮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17.
2004年获得首届全国校园歌手电视大赛青岛赛区银奖2005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2006年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青岛赛区银奖2007,2008年参加青岛春节联欢晚会2008年获得全国华语歌手大赛青岛赛区冠军2009年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山东赛区三等奖2009年获得全国华语音乐节全国冠军2010,青岛即将走出一名歌星,楚绪鹏。1987年出生的楚绪鹏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乖乖的,很听话的样子。甚至听到有人兑:看到他就有 相似文献
18.
王世名为父复仇故事,是文史兼备的重要复仇文化个案.金华地方官员汪可受,对孝子复仇充满赞赏,为明代口述史的一个焦点人物.地方官员喜怒好憎,对民间传闻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汪可受的前任敏于发现问题、解决有方.汪本人具有清官的角色期待,善于抓住复仇事件的新闻效应和伦理教化功用.神秘崇拜介入,丰满了清官的文学形象,较为直接促进了清官箭垛人物的殖生,是清官破案锄奸文学主题生成的重要环节,清代许多破案叙事模式,都离不开王世名故事的重要中转之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