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4,19(5):118-120
《老子》产生之时代乃春秋末期 ,而春秋末期则为卜筮之事盛行之时代。从《老子》书看 ,其有诸多文句和思想与春秋筮辞有关。是《老子》早于《易传》将《易》由卜筮向义理方向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后世《易传》中保存和吸收了诸多《老子》道家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言 ,《老子》是《周易》古经到《易传》十翼的过渡环节 ,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郭店简《老子》“”仍应释读为“惊”,它本作“惊”并非误读。“宠辱”不是并列关系,不是动宾结构,不是偏义复词,不是特有概念。“宠辱”实意为宠即辱,“宠为下也”进一步说明得宠乃卑辱之事。正如“大患”是对“贵”的价值判断,“辱”“下”都是对“宠”的价值判断(“下”即“辱”),故章首两命题宜断句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郭店楚简本将“人”字断在本章章首乃误点句读。老子在此是做价值重估,从而颠覆以“宠”“贵”为上的世俗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张学方帛书《老子》(七三年底出土)与今本《老子》最大之不同,就在于“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这一特点反映了一些什么问题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后期,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和推测,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意见。第...  相似文献   

5.
《东西南北》2012,(16):32-33
曹植,字子建,史称陈思王,192年约10月15日生,安徽亳州人,历任正地市级的平原侯、临茁侯,副省部级的中郎将,少将军衔的征虏将军,副国家级的陈王。曹植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才高八斗”的成语由此而来。曹植的代表作品有《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等。  相似文献   

6.
在《隋书·倭国传》所载叙述7世纪初倭国情况的记事中,有倭国使者说明倭王王权及倭王执务情况的生动描述。针对其中有关“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的记载,学界通说认为使者说明的内容是倭王的兄长为“天”,倭王的弟弟为“日”,倭王在夜间执务,日出前和“日”交换;这种执务方式是基于倭国未开化思想而出现的。但此记事可以理解为:倭王即“天”、弟为“日”这一说法是学习中国天文知识和阴阳思想的倭人自己构思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理想国》和《商君书》政治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主张君主政治、追求国家公义,主张公共权力全面支配和管控社会生活;《理想国》有“正义—理念—哲学家王”的内在结构,《商君书》也蕴含有“义(公义)—要(理)—明君圣王”的潜在框架,相似度高得惊人。两者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理想国》的政治思想体现的是城邦公民的自由,奴隶和外邦人不在其中;《商君书》的刑赏主张则体现了对境内齐民应尽义务的要求,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理想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处于长期混乱之中因而企盼复兴以保持独立的雅典城邦思想家的产物;《商君书》则是正在形成中的齐民社会且不断追求天下统一的秦国思想家的产物。两书政治思想有同有异,表现了作者的个人偏好,但更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所处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道”的逻辑演进为序,以哲学为视角,阐释了《老子》“道”的分成系谱,提出了“道”分为“无名”的本体之道与“有名”的规律之道,并对“道”如何内化为本体和外化为规律,作了详细说明,同时对《老子》研究中的一些疑难作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9.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10.
从句法、语序、义理等角度看,它本《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都要优于郭店楚简版.《周礼》"六德"说早就将圣知仁义并提,故老子具备提出这类主张的时代条件.这种思想与其他章节没有任何矛盾,相反,它是"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必然要求.楚简版"三绝三弃"应是摘抄者改动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是想在同为教材的儒道思想材料之间做一调和,也可能是未能吃透老子思想而妄改.  相似文献   

11.
黄觉弘 《唐都学刊》2005,21(6):30-33
清季以来,论者对《史记》征述《左传》的情况多有怀疑,特别是对《史记》本纪部分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诸篇尤多诘难。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史记》、《左传》及二者之关系的正确理解。《五帝本纪》叙说举十六族、去四凶事乃径袭《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崔适则谓此节非司马迁所述,而乃后人窜入,并举“乖异者”五条以证其说。言似有据,而实诬谬。此节与司马迁属意之五帝序列相抵牾。《夏本纪》叙说刘累豢龙事本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载事多参稽《左传》。《秦本纪》记穆公事多本于《国语》,而《左传》载秦穆公事迹亦详,故司马迁颇参用之。  相似文献   

12.
《论语》曾对中外一些大企业家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现代企业在吸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 ,还应从传统思想 ,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源泉。《论语》中“学而优”、“己身正”、“人为本”、“施仁德”、“义利兼”、“重诚信”、“和为贵”等思想可以给现代企业家以启示 ,是企业经营中的法宝。  相似文献   

13.
范蠡不仅是中国商人的鼻祖,更是一位能将道家思想加以应用的思想家.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过程中,充分阐明了他的思想,与《老子》相比,可以确认他的思想渊源于《老子》.范蠡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为人与处事在历史上素有高评,根据《国语·越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他有一套完整的治国思想,并且与《老子》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朱倩  卢璐 《日本研究》2011,(1):106-110
“人性恶”是世界文化母题之一,戈尔丁的寓言式经典巨著《蝇王》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精品《罗生门》都不约而同揭露了“人性恶”。两位作家由于位于东西方,他们的个人经历,写作背景各不相同,对人性恶的理解也并不相同,但两人都是通过描写人性恶从不同方面来关注人性,关注现实,这是两位作家的写作目的与心声。本文侧重通过解析《蝇王》与《罗生门》的“人性恶”主题进而认识作品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对社会环境的反思,从而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对晚明士人“以诗法解《诗经》”的风气严加痛斥,认为不过是簸弄聪明,终将变圣经为小品。馆臣对原本奠定天人秩序的“诗教”大义,包括讲筵启沃、引经筹今等经世内涵,均自有体会,但却因乾隆朝的政治环境而不敢正面发扬,只能抑之为“在经解中为别体”,转而在经学史梳理和考据实学上用力。民国已还,五四学人群趋以文学歌谣来认定《诗经》,仿佛晚明士人的异代知音,《诗经》最终也从一本确立价值规范的“经”典,变成吟咏性情的“歌谣”,诗教大义随之沦灭。然而可惜的是,五四学人的这些举措,并没有深入彼时社会的有机体之中,其本质是以一种否定性的目光看待自我,最终错过了从自身发现生机并有效落实他们所倡导价值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两件事最为热门:一是我国的奥运健儿在希腊创造了神话,为国家争了光;二是央视版《神雕侠侣》的选角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扑朔迷离。或许有人认为将体育和娱乐放到一起说事似乎有些牵强,但是看看贝克汉姆,看看田亮,看看刘璇,再看看最近受到演艺界追捧的“跨栏王”刘翔,就能深切感受到,体育和娱乐其实早已不分彼此《神雕侠侣》的选角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杨过”从黄晓明,聂远到霍建华.一直悬而未决.最近甚至传出了刘翔要演杨过的消息.“小龙女”虽被张纪中钦点为周迅.但是却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其实如果说时下影视作品找演员要找人气最旺的人,那么星光熠熠的奥运明星也同样万众瞩目,如果让他们扮演影视角色,不一定比影视明星逊色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下,如果以奥运冠军为班底来组建《神雕侠侣》的演员阵容.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怎样成书的,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各有各稿,穿插神妙”、“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两方面论述了最先由周绍良次后由杜春耕等人提出的《风月宝鉴》与《石头记》两书合成《红楼梦》的看法,并在“结束语”一节提出实事求是地深入研究《红楼梦》成书过程,必将最终达到统一或接近统一的认识,对读者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郝洪涛 《社科纵横》2011,26(7):99-99
文章对老子的《道德经》的文学性作了简明概要的探讨论述。  相似文献   

19.
张喜燕 《社科纵横》2011,(10):119-120
《吴子》一书具有十分丰富的士气思想,主要体现为“文治武备”、“修德振兵”和“励兵治气”三个层次,体现出《吴子》对于战争中人的精神因素的重视,以及对于如何激发和管理这种精神因素的科学认识,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振华 《阅江学刊》2014,(2):120-129
李白《秋浦歌》与王维《辋川集》是天宝后期创作的表现江南秋浦胜境和北方蓝田辋川佳境的两组山水诗。尽管王、李二人没有交往唱和,也没有受到对方的影响,但两组诗还是存在相同之处:它们都继承了南朝大谢、小谢山水诗的艺术传统,运用五绝组诗描写山水景物。《秋浦歌》《辋川集》的差异主要是:李白重主观抒情,王维重客观描摹;李白受民歌影响,追求“诗中有人”,王维则受佛禅影响,追求“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