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杜蔚雯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24-127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诞生的艺术种类和相关的理念也会完全不同,被结束的也只会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变得不适应时代的艺术种类、观念等。历史在向前推进,每一个时代之后都有新的思想家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主义和理念,就比如后现代主义之后必定也会出现新的主义和风格。而现在所呈现出的危机,换角度而言也是生机,它终将会被历史解构和更新,从而诞生更加进步的思想。所以,艺术终将永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喻仲文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9,22(2):152-156
后现代主义艺术颠覆了传统艺术的概念,消弭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打破艺术之间的等级制,使曾受歧视的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进入艺术的视野,因此,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哲学和艺术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后现代艺术是西方文化和艺术逻辑发展的产物,虽然它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文化的土壤,但我们应吸收其追求开放民主和多元化的思想资源,重新审视艺术的概念和历史。 相似文献
3.
喻仲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
后现代主义艺术颠覆了传统艺术的概念,消弭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打破艺术之间的等级制,使曾受歧视的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进入艺术的视野,因此,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哲学和艺术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后现代艺术是西方文化和艺术逻辑发展的产物,虽然它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文化的土壤,但我们应吸收其追求开放民主和多元化的思想资源,重新审视艺术的概念和历史. 相似文献
4.
拼贴艺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而产生,经历过最原初的拼贴欲望、拼接行为,逐渐发展成熟后,时值后现代主义时期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作为艺术界乃至其他行业的“拼贴”状态,已经有了自己的所属范围。我们不能再将拼贴简单的理解为糊贴,它对后来艺术的影响以及给我们带来的理念远远大于其方法本身。 相似文献
5.
李育红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为个案,重新审视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间的承续关系。作者认为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社会现代性的审美表达,因而两者表现出同质性的两种相似,即主导思想情绪上对人的感性存在的终极关怀和形式方面文本的不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周晨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4)
后现代主义(PostMondernism)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各种前卫艺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母胎脱离,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后现代主义张扬非理性,抹杀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一种反文化的新文化。在中国,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有一定的发展,但中国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在目前不可能对后现代主义产生很大热情。我们应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从追随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否定或是与现代的断裂。在现代主义者眼中,与生活平等对话、消解权威与中心、解构宏大叙事等后现代主义者强调的理论是万万不能接受的,然而,世界的审美价值取向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多极化倾向,艺术多元化的到来已是一种必然。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正是以宽容、多元、边缘性、不确定性为标志,一扫传统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元话语,在多元的艺术榕局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8.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8
现代主义美学遭到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拨。这种反拨是一种矫枉过正,它具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因此,现代美学并没有终结。应该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重建现代美学。具体说,就是应该超越实存哲学和后形而上学,建立存在论美学;超越先验现象学和经验现象学;建立审美现象学;超越本质主义和解构主义,确立审美的超越性;超越主体性哲学和他者性哲学,确立审美的主体间性;超越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建立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本文从一个方面阐述了后现代主义书籍装帧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书籍装帧艺术家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媒介和语言,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中的思维张力。 相似文献
10.
刘鑫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分析阐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文化特征,认为针对启蒙的理性精神及由此造成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现代主义致力于文化价值的重建,因而在精神倾向上是反现代的;而另一方面,现代主义艺术又顺应现代性的要求,在表达形式上采取技术主义和语言论的立场,以不断更新和变换着的形式延续着它对传统的反叛。这一矛盾支配着现代主义的发展轨迹: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将其语言的探索建立在本质论或本体论的基础上,力图通过艺术的视界展开或重建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当现代主义艺术彻底摆脱了对世界的兴趣,并最终耗尽了它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时,也就宣告了自己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鹤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1):156-159
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与大众意识、线性演变与平行展开、艺术本体论与关注社会问题、反传统与对传统兼容并蓄等方面,比较研究解析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异,着重阐述后现代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牛秋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76-80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当代哲学的发展去诠释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现代性的继续,又是创新;既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借鉴,又是一种超越。实现工业化就是继承现代性的精神,而新就是要批判现代性的缺陷,对现代性的批判也是后现代的任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超越,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季相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72-7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舞台上最亮丽、最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的兴起。但对什么是“后现代”,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有人把后现代解释为现代后的历史时期;也有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美学风格……,通过梳理,认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并就后现代对哲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基本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默顿从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十七世纪英格兰科学的社会功能和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他坚持的是科学促进知识发展的功能。而利奥塔则从语用学的角度论述了后现代社会中知识变迁背景下科学的研究与传递功能,构建了科学通过异质性、多元性和悖谬性而实现的合法性。二者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目标和功能分析的目的三个方面存在着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非欧几何的诞生瓦解了人们关于数学是客观真理的神圣信念,使数学从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数学直觉主义和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从正、反两个侧面说明数学形式理论内在的局限性,数学命题的逻辑真也是可望而不可即。数学的这两次自我解构与后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叛精神不谋而合。由此,具有统一性、普遍性特征的经典数学发生裂变,呈现出内容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和研究对象边缘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OU Wei-hua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随着现代数字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即从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向后现代阅读方式转变。本文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后现代阅读方式的主要特征。尽管后现代阅读方式具有一些负面作用,但它正在改变目前流行的出版模式,促进了出版形态从现代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变。我们必须正视后现代阅读方式对出版转型的影响,以一种全新的出版理念应对后现代阅读方式对出版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德育改革从来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与哲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现代和后现代视野中综观德育改革的过程,一方面它是对传统的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回顾总结的反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辟一个新的视角,换个角度认识问题,因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改革中的后现代因子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和不可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2-114
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下构建的课程观,因迥异于现代课程观,而要求教师应适时地转变角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勾勒了现代艺术的概貌 ,总结了现代艺术中的某些创作原则和思想体系 ,梳理和分析了现代艺术多元化的存在方式及其特征 ,并对其走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向玉乔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33-38
现代西方伦理学不仅充分发挥了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道德价值观念体系提供辩护和论证的功能,而且在建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需要的道德思想和伦理精神方面起到了不吝忽视的历史作用,但它在19世纪中期陷入了日益严重的合理性危机。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危机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如何应对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危机问题上,一些西方伦理学家主张把现代西方伦理学看成一项未尽的事业,另一些西方伦理学家则主张用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取而代之。由于未能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层面来寻找现代西方伦理学陷入合理性危机的根源,西方学者应对危机的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