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平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4):37-40,69
本文对徐阶一生的功过作条分缕析,以纠正大多数相关著述中对徐阶的不公正评价,并论述了不公正评价徐阶的原因,通过与张居正的比较,证明他们都是优秀的政治家并互有短长,都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庞尚鹏是明代中期与海瑞同时的著名经济改革家和清官。他一生为官清廉 ,为民请命 ,首倡赋役改革 ,大力整顿盐政 ,重振九边屯务 ,重视教育子女 ,所撰《庞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此外 ,庞尚鹏重视调查研究 ,因势利导 ,兼顾各方 ,民为邦本与反抑商等思想 ,也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3.
武汉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2)
一、儒家路线的统治与明朝政治的腐败 十六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历史的转折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屉,主要是东南沿海、黄河、长江中下游城市手工业、商业的比较活跃,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的生产关系便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封建社会从此走向衰落。而明朝统治集团,也是从十六世纪初起,就抛弃了明太祖、成祖所奠定的法家路线,使“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逐步消亡)”的。著名的政治家,号称为“救时宰相”、“通识时变”的张居正,正是在这个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和明王朝走着下坡路之时,在这个阶级矛盾与族民矛盾交织的关头,代表地主阶级中的革新力量,挺身而出,举起尊法反儒的旗帜的。由于他批判了旧官僚大地主阶级所顽固推行的反动路线,并“勇于任事”,励行法治;因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提倡和坚持法家思想与路线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被小说《三国演义》描写成一个军师,而在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中,他却是一个谋臣和蜀汉的丞相。陈寿的《诸葛亮传》评语指出,诸葛亮长于理政,“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是对的,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 相似文献
5.
刘家万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一、强调政治家办报的必要性说政治家办报,使我们想起羊城晚报发表的一幅新闻图片,那就是1992年3月19日,该报率先在头版右上角的显要位置上,刊登了邓小平同志去视察珠海市时的巨幅照片,引起人们的关注,轰动了报界。羊城晚报善于把政治敏感与胆识揉在一起,体现了政治家办报的气魄。对于政治家办报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不要书生办报。要一眼看准,立即抓住。要多谋善断,不要多谋寡断。”(《要政治家办报》),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5-216页)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指出:“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的态度,提倡“要一下子看到问题之所在”,批评书生办报不好,说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不要学刘备、孙权和袁绍,而应该学“曹操多谋善断”的果敢精神。体现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这种果敢精神在报界中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6.
张国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羌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最早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羌族在很早就部分地进入中原。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一部分羌人就因佐禹治水有功留居在黄河以南,被封为许多姜姓国。这是羌族进入中原最早的记载。魏晋十六国时,羌族又一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原,并建立了强大的后秦政权。其间出了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后秦第二代君主姚兴就是其中之一。 一、危时受命,攻灭符登 姚兴,字子略,羌族,生于公元365年(前秦符坚建元元年)。其父姚苌“为坚大将,累有大功”。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衰败。姚苌率部脱离前秦并击败符坚,于公元386年建立后秦,建都长安,姚兴被立为太子。姚兴幼年聪明好学,为人机警。 相似文献
7.
何忠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雕版印刷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宋、元以来,我国刻书事业日趋发展,尤其是在明、清之际,更是风行一时。明代吴中诸生毛晋的汲古阁,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建起来的。毛晋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正月初五,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七月二十七日。初名凤苞、字子晋,又字子九,后改名晋,别号潜在,今江苏常熟市 相似文献
8.
高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
明代赣南著名理学家黄宏纲高岚黄宏纲,又作黄弘纲,字正之,江西于都县洛村(今属于都利村乡)人,人称洛村先生。生于明弘治王子(公元1492年),殁于明嘉靖辛酉(1561年),享年70岁。他与于都的何延仁及浙江的钱德洪、王,同时为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的四大... 相似文献
9.
论元末政治家脱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崇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是元朝末年的左丞相脱脱组织人修撰的,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作为政治家的脱脱,却湮没无闻,很少为人知道。翻检元末明初的一些史乘笔记,大抵毁之者多,誉之者少,致使许多事实晦而不彰,殊失公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些史乘笔记多出自汉人之手,难免怀有民族偏见;二是元至顺帝时覆亡,后人对于亡国君臣, 相似文献
10.
孙力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翰林作为一种官制,始创于唐代中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明代它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洪武年间废除丞相制度,永乐年间建立内阁制度后。而自内阁形成之初,翰林院与其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对明代政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阮明道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50-54
论文概述了夏言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考察了夏言的思想德行、从政功过,简介了明清诸家对夏言的评议,提出对明朝行法治与搞人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张荣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55-60
通过对毛泽东特殊的政治家报刊观及邓拓新闻实践历程的简略梳理,来考察邓拓办报的本真内涵,以期在肯定其办报积极意义的同时,重新考证"书生办报"说背后的特殊历史价值;认为邓拓报刊思想的实质是光鲜的"政治家办报",即围绕党内办报思路展开,将中共办报经验进行了有机联结,为党内政治家报人树立了榜样."书生办报"说并不能恰当地表达邓拓的办报意志. 相似文献
13.
晁中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明代实行海禁,这在以前历代王朝是不曾有过的。它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明代海禁的原因、实施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元文广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9-152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所特有的一个文艺理论范畴,通常被用来评诗、论画。意象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先秦、唐宋之后,到明代才迎来了意象论的真正成熟。明代人在讨论意象时提出了明确的理论观点,认为意象要衡当、意象要含蓄、意象要虚构等。这些理论观点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论明代徽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树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Z1)
所谓“徽刻”,是指徽州私人刻书。古代刻书有官私之分。政府和寺庙刻书,谓之官刻;除此之外,坊刻、家刻、塾刻等,皆属私刻。明时,域内私人刻书盛行,书坊分布很广。明万历间学者谢肇淛说:“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新安、吴兴三地剞劂之精,不下宋版。”①今学者毛春翔也指出:“明刊本,若就地方而言,则苏、浙、皖、闽为刊刻中心地。”②皖之书坊主要集中在徽州,以府治歙县为中心,包括徽属他县。当时这里书坊林立,刻工云集,其刻书之多,内容之广,技术之精,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全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值得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李光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13-21
明代八股文在化治间定型并达于极盛,出现了王鏊等代表性作家,形成了裁对整齐、气象阔大的语体风格,被誉为治世之音。正嘉间唐顺之、归有光等倡导“以古文为时文”,其语体风格体现为语兼骈散,纯雅通畅。隆万以迄启祯,是明代八股文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其语体大体上保持着骈散结合的特征,但拼凑镶嵌,使用格套的现象屡见不鲜,在风格上已经偏离了纯雅通畅,呈现出细密平弱、软媚甜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彭迪投身新闻事业60多年来,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具风格的文笔,写下了大量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特别是新闻述评,引起世人瞩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秀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2)
本文通过对明代督抚制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了督抚制的特点和督抚的职责。作者指出,虽然明代督抚始终是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而不是正式的地方官,但明代督抚制的演变却为清代正式把督抚设立为地方官提供了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 ,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 ,诸史记载颇多不同 ,其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 ,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 ,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 ,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 ,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