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施蛰存的女性气质、感伤性格和内倾型人格三个方面论述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丹纳说, 社会把 “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 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是颠扑不破的大前提。然而面对同一社会生活, 作家的创作为何又千差万别? 这就不全是社会因素所能解释得了的。本文试图分析施蛰存的性格、气质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只是从哲学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得出的源泉论。这种源泉论适用于一切精神意织领域。"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动","中得心源"等源泉论则是从文艺创作论、从文艺心理学得出的源泉论。社会生活源泉论与"心源"论入思角度与着眼层面不同,它们彼此并不对立。对"过去的文艺作品"在文艺源泉中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  相似文献   

3.
德国艺术家莱辛曾说,文艺家的创作“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而且长期地玩索。”①这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讲究含蓄、蕴藉。含蓄是一切文艺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绘画讲究画外之趣,音乐讲究弦外之音,小说讲究婉曲美就是这个道理。鲁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论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问题.他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他进而号召我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诗美源于人们变革生活的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早在五十年前,就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他热情地劝导革命的文艺家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观察研究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文艺创作过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文艺家在处理文艺与生活、作家与人民的关系上,指明了一条最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永放光芒的真理。作为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它的基本原则,直至如今,仍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学习他的文艺思想,对于使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运动健康地向前发展,对于我们研究新时期中文艺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都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实践经验表明,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的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于肥沃的现实生活土壤,从人民群众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品获得思想的深度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论断的真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对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分析和研究生活,并且对生活有新的发现,有艺术上的独特感悟。汉闻的小说从一些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对动画影视行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不断加大,但观众对国产动画观影体验的满意度不高,优秀作品不多,整体创作水平不乐观。针对这一现象,从动画影视的艺术与功能两个特征出发分别论述了调动观众视觉心理"审美认知"、"情感体验"的方法,建议动画影视创作者要以观众为根本,在作品创作中要了解观众群体对象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要尊重观众,用体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品去感染观众,以展现贴近现实生活的想象力让观众信服、以提高表现形式与题材的创新度去吸引观众,从而来激发调动观众的观影视觉心理。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人衣食无忧,住房良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不幸福,或者说很多人不幸福,这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也是对学术界、政府包括给产业界提出的问题。能不能提出一个建设幸福中国的概念,原来《东方红》里就有"他为人民谋幸福",幸福这个事也不是一个新的东西,但为什么要重提建设幸福中国?第一,这比说建设第二大经济强国,更贴近老百姓的思维;第二,提如何建设中国的幸福观,这样能把它跟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得更密切;第三,这样能够在政府官员的考核里淡化GDP导向的考核,加一条人民幸福考核导向,可以作为一个官员的价值取  相似文献   

10.
从 192 1年 7月到现在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 80年光辉而曲折的历程。总结 80年的历史经验 ,可以得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一开始就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当作观察、思考、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指南 ,其复杂曲折的历程几乎与它在中国的传播同步。研究这一历程 ,探索其中的某些规律性 ,对于我们总结过去 ,把握现在 ,开拓未来 ,…  相似文献   

11.
欧洲中世纪时期,女性作家及作品受到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首先,在政治上,女性居于从属地位,不可能去专心写作,而且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客观上也阻碍了女性进行创作。其次,由于宗教的影响,女性作家在作品题材上多为日记、书信、自传、诗歌,并且只能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第三,文化教育对女性的歧视,使得女性作家除了修道院的修女外,只有少数几位贵族妇女在中世纪的文学中留有一笔。第四,中世纪后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作家的作品内容较前丰富。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陕西文学民间文化特色鲜明.农裔的陕西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城籍的文化身份,使他们身处民间,培育养成平民意识和平民情怀,通过文学形象表达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卑微人群寄予的格外关注与深切同情,张扬已被社会淡漠的人的良心、良知和人文关怀.陕西作家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大量选择借鉴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述方式,经过作家审美熔炼,创作出属于陕西作家独有的民间文化视角与审美方式的文学作品.在感怀式描绘民众苦难的时候,陕西作家将审美笔触转向民族民间信仰,从中汲取救助苦难的力量(精魂),营构创造救世的偶像.作品中浸润着神性的灵光,表现出陕西作家浓重的泛神性意识和文学审美的超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公式化和概念化是中国当代文艺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理论界开出的药方是“深入生活”。但是,“深入生活”注定了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深入生活”的逻辑前提是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是生活,因而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不能真实表现自我。二、当时一些作家受到批评,并非因为没有深入生活,而是恰恰因为对生活的深入了解和真实表现。文学被要求表现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而“主流”和“本质”只能到文件和社论中去寻找。当作家们都到同一文件中去寻找生活真实的时候,千篇一律的现象当然无法克服。问题的关键在于作家个人主体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14.
张岩 《南都学坛》2013,33(1):45-5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现代作家之所以会创作古老的神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现代作家在对新文化的积极建构中,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汲取;第二,现代作家的神话题材作品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关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指向;第三,创作神话题材作品的作家大都表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异域文化的多方关照,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巨匠,也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于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也丰富了对于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研讨视角。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在西方催生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给东方文学带来了新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家纷纷在其文本中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中最典型的是以"娜拉"的出走与叛离为代表的"娜拉现象".中国女作家丁玲和朝鲜女作家姜敬爱自觉地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个体的身世、经历体现了自主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的内在构成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从历时性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存在超越了它所属的时代,在所有时代被阅读,亦即艺术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存续;二是空间的维度,经典超越它所属的创作个体与所表现的对象个体、所属的与所表现的民族与国别,在世界文学视域中被阅读,具有人类普遍性的特点.所以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具有超越性,而这一超越性源于文本的审美性、原创性以及对话性.经典如同文化语法的母体,不断创生出新的作家和新的读者,其辐射性使文艺作品的生命存续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之中,同时也留存在一代代作家的互文性文本中.经典,表明文艺作品长久的生命存续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通向经典的途中——评范瑞宾长篇小说《玩着笑着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瑞宾的长篇小说<玩着笑着哭>是部较成功的校园文学作品,本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在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上的诸种表现,对作品中所传达的佯谬、"永远变化、不断成长的内在自我"的意图、"人心背叛"的命题、市井文化心理等思想动机逐层解析,并肯定其存在着忠实于现实生活、个体生命体验等优秀作品生成的经典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散文是充满着文化想象的散文。“文化散文”由余秋雨开其端,而真正垫实这一基础的是非作家专业的学者们的散文。这类散文是作者首先写给自己看的,因而真实、坦诚,充满了人文关怀。1990年代末期,史铁生、刘亮程等人的“个人化”写作使“文化散文”走向对生命独特体验的取向,因而使“文化散文”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明代山右散曲四家之中 ,常伦和刘良臣较为突出 ,常氏散曲可分为“言情”、“慕仙向道”、“诗酒风流”、“鄙弃功名”、“寄寓抒怀”五大类。五类之中 ,“慕仙向道”和“诗酒风流”类以表层的轻松写深层的痛楚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中叶失意士大夫的复杂心态。“寄寓抒怀”类则写得朦胧、迷离 ,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整体上看 ,常伦的散曲呈现出“豪放飘逸”的风格 ,在明代北派散曲中 ,占据着重要的一席 ,差可与冯海浮、康对山等大家比肩。刘氏散曲 ,则以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最为突出 ,不仅弥补了散曲流派中“田园”一派的空白 ,而且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 ,理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另外两家 ,杨杰写“闺情” ,宁斋写“歌颂” ,题材、思想、表现均流于“时尚” ,未足深论。仅宁斋《元夜》曲 ,描写当时元夜民俗曲艺活动 ,对民俗、戏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欧阳山在7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写了不少创作漫谈.这些创作漫谈,不仅体现了欧阳山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观,而且也影响着欧阳山一生的文学创作.这些创作漫谈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重新整理出来,这对当代中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是颇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