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有感周勋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建设中,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几代学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辈学者郭绍虞、朱东润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此奠定了基础,其后有刘大杰、王运熙、顾易生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问世,最近又连续推出了王运...  相似文献   

2.
庆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出版根深叶茂体大思精程千帆[编者按]古代文学批评史,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由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是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近日全部出齐。这是编写组砥精磨砺、团结奋战的硕...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丰富性、理论性──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张文勋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现已出齐面世。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以王运熙教授为首的近十位老中青学者通力合作的硕果,也凝聚了国内数十位同行学者参与讨论和建议的智慧和心...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委确定,1987年开展建国以来第一次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工作,并决定以后每四年进行一次。我校文科各系推选出了13部能代表学术水平、有竞争性的教材参加首次全国优秀教材的评选。它们获奖的情况是:国家奖:特等奖:无。优秀奖3部: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王文生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编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总字数逾三百万,为接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的、规模空前的古代文论巨著。其首卷《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顾易生、蒋凡著)早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史料丰赡,论证翔实,旁证博引,言必有据,为本书显著特点。著者从浩瀚的古代文献典籍中钩稽爬梳,去芜存著,或考证作家生平事迹,或说明作品本事背景,或论析,或鉴赏,都必有来历,信而有证,绝无穿凿空疏之弊。例如先秦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辟鸿蒙的时期,许多有关范畴的提出,都富于创造  相似文献   

6.
由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拟分成七个卷次先后出版,总字数逾三百万,是一部规模空前的文学批评史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是这部巨著的第二分卷,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系统全面地闸述了这个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如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等,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  相似文献   

7.
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文学批评研究室集体编写的多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是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全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卷,计划于一九九○年出齐。为广泛征求意见,现将部分章节的初稿刊载于下,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并就编写体例和方法等提出意见,以供进一步修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先生所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中的一节,此书即将出版。王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都有很高的造诣,读者可先从本文一窥全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总字数逾三百万,为全国第一部系统的、规模空前的古代文论研究巨著.全书视野开阔,宏观鸟瞰,阐述了上下数千年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采和灿烂成就,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使古代文论探索的思维空间大为拓展.这部巨著的第一、二两卷(《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已分别于1989、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在日本高校有以其部分复印为教材者.第五卷  相似文献   

10.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一部规模空前的文学批评史,其卷一、二即先秦至六朝段,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材料宏富、立论精审、视野宽阔、创见颇多,体现了80年代古典文论研究新潮中的新硕果。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一种奇特现象,即王朝统一、政治和经济相应发展之际,文学思想却趋于单一,文学样式亦保守少变;反之,王朝颠覆、社会动乱之际,文学思想却易于开放,文学形式亦丰富多样。其实例,先见于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再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文体的争艳斗奇。而此理说奇也并不奇,其在治世,统治者为追求长治久安,势必要钳制人们的思想,甚至用行政手段强化文  相似文献   

11.
继承传统独领风骚[日]甲斐胜二上海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两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日已经全部出版,这是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从中我们可窥见到这套丛书的博大精深和体大虑周,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套丛书的主编王运熙和顾易生教授,是复旦大学中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东汉晚期(桓灵时期至建安时期)的文学批评头绪繁多,不易梳理,较少受到学者的关注.青岛大学宋亚莉所著《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从东汉末年士人活动与皇权更替、人物品评与文学批评等入手,探讨早期文学批评的形成与特质,勾勒了魏晋美学、文论中诸多理论和范畴之源,打破了笼统的魏晋主流式的文学批评写作模式,是研究此时期文学批评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13.
由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拟分七卷先后出版,是一部总字数逾三百万字的巨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为其中第二分卷,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在博采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少新的见解,堪称一部探骊得珠之作。笔者阅读全书后,认为它有一重要优点,即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文学理论批评,而是非常注重其内部、外部的各种复杂关系。凡论述某一批评家,总是注意他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联系,注意他的理论观点与批评实践之间的联系,有时还联系到他的其他方面的思想观点,如社会发展观等;如果该批评家同时是作家,则还常常将其文学理论批评与其创  相似文献   

14.
祝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兼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的几个问题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轫于陈钟凡先生简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后有郭绍虞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  相似文献   

15.
复旦大学黄霖先生新著《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版)为王运熙等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末卷。其显著特点为视野开阔,宏观鸟瞰,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展示出近代文论的丰富多采和灿烂成就。在中国近代史文学批评史上,当人们的目光一旦投向世界时,中外文学的比较就随之而产生。1872年蠡勺居士翻译英国小说《昕夕闲谈》时,就在序言和评语中注意比较中外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后来,不论是维新派如梁启超、黄遵宪、蒋智由、王国维、吴趼人,还是革命派如黄摩西、徐念慈、王钟麒、周树人等,都注意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这诚如周树人在其比较研究的代表作《摩罗诗力说》中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16.
顾易生教授,1924年生于上海,祖藉浙江海宁。现为本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室主任,古藉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此外,还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古典文学组副组长,竟陵派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等理事、常务理事。他1951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6年考上朱东润先生的研究生,专攻古典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开  相似文献   

17.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11,31(4):71-74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立是以五本文学批评史学术著作的出版为标志的,尽管这些著作都力求客观、真实地呈现古代文学批评的原貌,但著者或显或隐的文学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对古代文学批评的认识与理解。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象、感情、思想与辞藻、声律相统一的文学观;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感情与美感相统一的文学观;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是情感与美的价值相统一的文学观;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以感情为中心,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文学观;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美和激情相统一的文学观。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时期的文学观念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中心,把情感与美感作为评判批评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新水平王元化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渊源有自,由来已久。早年两位前辈郭绍虞先生和朱东润先生,各以一己之力,创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两部全史,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奠下了不朽的基石,产生了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19.
《后山诗话》作者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绍虞先生因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兼及宋人诗话,历时五十余年,著述颇多,实为治宋诗话之巨擘。其所撰写之《沧浪诗话校释》、所辑之《宋诗话辑佚》、所著之《宋诗话考》,更为研究宋代文学批评者案头必备之书。《宋诗话考》最为晚出,钩玄索隐,考订翔实,深为学术界所推许。然此书定稿于“‘四人帮’猖狂横行之时”,囿于客观环境,势难  相似文献   

20.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04,24(2):124-124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断代史系列”终于出齐。这一系列包括: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胡厚宣、胡振宇著《殷商史》,杨宽著《西周史》,顾德融、朱顺龙著《春秋史》,杨宽著《战国史》,林剑鸣著《秦汉史》,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陈振著《宋史》,李锡厚、白滨著《辽金西夏史》,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南炳文、汤纲著《明史》,李治亭主编《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