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解放区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的建立不但加速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而且东北解放区的建设经验和锻炼培养的人才为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全面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邢安臣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
东北解放区的邮电事业,有电报、电话、邮电、电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东北解放区的邮电事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为我们现代的邮电事业提供了可贵的历史经验。一、解放区邮电事业的发展过程。东北邮路四通八达,不仅联络东三省、关内各地,而且与国际联络。 相似文献
3.
何先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3):383-387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根据“七大”提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部署,决定成立东北局,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东北的全境解放,东北解放区总的情况是,由分割逐步连成一片,因而在财政税收方面,也是由地方自筹自用、自给自足,逐步走向财政政策、制度的基本统一。财政税收来源除在初期依靠接受和清算敌伪财产外,主要是组织税收(包括征收公粮)。在这期间,虽然也争取发行公债、通过贸易组织财政收入,但只有税收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5.
6.
孙光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0-12
本文拟从对东北解放区的土地立法分析入手,略论东北解放区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以期对东北土地制度这一区域经济问题做一粗浅探讨。一、“五·四”指示的颁布标志着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知步展开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派出大批干部和军队进驻东北地区,在解放区逐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和土地改革运动。由于这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仍是继续沿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减租减息而不是没收土地政策,所以,当时在新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初,中共合江省工委做出决定:“通过发放土地,减租减息,救济难… 相似文献
7.
黄修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缘故,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些国家在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进步文学被摧残到了几乎死灭的地步。反侵略的国家正在为保卫独立自由而浴血奋战。在为民族生死存亡而战的艰难环境中,作家们也不可能从容地进行文学艺术的创造。但是,在中国的解放区,在那一些偏僻的山沟沟里,情况却大不相同。这里的文艺界发生了什么呢?这里开展了文艺整风运动,大批的作家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深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努力创作表现工农兵的作品。于是,这里出现了 相似文献
8.
1946年初,车向忱按照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指示,从延安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东北家乡,开始了在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一、领导教育工作,收拾旧教育的“烂摊子”东北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曲折的。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大肆灌输奴化教育,光复后国民党反动派推行... 相似文献
9.
喻名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Z2)
解放区文学同工农兵群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特色。就解放区的话剧来说也是如此。列宁曾为衡量“属于人民的”艺术提供了这样的原则:“它必须深深地植根在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唤起艺术家”。以此来观照解放区的话剧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丁燕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18-22
本文分析探讨了丁玲解放区小说创作的成败得失 ,既肯定了作家对新生活的热烈讴歌 ,揭露时弊的过人胆识 ,以及剖析人物灵魂的深刻表现力 ,也分析了作家此时创作艺术价值不及思想价值的倾向及其原因 ,为今天的小说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文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解放区诗歌是在继承苏区诗歌、三十年代左翼诗歌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抗战炮火的催促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一方面与国统区的诗歌共处于时代大潮中,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显示出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面貌和发展走向,另一方面,它又带着自身的特点,以特有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的色彩,反映出解放区诗歌创作蔚为壮观的景象。本文拟就解放区诗歌的发展软迹、创作特点以及得与失等问题,进行一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实行全面土地改革,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展个体农民的劳动互助经济,在农村流通领域推进供销合作经济,在经营管理领域建立国营农场经济,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农业经济体系。在上述三种经济成份中,国营农场经济初步具有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而劳动互助经济和供销合作经济均属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三种经济成份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东北解放区典型的新民主主义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3.
任铁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东北解放区金融体系的建立是伴随着解放区我党政治、军事取得全面胜利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建立有力地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稳定了解放区的商业市场,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了充分的物资准备。 相似文献
14.
张鸿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125-129
工农兵群众在解放区话剧创作中的决定性地位,主要表现在文艺工作者对待他们的态度,和他们对文艺工作者话剧创作的影响上,也表现在工农兵群众话剧创作的不断发展上。表现工农兵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成为解放区话剧"压倒一切"的题材内容。声势浩大的解放区话剧运动,体现了话剧题材领域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在艺术形式上,解放区话剧努力适应工农兵群众的欣赏特点,艺术结构上来了一个戏曲化。以简短朴素、平易自然的语言见长,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5.
朱虹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试论东北解放区的职工生产竞赛运动朱虹一九四五年十月至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是东北人民为自由和生存而浴血奋战的岁月。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东北全境解放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性胜利。东北地区之所以能在全国解放战争中首... 相似文献
16.
解放区抗战歌谣创作与流传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区抗战歌谣作为动态的民间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出政府组织倡导引领的集体性与民众性,更兼具文艺工作者极富个体性创作的流变特色,在继承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内涵的同时,又在时空流传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多元文化的演绎与变异,体现出集体性与个体性兼容、传承性与变异性贯通的特点。在内容上,借助于传统民众歌谣抒发情怀、宣泄情感等生活性特点,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特定时代的军民抗战岁月,具有生活性和革命性交融的特点。在语言艺术形式上,除了歌谣所特有的口头性的鲜明特征外,随着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抗战歌谣的创作,其书面性的特征也愈来愈明显。 相似文献
17.
谢丽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46-52
抗战时期,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经兴起便呈现出极度繁荣之势,成为边区军民神圣向往的革命流行文化。究其原因则在于:特殊的战争年代、动荡的社会大环境是新秧歌兴盛的客观条件;边区政府从政治角度出发提倡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高度重视,是其兴盛的主导性因素;陕北高原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则为新秧歌兴盛提供了资源支撑,而黄土地上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所构制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的接受心理则是新秧歌繁盛的潜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19.
作家老藤的《北地》《北爱》《北障》是以东北为创作背景的三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随着东北文艺复兴的提出,老藤作品愈加引起学界的关注。他的“三北”系列小说将现实映入文本,揭示了个体在时代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藤也为读者再现了东北的发展历史,他的小说是对东北当代社会现实的观照,是东北现实主义创作之典范。老藤的小说通过地缘美学密码为山林文化立传,具有独特的东北地域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将“改造二流子”和妇女劳动英雄建构为革命框架中的政治共同体,在“家庭统一战线”服务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情境中,突出表现了新秧歌剧文本中革命话语和集体话语对消解性别冲突、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努力。通过对民族文艺形式的改造与利用,将男女平等观念融入群众文艺之中,在建构新的性别图景的政治性隐喻中虽然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罅隙,但仍为性别平等议题的讨论提供了独有的延安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