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而和谐社会观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中。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人类孜孜以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和谐”自身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则是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的诸方面渗透着先进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谐社会”思想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朔到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和理想就在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继承和弘扬儒家的“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廉清 《兰州学刊》2007,1(11):30-32
追求社会和谐,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美好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文章从哲学视野解析和谐、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而“和谐”是一个带有美学意义的概念。将和谐社会纳入美学视野,是由二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美与和谐的思想密切相联的。美学的丰富内涵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深刻的启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本质要求、以和谐文化为精神支柱、以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与“法治”密不可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而构建法治社会之前提则又在于培育法治精神,因为没有法治精神的法治社会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法制社会,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相似文献   

8.
和谐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是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根本哲学,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在我国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儒家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进行审视和梳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分析儒家的和谐思想的背景、内容,汲取其中的精华,使儒家和谐思想真正实现现代化,重新引领我们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传统文化中"和谐"理想的现代翻版,而是根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无论从理论内涵、生成语境还是从时代条件、社会形态特质来看,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和谐"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都具有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这两种基本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建构和谐社会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本尺度。由此观之,前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真实的社会和谐状态,开启并推进现代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亦复如是。和谐社会具有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共产主义实践,就是要解决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引发而其自身不根除的社会冲突的历史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其本质规定内在地包含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要求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周兴福 《兰州学刊》2005,(3):4-7,12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韩美群 《兰州学刊》2006,(6):103-1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一个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世界三大矛盾的全面协调发展,既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内部的和谐,又要求形成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文化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包含着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和谐思维——从思维方式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凸现了以"和谐"为基点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大意蕴.沿着这一思维路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及社会自身各层面的和谐共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初春华  邢晓静 《兰州学刊》2008,(11):163-16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适应时代要求、包含多个方面和谐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发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白立强 《南方论刊》2006,1(3):13-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概括说来,主要有四个方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西方关于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的生长土壤。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谐社会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从社会学的理解视角卜看,它重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人的群体性、社会的组织性、以及社会结构体系的可调节性.因此,和谐社会,如果用社会学来理解,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谐;二是通过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整体上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谐社会观的内涵:一是社会政治和谐;二是等级秩序和谐;三是社会关系和谐;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其实现途径是:以“仁”化之;以“礼”节之;以“乐”和之。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深远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振华  刘翠芬 《阴山学刊》2006,19(5):117-1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它的提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和谐的社会,它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其理论角度应为:和谐社会之真—社会的必然性与和谐的应然性结合;和谐社会之善—传统文化脉搏与时代精神的共鸣;和谐社会之美—个体审美实践与社会运行模式的契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和谐社会与真善美互为条件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