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儿歌,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称作童谣。《国语·晋语》载卜偃引“童谣”,韦昭注:“童,童子;徒歌曰谣。”《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周宣王时童谣作“女童谣”,颜师古注:“女童谣,间里童女为歌谣也。”从韦昭、颜师古的注释可以看出,古代文献中的童谣,就是指男女儿童口头所唱的歌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歌。明杨慎对童谣的解释较为具体: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  相似文献   

2.
清明随想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今年的“儿歌日”却难觅新儿歌。有媒体报道说“有一少儿在公交车。上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引来一车人的哄笑,使他惘然”.同时多少有点无奈地发出“‘荡不完’的双桨,‘捡不尽’的一分钱”的感叹。其实“一车人的哄笑”本身也是一种尴尬一种惘然。大浪淘沙,历经时光的洗刷,“双桨”还在荡,“一分钱”还在捡,委实够经典的了。这两首儿歌之所以流传至今,一是它们确是儿歌,  相似文献   

3.
论周作人的民间意识、儿童与儿童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周作人的童话、儿歌与儿童教育观的理论来源、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 ,联系当时国内外的学术背景、社会文化状况 ,对其民间童话、儿歌与儿童教育观的意义和局限性 ,作了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学思想意指对于文学的思想。周作人提出“以虚灵之物为上古之方舟”、“掐臂见血一、“视觉的盛宴”等文章观念,忧惧心理是周作人杂诗文化心理的主要内容。文学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上的,文学就是强调个性,失去了个人,文学就异化了,也抹煞了文学。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周作人“爱之福音”的文学观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周作人认为,文学不仅与宗教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文学的发达大都出于宗教,虽然近代以来文学逐渐脱离宗教,但它们之间仍有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尤其是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更为密切。基督教强调“爱”,周作人认为文学的终极价值也是“爱”与“同情”,而怨恨与文学的本质根本冲突。尽管周作人的主张与强调“反抗”、“复仇”的主流文学话语极不合拍,但他所强调的善待弱者,关爱生命,警惕任何把人当作工具的观念和一切怨恨、报复等非理性情绪,做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现代公民,无论如何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论周作人对料学理性的追求顾琅川作为新文化先驱、五四文坛重镇,周作人于科学理性追求的热忱与执著,是世所公认的。他自称“爱智者”,取号“知堂”,奉西哲“认识自己”为格言,终生以求真知、疾虚妄为自己的使命,其学识之宽博,学理之通贯,罕有可与比肩者。郁达夫早...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的美学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的民族国家和人生关怀的倾向性相谐和,他对美的论述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在写给他人的序、跋等作品中强调了文章之美,在杂文等作品中明确提出了“美的生活”,在翻译等作品中又阐释了希腊神话之美。周作人承认美文的两大传统,但对英国源流却不置重,对难懂辩护的背后体现了周作人基于新文学生态的审美构想;周作人明确提出“美的生活”的主张是在《〈语丝〉发刊词》的宣言中,与大哥鲁迅的绝交是他“生活”转向的集中呈现,周作人是在人的意义上为“生活”呼吁;希腊神话之所以美,在周作人看来,可分别从科学、艺术和道德三个角度来理解,对他而言,希腊神话之美不仅是客观属性,更是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以平常心作平实之研究──读张铁荣《周作人平议》钱理群张铁荣先生是中国有数的名副其实的周作人研究的“专家”──像我辈似的,虽也写过有关周作人的著作与文章,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能算是“打游击”的;而张铁荣先生却是把整个的学术生命投入到“这一个”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0.
废名的乡土文学观受到周作人的影响,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周作人。“趣味”是废名乡土文学观的核心,对废名的创作思想及其乡土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周作人到废名,“趣味”的内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理性主义是五四文化先驱者跟封建文化、宗教神学较量的锐利武器。“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焉”。正是凭依着民主与科学之两轮,中华民族终于开启了向现代化推进的艰难历程。作为文化先驱者之一的周作人,他的理性主义在五四时期曾是刃棱闪烁,而五四退潮后却逐渐锋芒销磨。探析周作人的理性主义从形成、发展,直到成熟、老化的变迁过程,正可从一个侧面看到民主个人主义者的周作人思想、心态的某些待征。一、从童少年起直到十七岁就读南京,是周作人的理性精神以伴随、交织着青春期感伤色彩为基本特征的朴素理性阶段。这…  相似文献   

12.
周氏兄弟的一些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对绍兴风物、风俗的描写,对故土的怀恋,对家乡人民的关切。但表现不尽相同,而是各有特色。鲁迅的故乡景物描写是“点染性”的,而周作人则主要是“全染性”的,具有“深浓”的特点,且又冲淡自然;周作人虽对故乡有一定的怀恋与情感,但没有象鲁迅那样热烈,往往只记叙个人情趣,抒发自我性灵;鲁迅对家乡农民命运与前途的描写与探索,自然要比周作人深刻。在周作人的灵魂里,潜伏着“绅士”与“流氓”两种不同的“鬼”.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是一位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作家、理论家。他的同时代人曾评说:“讲到现代中国的散文,周作人先生是第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物,我们首先不能不感谢他的提倡的功绩。”①“周作人的小品文,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是成了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①确实,作为一种现代文体的倡导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公认的领袖,周作人对现代散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然而纵观肥年来的有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往往注重肯定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成就而忽视了他的理论建树,这对于周作人研究、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明末清初的反对甚至痛恨讲体面话的人或文章、反奴、颂真率等思想为周作人所接受。中国古代笑话至明末蔚为大观,清朝建立,遂渐湮没。周作人看重王谑庵,重在其幽默的风度。他把幽默看作国民健全的标志,缺少幽默是社会疾病的一种征候。周作人的乡曲之见和“苏杭文学”的提出,延伸为一种深广的悲悯情怀,汇合成他明末清初思想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16日,是周作人生辰100周年。与四年前鲁迅诞辰100周年相比,周作人的百岁生辰自是静寂无声;除了一些周作人作品爱好者和现代文学研究人员之外,恐怕绝少有人会记得周作人的百岁生辰。作为一代文化名人,周作人并不寂寞。他的作品还广泛刊布;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人们在熙熙攘攘之余,忽然想到去寻找那一泊宁静的港湾了。散文随笔热的如火如荼,使周作人的作品也火了一把,那盛况差不多可以与本世纪三十年代周作人在文坛叱咤风云时期相比了。但是,周作人又是寂寞的,这寂寞,在我看来应自“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始。1…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曾一再申言,人类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只在生命之保存与发展。中庸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无可回避地必须对人类生存、发展应遵循的道德作出自己的回答与解释。二十年代初,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周作人终于就此提出了生活之艺术的口号。照周作人的解释,生活之艺术,即动物生活之崇高化与美化,“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之调和”。“本来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文学作家中,周作人的女性思想是自成体系并溢出了主流意识形态框架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女性思想以“男女两本位的平等”为人本框架,特别强调“女性本位”的两性关系法则,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女性“生活之艺术”的审美追求.周作人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女性解放思想是颇具有前瞻性和现代意识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周作人“爱之福音”的文学观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周作人认为,文学不仅与宗教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文学的发达大都出于宗教,虽然近代以来文学逐渐脱离宗教,但它们之间仍有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尤其是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更为密切。基督教强调“爱”,周作人认为文学的终极价值也是“爱”与“同情”,而怨恨与文学的本质根本冲突。尽管周作人的主张与强调“反抗”、“复仇”的主流文学话语极不合拍,但他所强调的善待弱者,关爱生命,警惕任何把人当作工具的观念和一切怨恨、报复等非理性情绪,做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现代公民,无论如何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的翻译生涯前后历时60余年,翻译总量巨大,在周作人眼里翻译是他言说方式的一种,而我们也可以透过翻译体察他文学态度、文学趣味的演变。他在“被侮辱被损害”的文学翻译、古希腊文学翻译、日本古典以及近现代文学翻译。等诸方面均有开山之功,对我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两个鬼”是周作人对自身矛盾性的一种概括 ,亦是人们对他的普遍认识。通过周作人与鲁迅的比较 ,可见在某种程度上“两个鬼”并不是周作人所独具的特性 ,而是人性的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