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一般认为,伊斯兰教清真寺是穆斯林的象征,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将就清真寺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整个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伊斯兰教清真寺,阿拉伯语音译为“麦斯吉德”,意思是“礼拜场所”,后来逐渐成为穆斯林进行宗教及整个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圣训》写道:“谁若在早上或晚上去清真寺,在赴清真寺途中,真主就已在天国为他准备了席位。”穆斯林的每日五课(五时)、七日一聚(主麻日)、一年两会(开斋节和尔德节)的各种礼拜仪式必须在清真寺举行。—切婚姻丧葬都是由阿訇作证致词,颂经祈祷始得成功。穆斯林犯了教法,或彼此间发生了什么纠纷,也得到清真寺里由阿訇论“蒿空”(审理),或调解。所以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及其他许多社会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清真寺。  相似文献   

2.
清真寺与回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有穆斯林的地方,都有清真寺,它已成为伊斯兰教的标志,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清真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真寺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和壮大而产生的,它是伊斯兰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在教义中特别强调了对信仰的外在体现,作为穆斯林不仅在内心要诚信安拉的独一性及种种属性,而且还应遵守安拉的一切法则,身体力行地向安拉礼  相似文献   

3.
(一)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举行礼拜、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清真寺”一词在《古兰经》中一共出现28次,每次都与建设、教育、稳定、安宁、提升信仰、完善美德、陶冶情操等内容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系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顺从”,指顺从唯一独尊的主安拉的旨意。伊斯兰教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后,中国汉文史籍对“伊斯兰教”没有统一的称谓,在不同的历史吋期,甚至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称法。唐宋时期,中国文书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将其奉行的伊斯兰教称为“大食法”或“大  相似文献   

5.
回族通用汉语,但又保留了本民族内部的一些固有词汇,带有浓郁的“回回味”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回族内部的常用语汇有:穆斯林(信徒、顺服者)、穆民(信仰者)、伊玛目(教长、大师)、阿訇(清真寺教经文的老师)、海里凡(继承者、清真寺学员)、莱麦丹(斋日)、尔德(节日.专指开斋节、宰牲节)、安拉(真主)、哈里斯(圣训)、乃玛孜(礼拜)、主麻(聚礼)、乌斯里(大净)、阿布代斯(小净)、克尔白(天房)、哈只(朝觐者)、瓦尔兹(劝戒)、者玛  相似文献   

6.
古尔邦节 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保安、东乡、撒拉、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牲”,古尔邦“宰牲节”在我国新疆又称“库尔班节”、据说,很久以前,阿拉伯“先知”易卜拉欣夜梦见安拉启示,要他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正要把儿子伊司玛义宰杀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伊司玛义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  相似文献   

7.
漫话清真寺     
漫话清真寺王培英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总是“围寺而居”。也就是说,凡穆斯林聚居的地方,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总是有清真寺矗立其间。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是穆斯林聚居区的标志,是穆斯林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场所。清真寺,阿拉伯原文名为“麦斯吉德”,意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清真寺综览》前言《中国清真寺综览》编写组(一)清真寺阿拉伯语称之为“麦斯吉德”(Masdjid),意即“礼拜地点”。《古兰经》中数十次提到这一名称。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是希古莱历元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东南郊古巴邑地区所建,较为筒陋,稍后在麦地那...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久有“中国小麦加”之誉。这里居住着回、保安、东乡、撒拉80万穆斯林民族,几乎占了全州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无论川原、山岗,还是丘陵、河谷,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清真寺。据说全州有1700多座清真寺,仅临夏市就有100多座。如此众多的清真寺矗立在只有8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中国恐怕除了临夏州,再也找不到第二处了。每年都有许多穆斯林群从来到这里,接受伊斯兰教经院教育,而这里的穆斯林每年又有几百人以上迢迢万里,到沙特阿拉伯去朝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安徽分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安徽分会是抗日战争期间安徽回民为团结抗战而成立的回族社团,它积极宣传抗战、救济被难回胞、组织回民参加抗战、创办回民教育、调查回民生活状况、管理清真寺宗教事务。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安徽回族人民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做出过贡献,是安徽回族史上影响最大的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11.
蜂密营清真寺该寺位于吉林省九台市胡家回族乡蜂密营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为吉林省建立时间较早清真寺之一。该寺初建之时为平房式建筑,清宣统元年(1909)毁于山洪,灾后当地回民募捐重修。其后,又于“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重修。现占地面积90...  相似文献   

12.
冀中九军分区回民支队的前身是十军分区回民大队。它是由文(安)新(镇)县五区回民小队发展起来的。成立不到一年,就赶上1942年的日寇“五一”大扫荡。在这极其残酷的形势下,回民大队化整为零转入地下。 1943年春,我奉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之命,从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调往十军分区回民支队任大队长兼政委。为便于动员、收容归队战士,先在文新县大队成立了回民中队。1944年春随县大队划归九军分区后,恢复了“回大”的建制。不久,随着“回大”的  相似文献   

13.
一顶洁白的礼拜帽,一手漂亮的阿拉伯文书法,一位深受广大穆斯林群众拥护和尊重的好阿訇,一位爱国爱教、力行和谐、在湖北有较高影响力的宗教界代表人士,曾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个人”等荣誉。他就是湖北省政协委员、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十堰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城区清真寺阿訇马文学。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论坛》2012,(17):68
<正>8月19日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节日——开斋节。当日,湖南省广大穆斯林群众来到各地清真寺互道色兰,聆听阿訇讲卧尔兹,并参加隆重的节日会礼,品尝特色糖粥和油香。在邵阳,节日当天,各回民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纷纷赶往各地清真寺。大家互相问候,互相祝贺,一派欢乐景象。该市大部分清真寺里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爱国爱教的回民群众在感赞真主的同时,更加感谢党和政府,给了回族群众这么好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听说老山前线有个“回民阵地”,战士们怎样生活,战斗?盛夏的一个清晨,我们踏着羊肠小道,穿过一片密林,来到了前沿。一个不到八十平方米的小山包,背靠高耸入云的悬崖陡壁。左前方不到五十米就是越军阵地,右边是一片布满越军地雷的芭蕉林。这就是闻名的某部二连的“回民阵地”。这里距越军最近,也最危险。战士们形容说:“越南小鬼子打呼噜,我们都听得见。”这个阵地本来不属于他们守卫,但部队接防后,“回民班”战士咬破手指写了血书和请战书。战斗动员会上,回族战士端起了鸡血酒,立下了铮铮誓言:“人在阵地在!”我们问起了“回民阵地”的由来。年仅19岁、被大伙称为“小灵通”的战士古怀方风趣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素有“小麦加”——临夏(即河州)和兰州市“金城关”这类回民集聚的地方,从而使这里的回族人更具地方性的民族特征.这其中的特色之一便是他们所经营的“小吃”了.本来往昔城市回民的经济状况,就是以当时北方流传的一句俗语作为生动写照的:“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然而在这种共性中,甘肃回民的饮食业却更多具有地方风味的多彩特色.兰州的“清汤牛肉面”以它的一清二白三红四黄五绿的独特风味,不仅占领西北地区饮食业“小吃”阵地,而且打向了广州,“走向了世界”.这就是以兰州回民马保子的首创而誉传四方的(见封二图1、2).显然伊斯兰教的信仰,牛羊肉作为主食之(图5),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回族小吃的主干食品,“手抓”肉是其一;而在兰州俗称“烂着香”的“羊杂碎”(下水)也吸引着相当一群好吃者(见图6、4).来自新疆、中亚的“烤羊肉”(羊肉串)自然又为甘肃回民小吃业增加了收益颇佳的品种(图6).  相似文献   

17.
贵刊1991年第4期登载的《回族地名发微》一文,是篇带有研究分析的资料性论文,较有价值。但其中有一小误,即89页倒数第9行至倒数第6行“天津南开区是天津回族较为集中的地方,清嘉庆年间这里就有回民居住,南开村的地名意为向南开发,这也表明清时这里就有回族和其他民族进行屯垦开发”。作者误将天津塘沽区的南开村认作市内的南开区,系行政地域之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明清时期清真寺内的历代修寺碑刻、牛街《冈志》以及晚清民国时期各回族报刊展开的社会调查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明清以来北京城区及关厢地区清真寺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并透过清真寺的修建,了解明清两代北京回民聚居区域的空间变化和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9.
北通州回族史事朱向如北通州即今北京通县。境内回民分布在通州镇、城关镇、张家湾、头村、。枣林庄、永乐店、于家务、马驹桥等乡镇,建有10座清真寺,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座,其中通州镇清真寺为北京四大名寺之一。北通州在北运河上游西岸,自金、元时‘积起,以...  相似文献   

20.
<正> 卜拉概述卜拉,是侗语“bux ladx”(侗文,下同)的音译,意为“父与子”,在翻译成汉语时人们习惯称为“房族”。和卜拉有关的风俗习惯,人称“卜拉”文化。卜拉的称谓,各地又有所不同。莫虚光、陈维刚、陈衣在《桂北侗族的社会民俗》中说,三江称之为“jaix nungx”(结浓),意为“兄弟”;龙胜又有称之为“goux naeml”(苟腩)的,意为“乌米饭”。按当地习俗,新娘回娘家时,夫家要随送一担糯米蒸饭(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