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汉语语素也应该讨论其配价问题。“副”作为一个一价语素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外延意义趋于虚化,内涵意义有类化倾向。“副”语素在构成词语时可以作为前置语素,也可以作为后置语素,特定语境中的“副”还可以省略。“副”语素与其他语素的语义匹配有组合和融合两种情形。  相似文献   

2.
“民”作为指人名词后缀是可能的。语素“民”之于相应词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民”在构词上具有一定的能产性,附着在“彩”、“网”、“股”、“烟”等名词性词根之后的语素“民”的意义较虚,并且在语法意义上有类化倾向。“民”在构词时位置固定,作为后缀有语言内动因和语言外动因。“民”作为后缀有其词法语义功能和修辞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讨论日语语素“マ”各种语义间的转变途径及其用法,说明这些含义都是从一个最基本的空间概念扩展开来的。分析“マ”和另一个语素“アイダ(也写成“間”)”之间的意义以及用法差别可知,在分析日语的语素时必须摆脱汉字的误导。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名词性复合词中,有一类词的结构比较特殊,它大多是由一个单音节的名词性语素和一个单音节的量词性语素前后组合而成,我们称其为"名量式复合词"。对于名量式复合词的判断标准及范围的界定学者们还存在争议,本文试图探索"名量"式复合词的关系和结构,从名量式复合词的语义及其构词成分的性质角度,揭示其语义上的特点,提出判断它的四...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汉语的“离合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词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有固定的语音、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意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是判断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词的重要依据。所谓结构的定型性是指一个词不能拆开使用。即使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的合成词,语素与语素之间也不能随意插入其他成分,语素的线性序列也不能随意颠倒。意义的整体性是指词的意义不是各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语素与语素相融合表示出的“词汇性”的意义。例如:“火车”不等于“火”的意义加上“车”的意义,而是“火”和“车”两个语素相融合表示一种在铁…  相似文献   

6.
我国史册记载汉族和外族的社会生活,汉朝和外族的关系,大约自西汉中后期开始,生口这个词,即以令人注目的形式,出现于文献.东汉人撰写的历史和哲学著作,提到有“捕生口”,“得生口”,“纵生口”,“捕得生口”,“捕得云中生口”,“捕得匈奴生口”,“捕虎生口”,”捕生口虏”,“捕得虏生口”和“获虏生口”.  相似文献   

7.
“儿”是什么?除了“孩儿、健儿、女儿”等极少数词中的“儿”是一般语素外,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专著都说“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后缀(或词尾)。比如张志公先生说:“子、儿、头”是“能表示附加意义的不自由语素”。①任学良先生说:“词尾‘儿’也是名词的标志”。②张静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典型的词缀有……子、儿、头……”,③吕叔湘先生说“有一类复词,是在一个词根后头附加一个词尾的。先拿物体的名称来说,常在本字的后面加‘子’,‘儿’,‘头’等词尾”。④胡裕树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是名词后缀‘子、儿、头’”。⑤胡先生的说法,似乎更具有权威性,因为这是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无须赘引了,总之,“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词缀,这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一字之差”成语每个成语都有它的整体意义,但这整体意义跟各个语素的意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改变其中的一个语素,—仅仅由于“一字之差”整个成语的意义往往跟着改变.当然,有时虽然改换了其中的一个语素,但整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丝毫没有变化,例如:路不拾遗/道不拾遗;兵荒马乱/兵慌马乱;同心协力/同心合力;唯命是听/唯命是从.这些都是由于一个语素(绝大多数是等义、近义语素)不同而形成的意义相等、用法的相同的等义成语.它们只是同一个成语的几种不同的书面形式,不在本文的论题之内.  相似文献   

9.
从语义和认知两个方面对“里”、“中”、“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里”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三者在语义上的牵连和差异,认为“里”“中”在语义上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差异主要取决干各自基本义及其引申义;“内”则表现出与“里”“中”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使用频率是很大的。尤其像“很”这个程度副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东北方言中的“老”也是一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程度副词,二者的意义接近,所以本文将二者从语法语义上进行对比,总结出二者语法语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0 本文讨论《金瓶梅》①中“是”字与其他语素构成的词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并与现代汉语加以简略比较。0.1 近代汉语中“是”字从何时可作构词语素,本人还没见到系统的考证文章。许绍早先生认为《水浒传》中“与副词、连词合用在一起的某些‘是’字”“还是单词”。但还不敢完全排除“个别的”“用‘是’做后附成分”的“可能性”,“因为没有把所有的词都整理过”②。王力先生认为“是”有一种用法“等于”“末品的后附号”,例子取自《红楼梦》③。“是”字绝不可能突然在《红楼梦》中作构词语素,必定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水浒传》的情况不敢妄言,但我们认为“是”在《金瓶梅》中可以作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12.
名量式复合词的结构类型归属在学界观点分歧很大,量语素名化是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从名化的角度来说,名量式复合词中的量语素意义发生了名化,从计量义转为指称义,名量式复合词属于定中式复合词。量语素名化的途径和机制是构式强迫和转喻。量语素在词法层面的功能和意义与量词在句法层面不同。词法结构中的量语素会游离出“数量”结构,意义会发生转移,获得更自由的词法位置和更强的构词能力,量语素名化只是量语素意义转移中的一种。名量式复合词处在定中式复合词系统之中,而非系统之外的特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以往“名量”式合成词判定标准不明确的情况,通过与“名名”式词的比较,提出确定“名量”式要从语素义与词义关系的角度着手,对曾被看作“名量”词的一些词语进行了分析,重新划定了“名量”词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释“铜斤”     
“铜斤”一词多数词典未收,《汉语大词典》虽作了收录但释义错误,且仅有孤证。结合书证的上下文及其他相关书证,从构词法角度对“铜斤”一词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铜斤”是一个名量式复音词,意为“一定数量的铜”,表示的是复数或者集体的概念,属于泛称。其中,“斤”只是一个量词语素做词缀,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这一用法最晚产生于宋代,在清代很常见,一直延用到民国时期才消失。  相似文献   

15.
“bol-”在现代维语里的使用频率很高。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具体用法如何,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bol-”是一个多义词、是一个构词语素一类语缀、是一个语法单位语素,构成动词的某些语法形式。§1 “bol-是一个多义词1、1 关于“bol-是词这一点,似乎没有人怀疑,因为在维吾尔语里一向是把“bol-”当做词对待的,所以才把它收进词典里,而且在语法书里也一直冠以动词、助动词的头衔。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有些语素,如“了”、“着”、“过”、“们”等,不具备词汇意义而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在说明它们的语法性质的时候,可以同印欧语中既有的一些语法范畴作比较。当然,这种比较不能流于仅仅用印欧语既有的语法范畴来说解汉语中这些语素的语法性质,因为汉语这些语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同印欧语既有的语法范畴所表示的意义是并不一定相同。譬如“了”、“着”、“过”缀加在动词后面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用印欧语动词的“时”、“体”、“式”、“态”等范畴都套不上。曾经把“了”、“着”、“过”  相似文献   

17.
“凡是”与“所有”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与“所有”语义上通常认为没有任何区别,其实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能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而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有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18.
名词性词语后边加“了”构成“NP了”格式,在句中可以作谓语,也可以单独成句;前面可以加副词状语;在语义上具有“推移性”的特征,在语用上有一定的价值,且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贫”与“穷”在“缺少财物,贫困”义上,存在着历时替换过程,其变化的动因是“贫”的语素化。演变的大致路径是:先秦由单音词“贫”袁示的“缺少财物,贫困”这一概念,中古以后逐渐被双音同义词“贫穷”所取代,宋元时期又被单音词“穷”所替换,是“贫”语素化的结果导致了“穷”对“贫”的替换。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