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量化数据,探究汉语方言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特质,包括共性和个性限制条件、映射等级、认知理据三个方面。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是指空间维度形容词所表征的性质和状态有条件地跨域表征时间范畴。时间映射的共性限制条件包括维度限制、轴向限制、方向限制和正负向限制四类。个性限制条件包括特定情况下正向负向选择的相对性和同类空间性状选择的差异性两类。基于量化数据、共性和个性限制条件,进而构建时间映射等级。时间映射的认知理据主要与认知主体基于世界百科知识构建隐喻相似性的数量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日语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具有局部映射性和选择性,映射具有负向语义选择偏好;形成“水平线性空间>垂直线性空间>立体三维空间”维度制约等级。上述制约特质是时空隐喻概念相似性与语言类型特质共同驱动促成的。概念相似性是其内在驱动力,相似者易于映射,反之则受制约性强;日语的时间性特质是其负向语义选择偏好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提出基于Mandelblit的“认知翻译假设”的隐喻翻译的认知框架,根据真实世界和文化经验映射的两个认知模式讨论隐喻翻译。按照认知法,这两个模式为“相似映射条件”和“不同映射条件”。此框架的核心是基于如下假设:两个文化以相似方法将经验概念化越多,第一个策略即“相似映射条件”就越适用,翻译任务越易;不然,可采用第二个策略,翻译困难增大。  相似文献   

4.
时间隐喻和空间隐喻融合一起形成了时空隐喻.时空隐喻包含了两种映射模式,一种是人动时静型,即时间静止,观察者在空间方向中移动;第二种是人静时动型,即观察者保持不动,而时间朝向观察者移动.运用时空隐喻理论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从时空隐喻的表征、时间流向和英汉使用者时空隐喻的首选映射等方面进行对比,可以证明时空隐喻的表征机制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然而,受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念、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英汉两族人民在对时间进行隐喻化认知时,所获得的经验相似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此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时空隐喻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5.
英语的轭式搭配(Zeugma)是使用一个动词、介词、形容词同时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使其产生不同语义的修辞手法。本文从隐喻的认知角度论述英语轭式搭配实现的过程符合隐喻映射的特点并依赖隐喻映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时间的空间化一直是语言学界颇具争议的热门话题,围绕时空映射本质和内容,历史上形成了三大主要理论派别:隐喻构念观、结构相似观和时空一体观。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述评三大时空映射观,提出我们的时间空间化基本主张:时间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空间性,时间的整体结构和部分内容源自空间,基于“结构映射”和“内容映射”形成时间的隐性空间化和显性空间化,其空间化程度受制于时空属性和相关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隐喻的映射分为概念映射和形象映射 ,概念映射表现为隐性、显性和显隐拓展性三种特征。由于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英汉语中的隐喻映射既存在着共性 ,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具体的事物去认识抽象的事物。认知隐喻是通过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完成的,即从抽象的源域到具体的目标域。“人是动物”的认知映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空位映射、特征映射和关系映射。  相似文献   

9.
基于隐喻理论,从维度、轴向和方向角度,通过量性分析和质性分析发现,西班牙语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遵循三条共性制约规律:“一维>三维>二维,单维>跨维”维度制约规律、“横轴>纵轴,单轴>跨轴”轴向制约规律和“无方向>有方向”方向制约规律。个性制约表现为:句法功能制约和语义选择制约。以上映射制约特质主要源自时空相似性和民族思维特性的互洽协同。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的映射将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域联系起来,帮助人们认知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在英文经济报道中存在有大量的关于通货膨胀的概念隐喻。本文基于认知的角度,介绍了概念隐喻映射模式的定义和分类,结合实例分析了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概念隐喻的映射模式,指出通过掌握概念隐喻映射模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概念。  相似文献   

11.
形容词由于其模糊性和多变性,一直备受语言学家关注。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来阐释形容词的语用收缩与语用扩充过程,希望对形容词的语义变化得到一致的解释。听话者依据最简认知途径,综合调适语境信息、明示信息和百科知识等,努力探寻话语的最佳关联性。一旦听者获得最佳关联性,其语用推理过程即刻终止。寻找关联性的副产品是词语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感官知觉词的隐喻认知义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EveSweetser提出,在英语中属于人体感官范畴的词语,都往往带有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精神意识活动范畴的多义现象;而且,他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印欧语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词义对应现象,由此他提出具体感官词在人们认知经验的推动下向着与之相关的精神活动领域进行成系统的词义隐喻投射的理论。本文从汉语的实际语料出发,找到许多可以印证这一理论的相关材料,由此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人类语言的又一认知共性。  相似文献   

13.
原型范畴化理论视域下"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对英语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from"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的始源域到非空间概念的目的域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14.
典故的认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故是一种历史化隐喻,其原义的具体情节常被抽象化,并且与所描述的现时事件发生喻义上的冲突或错置,映现关系也处于隐含状态。本文阐述了典故的认知模式及其喻义在线构建的心理运作过程,认为对典故的认知涉及到意象———图示的跨认知域映射与诸空间域之间部分语义要素的投射合成。  相似文献   

15.
与汉语其他词类一样,状态形容词在连用时也遵循着一定的排列顺序。用可及性理论来解释,就是:可及性等级较高的在前,可及性等级较低的居后。但少数例外现象还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日语具有丰富的拟声拟态词。拟声拟态词用于生动地描摹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弥补了日语形容词数量较少的缺陷,在日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数量上也远远高于汉语的拟声词。由于这个特点,在对它们进行汉译时,就会产生无法与汉语一一对应的问题。本文以高慧勤和叶渭渠的《伊豆的舞女》的中译本为例,探讨拟声拟态词汉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了近期网络上大量使用的流行语"被XX"的结构特点。通过转喻映射理论剖析了"被XX"结构的扩展机制及构式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语的词汇中有大量外来词,表现出"兼容并蓄"的性质.形容词属于日语用言之一,从构词的角度来看,具有封闭性特征,和其他主要词类相比,一般认为日语形容词不太发达.但是日语中存在不少功能不同的形容词性词缀.表现出形容词丰富多彩的一面.日语合成形容词属于派生形态,而非复合形态,这是由于形容词的形态特征所导致的结果.从构词形式来看,形容词的构成一般也不涉及省略、混成等其他构词形式.通过小句词化形成形容词的语法操作颇为普遍,小句词化是词的词缀化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