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世界哲学是一种新的思维尝试.在"世界哲学"中,"世界"一词标明人类互相理解的空间向度.世界哲学旨在克服"欧洲中心论"的视野,针对的是欧洲哲学与所有文化思想的相遇和讨论.雅斯贝尔斯世界哲学的理念与自身"哲学世界史"的庞大规划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哲学世界史是普遍的,因为它同样投入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人们的那个最遥远、最陌生的文化圈子之中.对于实现世界哲学而言,对于普遍交往的可能性而言,哲学世界史是一个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构想渊源于古老而常新的永恒哲学概念。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当代哲学向后欧洲哲学,即向世界哲学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他的世界哲学史理念打破欧洲中心论的狭隘哲学史观,为其世界哲学构想提供了东西方哲学史的丰富素材资源,而他的哲学逻辑学揭示了大全各个领域里的交往共同体,为当今世界的跨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鉴于我们时代的全球现实,他的世界哲学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助于实现世界大共同体秩序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一种普遍交往的哲学理念,他的世界哲学为实现世界的政治统一,构建人类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向志学 《江汉论坛》2004,4(7):73-78
吴于厪通过"世界史观"论文和"重大历史运动"论文,为后人留下一个既具有理论张本,又进行了具体概述的"新编"宏观史学"的雏型样版.拨开了长期以来研究世界史的迷雾,清晰地表述了世界史新观念,使我国世界史的研究进入独立思考阶段,称得上世界史学科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哲学战线上的许多重大论争,得不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和对象,认识不清;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体系干枯、贫乏,不能得到创新和突破。归根结底,在很大程度上说来,不能说不与我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密切的联系。一、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概括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思维对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萌生。以后直至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全部哲学的发展,都无不与它相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思格斯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科学地分析和总结了自远古以来至近世欧洲为止的全部人类思维发展史,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历史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6.
陈新 《学术研究》2005,(1):25-27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史观和中国史学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学术研究》2005,1(1):5-10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11.
张传开 《江淮论坛》2005,1(5):54-58
马克思是在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氛围中登上哲学舞台的,因而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马克思始终站在时代实践的高度,批判地审视一切传统哲学,并最终冲破了旧哲学思维方式的樊篱,创立了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即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解释人,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并注重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完成的.这个逻辑进展的过程与马克思哲学创立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W.F.Hegel)在其所著“历史哲学讲义”中说:世界历史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也犹如宇宙运行规律,及生物由成长到衰老的规律一样。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降落;人类从出生到老死,有儿童时代,有青少年时代,有成年时代和晚年时代。世界史上的古代东方:埃及、巴比仑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是世界史的儿童时代;中古希腊、罗马,是世界史的青少年时代;近代欧洲各国,是世界史的成年时代。黑格尔说:古代东方的历史,是自然支配人类的历史,人依自然而生存和生活,顺乎自然,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主流。希腊、…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哲学开辟了新的哲学研究领域,跨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既承认多样文化的正当性,又设法把这种文化多样性与单一的普遍真理结合起来。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预先推定了跨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内容,正如今日跨文化哲学所倡导的一样,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也倡导哲学的跨文化变革的必要性。作为总体交往领域里一种罕见的思维尝试,他的世界哲学理论大胆克服对永恒哲学的种种传统表象,为全人类构筑了普遍交往的思想框架。他的世界哲学理论不仅全面扬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狭隘地域思维,也积极获取了东西方多样哲学思维中多元主义的存在根据以及作为支撑正当性的差异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对维柯历史哲学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评价,仍是维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他以宗教神意史观的核心概念"神意"作为他的历史哲学的前提和基础概念,对这一概念又给出晦涩含混的表述,因而对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成了恰当评价他的历史哲学的关键问题.维柯的"神意"概念实际上所表明的是历史理性;这种形式的宗教神意史观与实际的哲学理性史观的特点,具体表现了宗教神意史观向哲学理性史观的过渡;他的历史哲学是哲学理性史观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5.
人类正在加速进入一个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需要将认知数字化时代下的人与社会和数字化时代如何重塑人与社会纳入其中。数字化时代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也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智能化、经济数字化、世界屏幕化、万物互联化、数据多样化,其政治哲学问题主要有虚拟与现实、进化与异化、技术与伦理。数字化时代的政治哲学问题在政治哲学的主体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实践思维、伦理思维等功能下能够有针对性地得以化解。数字化时代下的政治哲学功能有助于人类提升自我主体意识,增强人文关怀精神,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特点,是比较而言的。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有些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经过哲学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多次讨论,在以下的几点上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西哲学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阶级斗争制约着哲学发展,所以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哲学史上的斗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根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贯串于全部哲学史中。但是,在西方,高度发展的是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中国,奴隶制并不象古希腊罗马那样发展,资本主义也不象近代欧美各国那样发展;它有时间特别长、发展最充分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到现代又较早地(相对世界各国而言)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这一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就规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封建时代的哲学,与欧洲相比,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传统,而象西方近代的机械唯物论哲学,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过,这不等于已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穷尽了,本来还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角度来作比较、探索.以求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把哲学史作为人类认识史的精华来看待,把哲学史了解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还有些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17.
袁玉立 《学术界》2005,25(5):27-34
公共性的增长是当代生活世界不可遏止的趋向,是历史由阶级史、民族史进入世界史的标志.我们这个时代只要能称之为具有现代性的事物,同时也被打上公共性的烙印.公共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特点是相融的,它在更为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了当代生活的丰富内容,推进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真理性认识,还从全球化的视角进一步展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公共性本质上是个人性的延伸,是现代性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特征.全球性和现代性视野下的公共性应当走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将因此清晰地认识当代生活世界,丰富我们这个时代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揭示当代世界和历史表象背后深藏的秘密,推动当代人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以来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宏观研究趋势,已使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识到必须用全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史,“然而,越是强烈地相信需要用全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史,历史学家们便越容易认识到撰写这种世界史的过程中所包含的问题和实际困难。至今,试图撰写世界史的努力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①。但是,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及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的史学思潮的驳正,随着世界历史体系的重新架构,近二十年来,在吴于廑等老一辈史学家的倡导下,在我国史学界,整体世界史观已得到基本认同。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论,整体世界史观不仅对重新审…  相似文献   

19.
雅斯贝尔斯与亚洲,特别是与中国相遇,他把中国视为"第二家乡".雅斯贝尔斯之所以转向东方的思想和生存,首先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今日人们称作全球化的东西.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雅斯贝尔斯就表明,世界哲学的时代已经到来.雅斯贝尔斯世界史观的原创性在于他舍蓄地批判了西方与东方之间某种简单的二元性.在他看来,亚洲文化是欧洲文化必要的补充,欧洲与亚洲之间的相互谅解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