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化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损毁和濒危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救这些遗产已成为当今一项重大课题.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有关工具实物以及文化空间的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要通过人格化载体、物化栽体、文化空间栽体、产业化载体等有形的物质裁体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要从观念、制度、传承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来实现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精神产品,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审美价值.考察当今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与审美相关的项目占了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是其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而非物质层面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和谐构建中它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世居大、小兴安岭地区,以狩猎著称于世,茂密的森林养育了一代代鄂伦春人强悍勇猛的个性,也养育了一代代鄂伦春人善良淳朴的民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鄂伦春人只有8659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8196人)仅仅增长了四五百人左右,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无文字,然而这并不妨碍勤劳朴实的鄂伦春族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传统艺术。鄂伦春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学界对其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近些年来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略显单薄。本文就对其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一番考述。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由此本主要分析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分析文化价值时,对不同遗产只分析它的主要价值,如龟兹石窟重点分析它的佛教文化价值等.  相似文献   

6.
在明确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与经济性双重属性的基础上,概括了河北省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类型与特点,分析了河北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依据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程度的高低,提出了河北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对策,即以文物保护为前提与基础,实行差异化管理、促进保护性旅游发展、加大古遗址保护利用力度、整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宗教建筑遗产的文物价值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建筑是历史上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创造和形成一种保护哈尔滨城市文化遗产,提高哈尔滨城市文化品位的和谐氛围,使这些铭刻历史的宗教建筑,成为哈尔滨市的一种积淀、一种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名人如群星璀璨,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名列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然而,未能把自己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而跨入文化强省之列。本文分析了制约河北文化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振兴河北出版事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态,其根本属性在于文化性、公共性,经济性则是次要的;文化遗产权主要由包括刑法在内的公法加以保护,辅之以私法保护。现代刑法中法益概念和机能发生着嬗变,文化法益为文化遗产的新型法益。我国刑法偏重于保护文物的传统法益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法益,因而有必要对文化遗产的法益结构进行优化,适度加强对文化法益的保护力度,对相关刑法规定存在的缺陷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