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肃省在中国贫困地区中较有代表性,中共甘肃省委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在甘肃省的鲜活例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这些经验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准确把握省情特征,充分认识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依靠政策法律二元模式调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党对"三农"问题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科技兴农、农村改革方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着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学习研究邓小平“三农”理论,对搞好当前“三农”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群众利益无大小,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再小的事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溧水县人民检察院认真落实检察工作社会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通过从严查办“新农合”领域的贪污案件,切实维护全县农民群众的利益,为“三农”服务,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西部地区在“三农”问题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发展。虽然中西部“三农”问题的很多优势得到开发利用,但与东部相比仍还存在许多难点和大的差距,西部更为突出。主要难点问题有地理环境条件差、交通铁路发展相对缓慢,各级农村组织相关机制改革创新方面不大、社会人文理念及职业技能素质相对落后,农民人均收入整体较低等“三大难点、十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地区的“三农”状况的改变与发展。如何快速高效和谐解决其难点,使中、西部“三农”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能得到大力改变,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学习和部分社会调研,特提出了五点对策、四条建议与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的相关专家同仁榷商。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以来,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观点、新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党对"三农"问题的伟大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重大现实背景,同时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农业院校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直接影响农业人才的数量与素质。农业高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大力开展服务"三农"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服务"三农"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输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张文礼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撰文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而“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亦有了新的诠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思想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六个“一号文件”中。从中央六个“一号文件”所体现的“三农”思想与政策来看,我国的“三农”问题有如下特征:一是长期性。由于我国农业人口超过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这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任重道远,而且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资本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要改革我国现有的制度模式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复杂性。由于我国的三农问题面临内部改革的浪潮以及国际市场形成、全球化、信息化加速等问题,所以,三农问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景下,更加棘手。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是在进入现代化进程后产生的,由于特殊的制度安排和特殊国情使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特别突出。我国“三农”的根本性问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前,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以农村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三化”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也不可能有中国的和谐。因此,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成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也是通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理论与现实的需要,提出了"六个基本"的和"八大举措"的"三农"理论。与我们党以前的"三农"理论相比较具有产生的社会背景新、追求的目的新、体现的指导思想新、提出的观点新、制定的措施新等基本特征。十六大以来中共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理论探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的"三农"理论发展到新阶段;论述了在工业化中期政府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制度设计入手,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伦理缺失进行理论探索,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词、关键词和“农民”的搭配词等角度,分析了《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所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研究表明,《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塑造的中国农民既有依靠土地、种植农产品的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又有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和规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更为凸显。它既构建了中国农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三农”经营主体形象和国民经济经营主体形象,又塑造了他们弱势群体经济形象和获益后的受益者形象以及以“培训”为途经的新型职业农民形象。文章认为这些特征及其形象的形成是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也与中国政府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政策举措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明是当代戏剧创作中"盐城现象"的代表剧作家。他始终坚持以"三农"题材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为社会记录,为平民画像,为时代立传,创作了多部优秀戏剧作品。他的"三农"题材剧,形成了题材世俗化、故事大众化、风格轻喜剧化以及语言表达生活化等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详细分析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市场化运作矛盾的表现与原因及对农业银行多年来改革经验和国外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支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市场化运作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变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毛泽东对国内农业的地位、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对于加强农村工作,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三农”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方针、新政策,即“十论三农”(重中之重论、统筹城乡发展论、城乡一体化论、强农惠农论、两个趋向论、以工促农论、以城带乡论、新农村建设论、现代农业论、新型农民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了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前半叶,在革命与变革的年代里,山西从民国初期的全国村治"模范省"到红色革命的中心,无不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地位,而山西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勤劳朴实与"村治"的独树一帜,构成了它向外炫耀其独尊角色的资本。然而建国以后,山西在全国的地位一直在下降,如今在改革开放迎来其30华诞的时候,始终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再次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本文拟对民国时期的山西"三农"问题进行梳理,以图找到解决山西"三农"问题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以及美术教育改革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本文结合农村实际,论述了美术教育如何服务三农,并初步提出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村实际的中国农村美术教育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制约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我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影响我国公民社会的勃兴;限制我国公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削弱我国政治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通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优化我国政治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我国政治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表述了"三农"问题的现状,指出了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以及农村是弱势地区的现实状况,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所在。然后提出了具体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