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内篇》反问句的形式特征的描述和阐释,分析在具体语境中的反问句的语义,希望能穿透由迷离恍惚的文字所形成的反问句的语义,去了解体验庄子的“言”和“意”,一睹庄子的真实形象和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日常用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现代风格的女儿的形象,围绕如何理解和继承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反映了由种族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小说借母女冲突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文坛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享誉世界文坛的女性作家。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艾丽斯·蒙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蒙罗小说的魅力在于她善于通过对“小说真实”的成功创造,通过她的小说,让读者透过实际、平凡、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的表象,感受生活的美与诗意,体会生活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蒙罗的著名短篇小说“爱的进步”,探讨、展现蒙罗小说的这一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一个有影响有争议的人物,但在《胡适文集》里,他确实是一个古今中外思想兼容并蓄,在新文学、中国古代哲学史、整理国故、“启蒙”思想等方面都取得成绩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吐温笔下 ,“汤姆”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小男孩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个类型 ,抽象为某一类典型 ,因此很难为“汤姆·索耶”这一形象下定义。这样 ,“汤姆·索耶”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更接近了真实。  相似文献   

7.
徐京 《华人时刊》2010,(7):91-91
6月5日,中国第一艘太阳能混合动力游船“尚德国盛号”在上海正式启航。据介绍“尚德国盛号”太阳能混合动力游船由“全国明星侨企”——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造,将在世博会期间为游客提供观光浏览服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作为植根于民间生活土壤中的民众不加矫饰的价值观念,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格局中,民间伦理与正统教化伦理之间既矛盾对立又相生相长,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生活的真实景观。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受到了诸多质疑。数字化对传统电影的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真实”在电影中的地位。实际上,当我们辩证地解读巴赞影像本体论,会发现他强调的是“真实观”而并非“真实的手段”,这种“真实观”包含画面与心理的真实。因此,数字电影实际上是通过制造“以假乱真”的画面和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产生心灵的意义来还原真实的本性。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上,数字电影更是通过呈现实景所难以获得的场景效果、创造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强化时空处理带来的视觉逼真、虚拟角色制造出英雄情结,来推进电影的真实性表达。而从当前的形势看来,唯有对画面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共同把握,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电影展现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学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其间出现了德国、日本、苏联三种主要叙述模式,而王伯敏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之一,他撰写的《中国绘画通史》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一、史料的拓展使中国绘画史研究朝着“真实”“全面”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二、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朴学的基础上,集其大成地创立了绘画史叙事方式的新模式;三、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关注中国绘画的前途与命运。史学品格与艺术品格的完美统一决定了《中国绘画通史》将对今后的美术史学研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德国经济继续滑坡 ,国内生产总值竟然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负增长。德国经济的不景气给德国社会带来了一些十分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而不久前进行的人口调查又给德国经济带来重大的变数。面对这一严峻形势 ,德国政府推出了哈尔茨委员会和吕罗普委员会计划 ,更在年终通过了 2 0 10议程 ,拉开了德国全方位改革的序幕。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大政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笔者认为 ,当前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有利因素在增加 ,主要不利因素在减少。但现在绝对不是对德国经济发展抱盲目乐观的时候 ,而是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各类情况和问题 ,谨慎小心地驾驭德国经济这艘大船 ,驶出目前已布满水雷的海湾。  相似文献   

12.
尽管都属于德语 ,但奥地利德语却不被人们了解。奥地利德语如同德国德语和瑞士德语一样 ,是标准德语的一种变种 ,它同后两种德语之间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既有共同性 ,又有明显差别 ,其词汇运用上的独特性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联邦德国重要的盟国,法国是德国邻国,但二战后美法两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如何平衡德美、德法关系成为联邦德国政府的重要关注点.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前后三位总理阿登纳、艾哈德和基辛格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德美、德法关系,试图寻找平衡点,致使这一时期德美、德法关系出现摇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测度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四大需求对德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结果表明,对德国经济增长拉动贡献最大的三大需求分别是国外消费、国内消费和国外资本形成。由于德国增加值率下降,德国国内资本形成需求小幅增长,国内资本形成对德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为负数。德国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增长。国内消费、国外消费、国外资本形成是拉动德国服务业增长最重要的需求动力;国外消费、国外资本形成是拉动德国制造业增长最重要的需求动力。最后,文章得出三点启示供中国借鉴德国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述汉德诗歌语言的韵律、抑扬、排偶和格式等方面的相同性和不同之处,旨在让德语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汉德诗歌语言,提高德语诗歌的写作能力和翻译汉德诗歌的能力,同时提高汉德诗歌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从德国争夺霸权、经济危机等方面来阐释德国在短短的20年就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本文试图从德国文化对此作一诠释。(一)日耳曼的神话、母题是世界毁灭:昭示德国敢拿整个民族作赌注把世界拖进毁灭;(二)浮士德文化和民族的不安全感:决定了德国“不可抑制的向远方发展的冲动”与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身安全;(三)德国善于把军事与经济力量、人与机器相结合,创造出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理论:德国发动大战的物资和技术基础。但这些方面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起作用,促使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离开了一定的条件,用这些方面的内容来谈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绝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在青岛建立的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德意志帝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一项重要成果。德国殖民者希图通过这所学校对中国文化施加影响,从而获得长久的利益。这所学校最初由德国外交官首先倡议建立,德国海军殖民当局对这一倡议给予了积极支持。在学校的建立和具体办学事宜上,德国殖民者都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所学校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德方的意愿,更取决于中方的选择与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8.
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构成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德语中引入了许多英语外来词,对德语语言本身及其德语语言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英语外来词或完全借用,或根据德语的词法规格进行了改变。本文对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19.
德语文学作品作为日耳曼民族集体记忆的记录和德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跨文化日耳曼学进行德国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德国讨论是跨文化日耳曼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埃贝哈德·拉特格布(Eberhard Rathgeb)《德国论争19452005》(Deutschland kontrovers-Debatten 1945 bis 2005)中的四篇文章进行德国讨论,证明了进行德国讨论有助于探寻日耳曼民族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20.
German unification led to a drastic decline in the East German birthrate. Recent explanations of this phenomena point to theimportance of an adjustment process of the East German patternwith often early births to the West German pattern with fairlylate births. The paper presents an update on previous analyses ofage specific birth rates, as well as a new micro-economic approachbased on individual data. The empirical evidence presented inthis paper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sharp reduction in EastGerman fertility is in fact part of an adjustment process towardsWest German fertility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