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型社会被逐渐现代型的社会所代替。社会进入了动荡期、振奋期、发展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中国宗教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基督教为例,最初基督教同奴隶制经济相适应,起着维护奴隶制社会的作用;随着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了同封建等级制相适应的封建教阶制;随着封建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督教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2.
周宏 《南京社会科学》2001,42(12):24-27
粗陋的共产主义指的是在西方近代早期出现的反对不合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 ,平均主义地宣扬社会平等的共产主义思潮。虽然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猛烈批判 ,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在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具体理解上所表现出的极端的无思想性和粗陋性 ,却对共产主义的发展起了不良影响。在它那里 ,平等被理解为平等地分配现有的财产 ,而对于难以分配的财产则倾向于消灭。与此不同 ,马克思把平等作为自己学说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这种平等是每个个人在自由而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平等 ,共产主义就是实现这种平等的社会形式。在共产主义运动中 ,警惕粗陋共产主义的思想因素 ,维护和发展共产主义的科学性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应用唯物辩证法这种科学的发展学说,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研究,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发展的、变化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但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则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马克思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对这个历史过程作了科学的探索,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而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经济上的成熟程度不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实际指称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代表的现代性。马克思立足其唯物史观,结合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分析,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现代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不仅表现在理性和主体性精神所代表的社会意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社会存在层面即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实状况,即人的"异化"、"物的依赖性"的现实状况,其深层本质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资本的逻辑。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恰好溢出了现代性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一般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五种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民族发展也呈现出发展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以民族发展所处的社会形态为依据的,因而,民族发展的阶段性即以该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而划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士发 《江汉论坛》2003,7(6):10-12
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阐明了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不同民族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它包括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两大时期。当代全球化即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虽然当代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但其未来趋势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7.
胡伟国 《河北学刊》2003,23(2):38-3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  相似文献   

8.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希望所在.现代化模式不同意味着进入未来社会的具体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现代化使其离共产主义的门槛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现实社会主义是一些民族为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而选择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其历史使命是为使自己变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和最终进入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希望所在.现代化模式不同意味着进入未来社会的具体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现代化使其离共产主义的门槛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现实社会主义是一些民族为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而选择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其历史使命是为使自己变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和最终进入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一个发明。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初期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之后,就将代之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经过认识的深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社会,由于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而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要一个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马克思称它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现在,我们又提出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  相似文献   

10.
白太辉 《理论界》2022,(5):57-64
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技术因素、历史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虽然深刻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环节,但是它并未改变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数字技术只是使数字资本主义用一种更隐蔽、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式来满足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因此,数字资本主义仅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同时,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技术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逻辑,反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形式却更加强化了资本主义中的“社会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迄今人类社会最高的精神文明。它继承和吸收人类全部有价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劳动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于资本主义和历史上一切精神文明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首先,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它又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旧痕迹”。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使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健康地发展。其次,是基于对物质和精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两种社会的区别的动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它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它具有过渡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有质的确定性,但区别二者质在一定范围内也有变动性。二者不仅在质而且在量上的区别都是动态的。它们的区别不是静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总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因素越来越少,社会主义的因素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3.
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因此,可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诸手稿中的全部论述在最终意义上都是关于社会存在的。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对社会存在论在解析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的地位作出系统说明,但它实际上规定着《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理论特质。马克思把存在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并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秦裕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70-73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依据,将"差异"确定为后现代基本的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詹姆逊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后现代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晚期发展阶段,其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属于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因此,差异性特征仍为后现代社会所具有,但却有别于其前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性征最直接的表现为"绝对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构建(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解构和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建构)是马克思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旨趣.马克思社会构建理论以"关于人的科学"为逻辑支点: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存在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对它的取代表现为"自由人联合体"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确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总体轮廓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博爱,个人的全面发展.基于对人的社会境遇的关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的教育。但是,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不是从天而降,它是人类世代最优秀的思想、道德的继承和升华。因此,学校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应该而且必须结合专业特点,把继承和发扬人类的特别是民族的优秀伦理观念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补充内容。本文中心是通过对于道德同医学、儒学关系的伦述,说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战后年代展开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代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革命深刻地改造着现代生产,促进了它在改善工艺和自动化基础上的发展,也促进了新部门和新产品的出现。因此,客观上导致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引起社会生活的某些变化。一些西方学者就此纷纷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其根源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而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形成的。在《第三次浪潮》、《大趋势》、《信息社会》等一类著作中,贯穿着一个基本观点,即依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就可以不通过社会革命来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而达到一个“理想世界”。本文不拟对此作全面评述,仅就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理想世界”以及我们的对策等四个基本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助于对西方新技术革命舆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已经从生产性劳动转移到非生产性劳动领域,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工作模式,这使得传统革命理论的现实基础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动摇,因为基于”生产的幻觉“即产业工人作为革命主体的阶级力量已经消失,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新的社会变化将使传统形式的社会反抗和革命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长期起作用的矛盾,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由其对抗性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它直接导致经济危机并具有对抗的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而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是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全球化发展的未来归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全球化的充分展开,其结果必将冲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把人类推向资本主义的反面--共产主义,用共产主义的全球化取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