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郑芳 《调研世界》2020,(5):23-27
基于山东省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的调查数据,本文运用加权平均分值法和二项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结构及不同项目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对各项公共服务的偏好顺序按照从高到低依次是职业培训、权益保障、社会保险、工作环境、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同工同酬;个体特征变量、务工变量和控制变量对不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偏好影响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农民工需求调整公共服务供给,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提供各自所需的公共服务项目,增加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契约主体身份转型、契约环境转型和组织机制转型有助于理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的现状及其原因。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维护需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方面的自我强化,政府应在立法、行政、司法、普法和法律援助方面对农民工劳动权益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如何对待进城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劳动就业现状和工作生活环境的描述,分析了进城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建议通过建立维权体系,从法律制度上确保农民工的权益;改革工会运行机制,依靠组织力量调整劳资关系,维护农民工权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改变农民职业技术结构,增强他们在城市的自我生存能力;允许农民工参与城市民主政治建设,改变城市政治力量构成,畅通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4.
尽管我国在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性质、组织观念、思想意识以及对工会的认同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加入工会的比例不高,致使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教育和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农民工转化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农民工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改进工会的工作,加强工会的维权能力,探索新的有效的主会途径等措施来促进农民工加入工会。  相似文献   

5.
尽管我国在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性质、组织观念、思想意识以及对工会的认同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日前农民工加人工会的比例不高,致使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教育和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农民工转化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农民工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改进工会的工作,加强工会的维权能力,探索新的有效的人会途径等措施来促进农民工加入工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省农民工情况的问卷调查,揭示了其自然状况以及受教育、工作、生活、收入、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基本情况,全面反映了当前农民工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就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农民工权益保护、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解决办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重大社会政策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职业选择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在双重分割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主要在具有完全竞争特点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进行职业选择,因此,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更具根本性.对杭州地区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对农民工成为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司职员的影响最为显著;职业培训经历有助于提高农民工成为公司职员和在服务业、工业和建筑业就业概率;年龄对农民工在服务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概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拥有城市工作经验对农民工职业选择具有普遍的积极作用.因此,当前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应在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2003年为界,对近年来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包括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工作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和职业培训权等.研究者同时关注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措施与思路.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正向多视角、多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我国现有《工会法》无法适用于农民工,无法对维护农民工的权益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工会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工会形式单一、经费来源渠道不合理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会作用的发挥。因此,应该从加强工会的自主性和内部的民主性、改革工会经费来源渠道、改善基层工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来对《工会法》进行完善,从而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对北京、深圳、成都、苏州四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说明: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以向上流动(upward mobility)为目的;农民工流入城市后权益受损的现象比较普遍;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为此,政府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制度,进一步改进工会职能,加强组织维权建设,逐步取消户籍身份限制.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工会、非政府组织等的共同努力。文章通过对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的考察,发现非政府组织主要通过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促进农民工的文化发展与休闲娱乐活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式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非政府组织不仅可以协助政府解决类似农民工等公共问题,而且也为我国的公共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讨论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具体分析了其在社区治理中面临的困境及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非政府组织(NGO)在社区治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试图通过讨论NGO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具体分析NGO在社区治理中面临的困境,阐述NGO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政府组织的特性,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扮演着政府“助理”的角色,指出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困境,从管理主体、社会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伴随NGO(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的兴起和发展,全球掀起了一场社团革命。由于我国NGO主体立法的瑕疵与缺失、设立和登记中的严格主义导致众多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NGO的合法性受到质疑,遭遇合法性危机。因而,我们必须完善NGO法律体系,改革NGO设立和登记管理办法,为NGO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一项灾后恢复与重建期社会组织危机参与的实证调查数据,发现社会组织危机参与效果评价的积极水平低于紧急救援期和过渡安置期。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的危机参与评价表现出三个特点,即社会组织危机参与的实际作用评分低于必要性的评分、政府与社会组织作用的评分都很高,以及对政府角色的过度期待。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低、政社关系失衡和过度依赖政府的政治心理。落实社会组织危机参与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出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应对危机的有效机制,需从观念转变着手。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就是做好公共服务。NGO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政府是影响NGO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要为NGO提供健全的政策法规制度,注意提高NGO从业人员的政治地位,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不同组织之间,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和谐的社会态势。NGO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注意适应社会的需求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公众支持。  相似文献   

18.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全球环境问题进入公众视线以及全球治理观念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有机会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他们在世界气候谈判中扮演先导性角色,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决策资源。非政府组织经历了里约热内卢会议、“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和后“京都议定书”阶段。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具有群体性,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用公民的群体意志间接影响政府间的决策;非政府组织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有识之士组成,为环保领域提供专业支持,从而间接影响环境决策;尤其非政府组织具有灵活性和独立性,在各国间的环保问题谈判中起到桥梁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工作,建设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本途径。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和文化活动场所,生活较封闭,文化活动范围较小,业余生活单调枯燥,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一,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开展户外文化活动的时间较少,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不高。为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常住地政府应该成为责任主体,城市社区成为主要平台,用工企业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部门、用工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注重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提供强有力的工作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作为"外来者"的国际NGO纷纷涌入中国。近年来,学术界对国际NGO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但主要局限于描述国际NGO的参与式工作方法和工作领域,评价其对中国政府扶贫机制的补充作用,而对于国际NGO前期"入场"和后期"运作"过程缺乏关注。基于笔者在某国际NGO的工作经验,以"局外人"的身份重新审视该国际NGO的整个"入场"及后来的"运作"过程,文章发现国际NGO一步步从资金拥有者的"主动方"深陷"地方性知识"控制之中,以致于呈现被动性"入场"与依附性"运作"的特征,最终导致发展项目在实践上的扭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