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贴近小读者     
《新少年》2005,(4)
不知不觉中,辽宁新少年杂志社走过了55年的历程。 每一年,我们都有新起色;每一天,我们都在奔跑。 今天,我们本着"全心全意服务小读者"的宗旨,走 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声,送去他 们的需求…… 贴近小读者,贴近小读者的实际生活,才能出版深受 小读者喜爱的刊物。对此,我们坚信不移。为此,我们努 力着。 耿光 宋洪峰 摄影  相似文献   

2.
在1999年各类林立的报刊中,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科委把《专业户》杂志作为首选刊物,县科委主任郭瑞祥说:咱订《专业户》杂志,花钱不多,受益匪浅,既经济又实惠,值!他指出:《专业户》杂志,多年来已办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她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内容健康丰富,大家都喜欢她。以往每到一期新  相似文献   

3.
伴您幸福     
近日,编辑部接待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说自退休那年起,已连续11年订阅《山西老年》,对书中的文章如数家珍。他说,11年来的杂志他至今一本不落地保存着,整整齐齐摞在床头,日日夜夜陪伴着他。他经常把其中的动人故事讲给家人和街坊邻居听,把上面的生活百科知识介绍给亲朋好友,把书里的美文推荐给上学的娃娃们……老人讲述时,一脸的幸福,让人感动。从1984年创刊算起,《山西老年》已经走过近20年的历程。20年来,贴近老同志生活,做老年人的知心朋友,一直是本刊的不懈追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老年》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为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延安大学校友、书法家赵学敏先生,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人生历程紧密相联并且互为表里。他自幼研习书法,有着扎实的童子功,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形成了以“雄逸”与“秀逸”为基本审美特征的书艺风格。他还提出“人民书法’’的理念,他的作品始终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人民,书法造诣达到了创新、时代精神和书家人格修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曾经因为沈从文的乡村中国的故事如此贴近乡下人的生活及其重要场景,以至一本1947年的沈从文英译选集就被题名为<中国土地>.伴随着沈从文的文学声名,那片土地在1949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中被推翻了.30年后,当激进的毛思想终结之时,中国的批评家们重新发现了沈从文.他们称他为唯一的中国战前本土文学或乡土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也许还是奠基者.1980年代将乡土主题和轻柔风格相结合的沈从文式的写作手法,随中国后毛时代的文艺复兴而颇受追捧.  相似文献   

6.
邱易东是当代实力派儿童文学作家,他谙熟儿童心理,创作上接近儿童思维,贴近儿童生活,既展示了儿童纯真的心灵,又绘制了一幅原汁原味掺杂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生态图景,同时也对儿童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开放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从而将儿童诗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历史上一个“以身救弊于天下”、锐意变法图强的政治家和人才思想家。他的人才培育理论,他的人才进用思想,他的人才修身意识,着眼于学校教育的根本,着眼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当务之急,着眼于人才制度与人才观念的兴利除弊和弃旧图新,使人处处感到贴近时代、贴近政治、贴近现实和贴近人才。王安石的人才思想理论,在中国人才革新思想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他的人才务时、务实、务用这一除弊条新的核心之说,乃是我国人才理论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份珍贵遗产。一、革人才培育之弊北宋建国之初,学校教育与科举选土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诗史上,兼有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名家,我们可以随手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阮章竞、郭小川、李瑛、张志民、公刘、雁翼、纪鹏、忆明珠、未央、柯原、梁上泉、周良沛……其人,无不具有战士的性格;其诗,无不是用心血熔铸而成的战歌。南通籍著名诗人丁芒也是此行列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9.
陈继明的文学创作始于大学时代的诗歌创作,1984 年~1994 年,即以较高的起点发表了《一个少女和一束桃花》、《村子》等一批颇具艺术灵光,长于心理分析的小说。1994 年,陈继明的小说创作进入转折期,一方面,他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城市,另一方面,他的小说创作更加贴近现实、直面现实,同时,他也更为张扬其小说写作中心理分析的特点。1996 年,短篇小说《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的问世,是陈继明小说创作中的一个亮点,陈继明由此跨入全国青年小说家的行列。这之后,陈继明又发表了《寂静与芬芳》等一批小说,它们表明陈继明具备了高涨的创作热情和良好的创作态势,预示着陈继明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智慧与纯粹、宽容与冷峻、博大与自足、理性与诗性,在许江身上矛盾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初识许江——这位集教授、画家、诗人、理论家、演讲家於一身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就被他身上那种坚定而自信的风度所感染,他的气息很远你就能感觉到,血脉里透着一位艺术家的风骨与追求。他那穿透力极强的话语里,有着巨大的辐射力。许江是一位才思敏捷、率真坦荡的人,他自有一种超群旷世的神韵,便显得与众不同了。他的眼里分明含着的,是一种经过磨练而能支撑天地的明澈与高远,让人一见难忘。他的锋芒、他的睿智,他的胸怀,让人感到一种奇特的贴近和信赖。似…  相似文献   

11.
王蒙不仅坚持着鲁迅所开拓的现代散文化抒情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而且还继承了鲁迅的现代文化观念,十分讲究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郁达夫对自己“感情强烈”、“自叙色彩浓郁”的小说怀有激赏之情,但他终于没有在自己身边停留下来。王蒙也没有在“八千里”、“三十年”中止步,他追求更广阔的现实世界,描绘出不少贴近现实人生的美好图画。写小说“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的废名,他与众不同的小说风格,经过时间的淘洗和过滤,在王蒙身上终于扎下了根并得到独特的发展。如果说废名与王蒙的创作主要是小同中有大异的话,那么沈从文与王蒙的创作便主要是小异中有大同了  相似文献   

12.
冯延飞剧作《美丽的田野》生动而真实地塑造了众多东北乡村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农村美丽的生活画卷。在冯延飞笔下,东北乡村女性有着东北地域文化所赋予的"葵花"品格。他将葵花意象与东北乡村女性形象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草根百姓,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冯延飞剧作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田竞 《北京纪事》2009,(9):52-55
早在2002年10月,北京男孩关皓月就和几个同学成立了小说戏剧社,之后演变为关皓月的个人工作室。数年时间里,戏剧记录着这个男孩生命中的酸甜苦辣,中国百老汇的梦想不断引导着他,他与他的戏逍堂在戏剧江湖里反复演绎着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14.
中外历史发展及现实证明,民生问题既是百姓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民生问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陈云的民生思想贴近百姓、贴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际,是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具有深厚人本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在现代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激活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凝聚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通俗化诠释、具象化演绎和典型化宣扬,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员工生活,贴近生产经营,贴近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6,(10)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教多年来,我觉得写作贴近学生实际较易,但学生往往对周围的生活熟视无睹,不肯留心观察,即使是让他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也不会描述。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更应重视生活的积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积累。  相似文献   

18.
陆游在南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陸游在南郑前綫不足一年,但是这不足一年的生活对于他的一生起了最大的影响。在到达南郑以前,他有报国的热忱,和誓死杀敌的志願,但是他請纓无路,无可奈何。到达南郑以后,他找到了努力的机会,在这里可以滿足他的热忱,完成他的志願。但是他在南郑的时間太短了,前后仅仅八个月,他又怎样能貫彻他的希望呢?在他离开南郑的时候,他又帶着永远不能实現的期待而去,作为此后三十七年詩歌創作中最突出的主题。因此我們对于他在南郑的生活必須了解,同样也必須了解当时在南郑負着主要軍  相似文献   

19.
雨哗啦啦地下着,站在桥边的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桥下的河水。虽然已近黄昏,但他却没有一丝离开的打算。他任凭着雨水地敲打,眼看行人擦身而过却好像世界上没有他的存在。他的内心里在不断地挣扎着,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辛辛苦苦奋斗了三年,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果?他不甘心,但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相似文献   

20.
江智强 《源流》2012,(19):78
2004年12月,我调到了丰顺县关工委工作,由此认识了《源流》杂志。那时的《源流》是省老促会、省关工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刊物。记得当时老同志一提起《源流》杂志,满脸写着自豪和喜悦,对《源流》杂志赞不绝口,称赞杂志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建设、教育关心青少年的好刊物,是贴近基层、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好朋友。也是由于此,我从最初的关注到喜爱,再到参与其中,开始了与《源流》的八年亲密接触。我清楚的记得,在老同志的鼓励下,我于2005年1月开始向杂志社投稿。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对我这个编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