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陈梧桐《朱元璋功过评估》一文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朱元璋的蜕变 ,则是他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主要过失。”“更为严重的是 ,朱元璋的蜕变 ,最后导致了元末农民战争的彻底失败。元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摧毁了 ,但代之而起的是明朝的封建统治 ,广大农民仍然处在遭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 ,朱元璋“的主要功绩……推翻了元朝腐朽统治”等等。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濠州(安徽凤阳)钟离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不久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统帅。但是,后来朱元璋却逐渐蜕化变质,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做了明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我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农民起义领袖质变为封建皇帝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什么会质变成封建皇帝?朱元璋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蜕变的?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对此进行具体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和肃清“四人帮”在“农民的局限性”问题上散布的种种右的和形左实右的谬论,深刻理解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两重性,进一步认识农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评朱元璋     
朱元璋是元末农民战争的领袖,又是封建时代的皇帝,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史家评述不一。正确评价朱元璋,对认识我国封建时代的农民阶级和总结古代农民战争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想通过朱元璋不同时期的主要活动,谈谈对朱元璋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农民战争始终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现象,它和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相始终。因此,历代史学家,不管他持什么政治态度,也不管他是什么阶级属性,都必然要对农民战争的历史评价表明  相似文献   

5.
(一) 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明王朝,是新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权;这个政权的总代表人物,是农民起义中转化为封建帝王的朱元璋。组成新政权的人物,有开始就跟朱元璋南征北战的一批农民出身的原红巾军将官,也有相当数量归附的地王武装头目,更有一大批应举而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6.
对于朱元璋的研究,以往似乎更注重于其政权性质、历史地位及明初重要政策的评价方面.本文以朱元璋的出身和主要经历为线索,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朱元璋文化性格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朱元璋在由一个佃农子弟上升为封建帝王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社会角色转换,实际上都包含着对以往文化性格的扬弃,在朱元璋的文化性格里,既有佃农的勤劳朴实、机敏狡猾,也有游民的豁达豪爽、无所顾忌,又有地主豪强首领的勇猛果断、宽厚大度,还有封建帝王的贪权专制、猜忌多疑.正是这些方面的综合影响,使朱元璋成其为朱元璋.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的安丰(今安徽寿县)之役,是元末农民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之一。这一事件,既是关系韩林儿、刘福通建立的农民革命宋政权存亡的大事,也是牵涉朱元璋政权性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明清以来,几乎所有涉及这一事件的史籍,都认为宋政权在安丰之役遭到了张士诚的进攻,濒于瓦解;而当安丰危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战争有无皇权主义?我认为:有。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下面仅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秦末农民战争为例,略加阐述。借用王侯将相的名字、声望发动和进行斗争在封建社会里,借用王侯将相及其后裔的名字和声望发动起义,用以反抗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秦末农民战争则尤为显著。这是他们皇权  相似文献   

9.
元末农民战争,长达17年之久,参加起义的各族人民达数百万,其活动地区不仅包括了内地各省区,同时也波及到了塞外的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各边陲地带,其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在《洞殇》作者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农民战争是“表现出惊人的破坏力和残酷性。王朝末日,战祸一起,便是赤地千里,城廓破碎,田园荒芜,人口锐减。”没有丝毫的革命性可言,只有“周期性毁灭”。这种全盘否定农民战争的观点,我们认为是极端错误的。本文拟通过对元末农民战争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的剖析,说明农民战争的意义,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为反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曾举行过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为世界历史之所仅见。其间,有不少农民起义领袖,先后在一定时间内,曾在局部地区建立过政权。这种政权属什么性质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凡农民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就是封建性的”(孙祚民:《在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运用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载《人民日报》1964年2月7日)。笔者以为,此说,在理论上和史实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1.
一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经指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湖南地区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政治上、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在思想上横扫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其中包括一切迷信的神权思想。毛主席的这篇著作,对于研究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具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就不仅在政治上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在经济上打乱了当时的封建土地制度,而且在思想上也猛烈地冲击了盛极一时的中古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刊载了张永禄同志的《试论朱元璋的蜕变》(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朱元璋由一个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领袖,“后来逐步蜕化变质,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做了明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彻底背叛农民革命”,而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据说蜕化变质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混入农民起义队伍,以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封建帝王思想和孔孟之道),“对朱元璋进行思想腐蚀和影响”;一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阶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有较多的人同意以明代为一关键时期。为什么明代经济会有这样迅速进展呢?自然,这应归功于元末农民大起义对于解放生产力所起的重大作用。封建时代的农民战争,虽打击了封建统治,可是并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而且旧的地主虽被打垮,而新的地主却又不断产生出来。那末,在这情况下,如何巩固农民革命的成果,让当时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我们还得进一步的研究新王朝统治集团的某些活动,藉以考见农民战争是怎些推动历史的前进。关于明初  相似文献   

14.
<正> 元末农民战争后期,群雄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并完成统一的,是建立明朝的朱元璋集团。其所以能获得胜利,不仅是得到多种社会力量的支持,而且在该集团内部,有一个人才齐集的坚强核心,它对朱元璋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核心中,徐达战功显赫,是研究明史的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本文就徐达所经历的元末农民起义、明初统一战争的两个时期,来探讨他成为杰出将领的原因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史学界在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以及中国农民战争与封建经济的关系问题时,涉及到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关系问题。本文想对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一、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权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权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我认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一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以地主经济为其  相似文献   

16.
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农民战争,则是这种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自从我国历史一跨进封建社会的门槛起,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自从陈胜、吴广举起反对地主阶级的第一杆义旗起,农民战争的烽火就从来没有熄灭过.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仅有的,它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在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方面,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元的政权是代表蒙古贵族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权,它带有许多奴隶制残余的落后因素,统治是极端野蛮和残酷的,所以元代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次数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庞大的元帝国,就是在各族人民反抗的浪潮中,结束了它的寿命.朱元璋是元末反元斗争中的卓越领导人物,在斗争中他发挥了组织和  相似文献   

18.
十四世纪中叶元末农民大起义,历时十余年,峰烟遍地,各支义军一时并起,以风驰电掣之势推翻了元朝统治,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统一了中国。朱元璋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项,是他实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他重视建立后方根据地,注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以此保证战争给养,减轻人民负担,取得了人民拥护。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发展史上别具特色。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经济政策措施进行论述,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1371年的平蜀战争,是朱元璋统一战争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元末各起义集团力量不断消涨,尤其是朱元璋集团日益壮大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朱元璋平蜀胜利的探讨,正确认识朱元璋取胜及夏政权覆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说: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水浒传》正是一部以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革命为题材的英雄史诗。它真实地、艺术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农民革命队伍的形成、发展壮大和失败的全部历史过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