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人与家庭是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而存在的,因此,宗法家族组织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姓氏家族在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文化赖以积累、传承的基本细胞,从这一角度看,要对某一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进行史的研究,剖析该地区家族的发展与演变、特别是那些在当地声名显赫、雄踞一方的望族的发展、演变与盛衰,就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程。上海学者吴仁安新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望族》),正是这样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2.
致力于比较伦理学研究的陈独秀、杜亚泉、梁漱溟及后来的黄建中等人在比较的视角、方法等问题上也许互相颉颃 ,但在这一点上的认识却趋于一致 ,即都认为中西伦理道德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不同。我们认为 ,这一观点基本上是符合中西伦理道德的实质和历史状貌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特别看重家族内部关系的协调 ,强调人是从属于家庭和家族的 ,本质上是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存在物。中国古代所谓的五伦 ,从属于家庭伦理的就有三伦 ,即父子、兄弟、夫妇 ,而其他两伦君臣和朋友也都家庭或家族化了 ,君臣亲父子 ,朋友亲…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的家族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的基层社会,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家族社会被贴上了落伍的标签,“落伍”必然就需要被“拯救”。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党明德教授主编的《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一书,对古代的家族社会进行了解读。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说:“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首位老师是母亲,最早的教育环境是家族,每一个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家族是同一血缘的若干家庭的组合体,在古代的中国,家族是启蒙教育、技能教育和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家族教育中所采用的环境熏陶、因材施教等方法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中家庭家族叙写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涵盖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层类的家庭家族,包举各种家庭家族事务。其中家人族人的言行举止大多违背了家法族规,动摇了家族制度的基础,混乱了家族秩序,家族声望难以为继,而家族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纠错以及维系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其社会功能逐渐丧失。家族维系的民间社会已经衰乱与崩溃,和皇朝官府的衰乱与崩溃相辅相成。《儒林外史》,冷峻地写实,为后人剪留了专制皇朝自上而下全面衰崩的"盛世"投影。  相似文献   

5.
从资本逻辑到生命逻辑: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人性与物性相互颠倒的现实,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这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论旨趣.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要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要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生命逻辑,深入到人存在的根基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的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甚至唯一单元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使中国传统社会  具有宏观上离散、开放而微观上紧密、保守的双重性格 ,与此相适应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地域性、公共道德缺乏以及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内卷化”思维方式。这使中国的家庭虽然具有强烈的致富冲动 ,却不善于家庭之间的经济合作 ,所以中国成功的企业都具有家族性质。由此还导致了中国人善于享受而不善于创造、公共道德的缺乏致使经济秩序紊乱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李锦峰 《理论界》2007,6(8):194-195
清末民初,中国会党在各地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它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社会的游民缺乏制度供给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的小农安土重迁的寻求稳定性和确定性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社会危机产生了大量的游民,同时国家却没有相应的保障满足其寻求安定、团结的欲求,这个时候会党发挥了家庭、家族和社会保障的替代作用。于是,清末的会党产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探索近代化过程中,中国资产阶级比较重视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他们从改造社会主体出发,深刻揭露批判了封建“公德”“私德”观;指斥封建专制统治、宗法家族制、儒学等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从理论上界定了近代“公德”“私德”及其关系,强调“私德”是“公德”重构之关键,要求融合中西之精华,从改造家族伦理入手培养良好私德,辅以政党培育近代“公德”。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有助于塑造近代理想人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中国独生子女这一独具特色的社会群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然会被家长甚至整个家族给予更多的关爱,承载更多的期望,这就使得独生子女的面临着强大的心理压力,独生子女的家庭心理教育问题,一直颇受关注,如何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中的世界,发展已成为国际大潮的主流。上个世纪中叶中国人就为国强民富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但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梦。不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世界一定会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  相似文献   

11.
论私德     
众所周知,社会公德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来说,是不可须臾或缺的,人们对其给予关注和重视,亦是十分自然的。可是,当人们在关注社会公德之时却往往忽略乃至遗忘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个体私德的培养。本文就私德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关系作一简要论述。一、私德与公德是对立统一的,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在道德的范畴里,“公”“私”是相对而言,对立统一的,私德也是相对于公德而言的。正如一枚硬币总有其正反两面一样,没有私德,就无所谓公德,反之亦然。那么,私德指的是什么呢?通常人们把热爱祖国、廉洁奉公、见义勇为、大公无私…  相似文献   

12.
家族文化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王毅平一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社会。在绵延千年的以血缘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社会中,家族文化已深深地积淀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成为影响和形成中国人价值观的要素,并由此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新中国...  相似文献   

13.
浸润在家族传统文化中的村民自治──湖南省秀村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区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世代繁衍中,家庭不断扩大,形成为一个由若干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所组成的家族。传统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家族社会。中国的不少村庄就是以姓氏命名的。由于家族通过血缘关系将若干家庭联结在一起,并内在地产生出家族社会权力,因此这一权力一经产生,必然会深深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治理之中。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将其称之为支配乡村社会的长者权力.在中国中部的湖南省,由于家族传统的悠远,家族权力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更突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将族权机…  相似文献   

14.
从发生学和历史社会学角度看,"差序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社会结构比较上的理想类型,是一个有"灵"的结构人类学概念。它揭示了中国人的群体结构特征,目的是说明中国人的"私德"具有正当性。"差序格局"体现的是儒家"礼"的社会观,反映出社会准则实为血缘伦常。与其相关联的社会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家族制和科举制;"团体格局"则反映出社会准则成为家庭伦常,与其相关联的制度是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城邦自治制度和法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伦理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真实描绘了现代社会中"城乡结合"家庭的矛盾,集中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伦理观念的冲突与变迁。主要表现为:从家族利益至上到个人自主决定,婚姻越来越成为"两个人的事";从绝对服从的孝,到平等尊重的爱老之情,亲子关系出现民主平等化的趋势;从夫权统治到夫妻平权,夫妻关系日趋平等,相互尊重的要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行程中,清末民初文学是其艰难的过渡期。考察清末民 初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不难发现,在“世界走向中国”的文化大背景下,形成了基本是单向输 入、被动接受的文化传通现象。期间,文学翻译在整个文学变革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学救 国、文学启蒙的声浪在清末民初成为一种时代的强音,甚至给人以过份强调政治色彩、使命意识的 感觉。  相似文献   

17.
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方法论,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从实践理解思维和存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立统一的方法论;第二,它是从实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实践方法论从实践理解,肯定了人对自然改造、人对社会、自身改造的“有所作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实践方法论是从整体的实践理解,人在改造环境中改造自身,在改造自身中改造环境。对认识、把握和塑造实践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袁进 《社会科学》2005,1(4):112-118
今天的读者已经很难想象,<花月痕>曾经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其地位一度甚至在<红楼梦>之上.作为一部章回小说,<花月痕>作过许多探索,曾经是民初最为人们推崇的小说,在人物的意义,对社会的批判、悲剧意识、语言等方面起过重要影响.它所具有的过渡形态和超前的特征,开启了民初一代小说创作之风气."五四"之后,衡量文学的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其原有的特色已不能符合后来社会文化转型的需要,<花月痕>也就逐渐被边缘化而淡出文学舞台.但就探寻文学批评价值标准和欣赏趣味的演变来说,它在中国文学史中有其不能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蔡子文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特点道德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可大致分为公德和私德两种类型。私德是人们在私人活动和私人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指个人私生活方面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般说来,私德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  相似文献   

20.
宗法家族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由家庭生活渗透到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人的影响是久远而深刻的,其在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中沉淀下来的社会心理特质至今仍参与甚至主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当前对历史文化对我们社会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审视、反思,是为了择优存良,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