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平衡的实质是“和”,也就是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一和谐境界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有鲜明的体现。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既有宗教自身的终极关怀,也包涵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精神。宗教信仰侧重关注人的内心心性的平衡,儒家文化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文化则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这种天人合一、和谐圆满的文化精神为历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从后土信仰的发展演变,探讨了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信仰重建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工程,信仰缺失与动摇的根本原因是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误解,是认识和实践的多维扭曲,是基本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深层错位等三个原因造成的。重建信仰主要抓三项思想建设工程: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通过信仰重建,促进党的建设,通过党的建设检验和巩固信仰重建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敬惜字纸信仰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习俗,它经历了一个从文字魔力崇拜到对文字内容敬惜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轮功在当代中国的出现 ,并征服了一部分党员干部 ,其原因并不仅在于李洪志的歪理邪说的诱骗 ,还有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即部分共产党员信仰世界的紊乱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引发的政治冷漠感 ,文化开放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导致价值选择过乱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导致文化认同过失以及党建工作弱化使党组织凝聚力下降 ,构成了共产党员法轮功信仰形成的文化土壤。因此同法轮功的斗争 ,必须从共产党员的信仰重建入手 ,通过对党员进行唯物主义、党的知识和方针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理性精神 ,从而构建共产党员理性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5.
对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理论界》2010,(6):87-90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时期,"信仰危机"问题已经显露,信仰的重建在当前成为了一项迫切紧要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是当代中国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我们在重建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本文从澄清信仰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信仰重建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现实路径和方法的选择、如何处理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关系以及怎样看待信仰和政治的关系。得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是必须重建、能够重建、以及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高投入的努力才可以重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们把握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它具有一种二级超越结构.本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结构体系的中介,探索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的信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敬畏信仰是大学生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转型期文化的急剧变迁造成了这一信仰的缺失,进而引发了诸如大学生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频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在于从规则、传统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敬畏信仰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8.
申来津 《学术论坛》2003,27(2):36-39
从信仰的现实形态出发 ,初步探讨了信仰本体、价值、意义和信仰心态 ,并从历史向度诠释了“信仰危机”和“信仰重建” ,预设了新时期信仰发展维度及其多元表现形式 ,并试图展示信仰新视界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内心和谐及人生和谐。反思近代以来人们对宗教信仰作用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到,理性与科学可以极大地壮大人类力量,却难以满足人类的心灵、情感、人生价值及意义追寻等需求。现实中的大量物化现象都源于人的灵性、良心的迷茫与丢失。只有使包括宗教在内的信仰与理性实现互动互补,才能使人们懂得敬畏、感恩、律己、积德、行善等,从而有助于重建人的崇高信仰及追求和谐人生。  相似文献   

10.
朱康有 《东岳论丛》2013,(1):97-100
精神信仰建立在复杂的文化单元之上,单一的文化形态无法支撑起现代多元、多层次的信仰系统。儒学本身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做人到高级精神境界的精密理论,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普及在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它可以补充、完善主流意识形态教化。本文从文化格局与局限的现状、精英与大众的分层、入世与超世的提升等方面,论证了儒学能够在构建现代大众深层精神信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我国信仰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转型时期 ,我国民众的信仰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各种信仰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分化组合 ,使当前我国民众的信仰构成有了新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 ,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真空”的出现 ,信仰乏力、信仰的多元化、非理性化和功利化等等。所有这些表明 ,信仰危机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 ,重建信仰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信仰、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之间的关系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分析,文章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信仰包括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尽管个人信仰具有自身独特的个人的信仰体验,但是,从根本上看,个人信仰是在一定社会信仰基础上的个人信仰。信仰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对《大众哲学》的评价和研究普遍存在过于强调“通俗”而忽略“大众”的现象。从“大众”视角出发,《大众哲学》的大众立场可以表述为:大众视野、与时俱进、服务大众、大众言语。这对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信仰,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境况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的挑战。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统一。今天强调信仰重建,旨在反思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信仰底蕴,以达成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社会整体法律信仰依然不强,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进措施。通过对民族地区民族信仰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应当借借鉴民族信仰合理的成分,实现国家法对民间法的合理包容。  相似文献   

16.
朱金莉 《学术论坛》2015,(1):152-155
随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了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海量的数据以及数据开发力度的加大,大数据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正逐渐凸显。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背景和多重特点分析,指出大数据时代对传统新闻媒体的颠覆与嬗变以及大数据应用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不能回避或抵制大数据,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变革和进步,发挥传统媒体的引领优势,营造出多元、和谐、互动的媒介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国时期,封建皇权庇佑、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与社会动荡的出现,使祖先崇拜呈现凋零态势;传统宗教组织的涣散、寺产兴学风潮的兴起及革命与战争的冲击,使传统宗教信仰日渐衰替;西方传教士采取调整教理、兴办慈善事业等传教路径以及民国政府的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推动了西教信仰快速传播与发展;新旧事物的更替、政府的干预、民智渐开等,使诸神信仰与迷信活动有了渐息之倾向。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整个中国的社会信仰呈现出新旧并存、传统衰微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全媒体时代传播变局中,多元文化、多媒体传播形式不仅在挤压着文学的生存空间,也为文学评论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变数,大众评论或曰草根评论的兴起,则在潜移默化间撬动着文学评论内部的地壳。到底是继续被边缘化,还是建构多样化的文学评论新格局,重建文学评论的权威与公信力?文学评论如何摆脱繁荣与贫瘠并存的悖论,重新站在时代的高岗上。这不仅需要化解文学评论的系统机构性危机,也需要在包容并蓄中找到应对全媒体时代挑战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信仰并不是来源于个人的真实感受,而是来源于外在因素的建构,尤其是取决于所接受信息的多寡。因此,从人类历史上看,传媒在信仰建构中有着突出作用,其特点直接决定了信仰的特征,而在传媒时代,信仰的建构呈现明显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何谓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何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