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39-46
波兰剧变与冷战期间波兰的国家身份危机密切相关。从波兰国内层面看,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波兰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此为基础,波兰与社会主义苏联建构了朋友关系,而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则为竞争对手关系。但是,波兰的这一国家身份是不稳固的。波兰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薄弱,而波兰的国家身份又无法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认同,因而西方国家对波兰实施和平演变战略。随着苏联对波兰的控制松绑,立即引发波兰的"身份危机",最终导致1989年的波兰剧变。  相似文献   

2.
于春苓 《北方论丛》2010,(2):112-116
苏联时期的石油公司是在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石油公司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关系背景,使苏联石油公司对东欧经互会及西欧的能源贸易,打上了冷战的鲜明烙印。石油公司在获取经济赢利的同时,还担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利益的责任。冷战中的苏联石油成为其经济发展与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石油公司的能源外交增强了苏联经济实力,石油公司所实施的能源外交与苏联的对外政策相呼应并对其整体外交战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联历史上曾发布了许多文学决议,这些决议传入中国后,对中国1950年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文学批评理论的政治化、解决文学问题手段的政治化以及写英雄人物的问题等.苏联文学决议之所以会对中国50年代的文学批评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除了政治上的提倡这种外部原因之外,还有其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中国照搬苏联的文艺政策,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势下,迅速解决和处理了某些新出现的文艺问题.但是,这种照搬也留下许多弊病.  相似文献   

4.
面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畸重的退休支出压力、养老金财务问题的短期性,波兰于1999年对其养老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名义账户制与基金制个人账户计划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这一模式的形成与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双重支付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密切相关。波兰新养老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但仍面临着财政性养老金支出规模较大、缺乏公平性等问题。波兰经验表明,名义账户制不失为一个较为理性的选择。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应吸取波兰教训,建立改革配套机制,促进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5.
中日关系由“靖国神社问题“造成的政治僵局经“破冰“、“融冰“以后,日本在各问题领域全方位向中国施加压力,给中国对日外交造成了困难的形势。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检讨,中国对日外交的危机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日本论的意义和知识系统发生了危机。只有认识得到中日关系的基本结构,只有自主实证的日本学知识、主体性健全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以这种知识、思想为支撑的理性外交政策,才可能为化解中国对日外交的危机提供乐观前景。  相似文献   

6.
1956年之前,波兰作为美国所谓的苏联"卫星国",美国对其政策与其他"卫星国"政策没有多大区别.1956年波兰骚乱始,美国开始关注波兰,把探索对波兰新政策作为整个对东欧政策的重点.1958年初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了全面的对波政策,NSC5808/1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波兰新政策--"演变"政策的完成.波兰是美国对东欧苏联"卫星国""演变"政策的首次试验,随后美国将该政策扩大为对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胜利后 ,苏俄政府曾两次发表对华宣言 ,公开声明摒弃沙皇时代的对华政策 ,与中国政府建立平等的友好关系。但是 ,剖析从 1 92 2年苏联成立到 1 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苏联领导人的对华外交实践 ,却浓重地体现着民族利己主义甚至是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汪宁 《社会科学》2012,(4):12-20
近十余年来,俄罗斯的强势复苏使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以斯拉夫文化为主体的中东欧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轮回",其特征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重新开盘;重点从意识形态转换为能源经济和文化软实力;合作与斗争并行不悖,但合作成为主流。斯拉夫文化影响范围可以分成核心圈、中心圈和亚中心圈三个板块,由此对俄文化外交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实施手段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俄罗斯从恢复俄语教育、举办俄罗斯文化年、力争世界宗教主导权和论坛外交四个方面着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苏联社会主义一诞生即面对生存危机,于是,它不得不以高度集权体制去摆脱生存危机;但就在高度集权体制缓和了原有生存危机的同时,高度集权体制却给社会主义造成新的生存危机,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这是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其各演变阶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代中苏关于苏联势力撤出新疆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苏关于苏联在新势力撤退问题的谈判经过及其原因和后果.1942年新苏关系恶化后,中苏开始就新疆问题进行交涉,新疆方面和中国中央政府各有分工.1944年春苏联势力全面退出新疆,新疆自民国以来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中国中央行政管理的范围.但却给新疆经济带来了严重困难,同时也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苏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一向是关注人的解放事业的。他不能容忍各种名义之下的专制和压迫,他一生都致力于反对人的奴化。对新生的苏联、对苏联文学,他倾注了热望。当反动派惊呼着“洪水猛兽”来了之时,是他反而欢呼道:“他们因为所信的主义,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圣武”》)他用“新世纪”来称呼十月革命后的时代,这其实是并不错的判断。然而,后来的历史令人遗憾地扭曲了,基于“信息不对称”,鲁迅对苏联文化的一些评论和判断也失准了。  相似文献   

12.
战后初期,苏联拟继续延续战时"大国合作"政策维护其战时取得的政治权益,但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使战时苏联同西方大国的同盟关系难以为继,并最终演变为两极对抗。而这一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呈现出由"大国合作"向"集团对抗"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中叶,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和相继发生的波兰、匈牙利危机,极大地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在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切实关注和真诚帮助下,苏共领导人适时调整了一定的策略和措施,对于解决当时的波、匈危机起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运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去对待不同情况下的特别是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做法和外交行为,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对后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或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思路,对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可谓关键因素.作为多民族国家的苏联,一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民族问题.由于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严重忽视本国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而在民族理眄论与民族政策上忽左忽右,连连失误,以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1950年代建构一体化的文艺观念过程中,苏联文论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文艺报>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文艺报>主要是在历次重大文艺论争中,通过译介苏联文论来引导国内文艺潮流的.<文艺报>的译介工作强化了现实主义的地位,为真实性原则找到了合法性依据,同时又深化了对典型问题的认识.但<文艺报>的译介也存在着缺点,主要是对苏联文艺思想缺乏应有的批判和反思,助长了对苏联文艺观的盲从倾向.  相似文献   

16.
17.
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期的重大事件.本文试图从分析苏联70年代的外交政策入手,考察导致苏联国力衰微的某些重要因素;同时以入侵阿富汗事件为例,着重评价苏联在此事件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苏联为保证对法西斯德国的胜利,采取了一系列争取日本中立、避免两线作战的政策,由此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大战的进程。面对来自德、日东西两个方面的挑战,尤其是日本不断在远东挑起与苏联的军事冲突,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离间德日,在暂时稳定西部以后,倾力对付日本,粉碎了德、日夹击苏联的阴谋,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企图。在德国入侵的前夜,苏联又与为南进而急于解除北方后顾之忧的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直接促成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把美国拖入战争,世界大战从此进入新的阶段,确定了法西斯灭亡的趋势。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仍避免卷入,直到对日宣战前在亚州战场一直严守中立,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拖延了太平洋战争,造成美、日互相削弱,为确立战后对英美的实力地位奠定了基础,对整个战后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论转型期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危机性认同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转型的中国不仅存在政治认同危机,而且存在危机性认同,二者的相互纠合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大障碍,具有极端的危害性,在此认识基础上,从改革,制度和道德建设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