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它的一再扩大有力地促成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即由过去的两极格局转变成现在的四极格局。面对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新格局,欧共体为了改善和增强自己的地位,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实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这意味着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重大影响,使欧共体在四级格局中可能占据优越地位,并进一步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趋势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亚洲太平洋地区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地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什么“世界新的经济中心”、“环太平洋合作设想”、“太平洋共同体”、“太平洋新时代”等,不仅成了国际上热烈讨论的学术问题,而且还成了某些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亚太地区的崛起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出发,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太平洋的兴起”几个壯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兴盛一时的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宣告结束,世界的经济中心转向大西洋。近些年来,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及其在世界上地位的日益重要,使得亚太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两极化世界格局解体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议论未来世界新格局,都认同世界新格局尚未形成,当然也就谈不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了。其实,20世纪的历史滚动,已经把21世纪的世界格局架构和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且,许多国际事务的处理已经大体上遵循着多极化世界格局所追求的原则在进行运作。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民族解放运功的兴起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统一给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德国统一彻底动摇了雅尔塔体系,开创了欧洲战略格局的新时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共同体的当然成员。同时,壮大的德国为消弭邻国的不安,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动欧洲一体化。德国的统一使德国向政治大国迈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今天,分析统一后的德国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具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苏联的解体,美国的相对衰落使多极化迅猛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国关系调整是多极化的重要步骤;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新发展,使新兴强国不断出现,如何重新分配国际利益成为困扰多极格局的关键问题;多极格局并不稳定,多极化的过程充满斗争,只有建立合理的新秩序,才能确保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6.
形成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并最终形成劳动力统一大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2011—2020年249个城市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指数,使用18个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价格指数测度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程度,进而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统一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中国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同时该影响在不同地区及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异质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影响是通过劳动力流动效应增加和创新创业规模效应的提升这两条路径来实现的。因此,为实现“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目标,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而且正处在一个多极化的时代。多极化与多样性是当今世界两个不同方面的重要特征,它们分别处于国际政治的不同方面,但在深层本质上,两者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搞清多极化与多样性这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把握当今时代的本质特...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类型国家看来,情况主要是:首先,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50至60年代曾出现过快速增长,其后经历了超过10年的经济危机与滞胀年份,近几年又转入低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此过程中日益加剧。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比战前大大增强,同时,东欧、亚洲与拉美一系列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类型国家看来,情况主要是:首先,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50至60年代曾出现过快速增长,其后经历了超过10年的经济危机与滞胀年份,近几年又转入低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此过程中日益加剧。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比战前大大增强,同时,东欧、亚洲与拉美一系列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水平有较大提升,但受市场联通条件、市场流动性、发展模式创新水平等因素制约,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状入手,通过相对价格法测度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的水平,并运用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呈U型曲线,即当市场融入水平位于拐点左侧时,对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而越过拐点时,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拉动作用。目前,多数民族省区融入全国市场水平尚未达到拐点。要加快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的步伐,就必须完善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强市场硬件联通设施建设,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和市场主体,促进民族地区市场流通新业态发展,为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对促进经济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从大市场理论出发,分析了广东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论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未来广东把握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苏美双方第一次认识到,以核武器为主要威摄力的冷战是无胜负之分的,必须寻求和平共处的缓和之道。这次危机严重地动摇了以苏美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促使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税收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完善的税收制度有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但目前我国税收制度仍存在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缺乏规制、对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效果不佳、税收与税源背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有必要规制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保障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完善征税制度,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税收制度不断完善,更充分地发挥税收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助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各不相同 ,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 ,不仅要积极参与“两化”的历史进程 ,而且要研究“两化”的新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从而为能动地抓住机遇 ,为中国的发展、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过程中 ,联邦政府的行为使美国实现了民族经济的独立 ,打破了地方贸易的壁垒、促使美国成为真正的“自由贸易区” ,而且还极大地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特别是铁路交通的发展 ,最终导致了美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分配权利共同影响的结果,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其形成逻辑为:政府判断识别国内外面临的客观环境,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确立相应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决定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利,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市场分割模式发生变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既有利于探寻影响劳动力配置扭曲的制度性障碍,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从理论上构建劳动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逻辑体系;也有利于挖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释放超大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红利,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循环。  相似文献   

18.
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特点、动向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贸易额逐年增加,但在其总贸易量中,仍不过九牛一毛。本文分析了大市场的特点、动态和我国利用的机会与面临的挑战。建议,除继续努力争取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外,要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优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扩大传统产品在大市场的份额;加强产品监控,对产品多作精加工和深加工,多创附加值;深化外贸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做到“整体协调,统一对外”;加强对大市场调查研究、信息交流,从而促进我国的外贸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起飞。  相似文献   

19.
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与中国的应变对策吕志刚欧洲统一大市场是欧共体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推动欧共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西欧市场而建立的。由于它要“保护自己,限制别人”,因而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欧洲统一大...  相似文献   

20.
中韩建立的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把两国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世纪里,两国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和深化,这对东亚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东亚国际关系发生了良性互动。在多极化的世界里,中韩关系必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