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蒙古帝国历史的后期。曾出现过一个兀良哈万户。后来于16世纪消失了。兀良哈蒙古人居住在外蒙古,远离他们的亲属部落——居住在内蒙古的朵颜卫,其后裔在清朝曾经统治了喀喇沁旗和土默特左翼旗,他们的祖先兀良哈的者勒蔑是一位成吉思汗时代的将军。  相似文献   

2.
构成今之蒙古人民共和国(已改称蒙古国——译者)人口大部分的喀尔喀族,在占领外蒙古地域前,其地域被称作兀良哈万户(土绵)游牧之地。其远缘的一个部族,明代知其为朵颜卫,进入清代为内蒙古喀喇沁二旗和土默特左旗,其领主均以成吉思汗部将兀良哈之者勒蔑为祖。鄂尔多斯之萨囊彻辰洪台吉于康熙元年(1662年)撰写的著名编年史《蒙古源流》中,  相似文献   

3.
元代入滇的畏兀儿人,属于西州回鹘,即高昌畏兀儿人。据《元史》记载,自公元1209年开始,高昌畏兀儿人归附蒙古王朝,从征花刺子模及西域回回诸国,并随蒙古军队进入中原征灭南宋,最后留戍吐蕃及襄阳等地。高昌畏兀儿人进入云南,主要是从忽必烈及其统帅兀良合台,于宪宗三年(1253年)平大理后开始的,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时又进来很多。畏兀儿人在世祖至元初曾参与征伐交趾、占城和缅国的战役,据《元史·世祖本纪》及《元史·外夷二》安南条说:当时交趾及占城叛服不常,曾  相似文献   

4.
"兀儿"是佤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吹管乐器.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影响下,"兀儿"成了佤族死者生前显赫身份的一种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佤族人对"兀儿"充满恐惧.但用"兀儿"演奏出来的丧葬音乐却具有抒情、欢快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蕴涵了佤族人尊重自然、客观看待死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在蒙元时期较早归顺成吉思汗并与蒙古统治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蒙古统治者在畏兀儿地区建立机构管理和控制畏兀儿地区.由于西北藩王的叛乱迫使畏兀儿人内迁,畏兀儿亦都护也迁居永昌堡.亦都护谱系的变化反映了元廷政局的变化.由撒连的斤、火赤哈儿之死到帖睦儿补化、太平奴之死,无不反映了元廷局势的变动对亦都护家族的影响.内迁之后,畏兀儿亦都护变成了元廷丧失原来领地的特殊大臣.  相似文献   

6.
元代是畏兀儿文化发展的兴盛期,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本文通过对分布于新疆、中亚等地畏兀儿人的界定,以及对各区域不同文化类型的分析,认为蒙元时代的畏兀儿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即以喀什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文化区、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和异彩纷呈的内迁文化区。  相似文献   

7.
选段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  相似文献   

8.
汉古代典籍普遍记载的小说指的是小道或野史,西方人视野里小说经历了传奇——寓言——寓意体小说——小说的发展过程。蒙古人先后用脱兀只、沙蒂里等等命名叙事文和散体文。到十九世纪哈斯宝、尹湛纳希等用沙蒂里和脱兀只来表述小说,并形成较完整的小说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9.
十四世纪,随着元朝的灭亡和明廷的兴起,今新疆各地打破了蒙古人统治畏兀儿(今作维吾尔)的局面,元代中叶以来出现的各封建割据“地面”之间的力量在重新组合,蒙维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了撒里畏兀儿的东迁,促使一部分蒙古人和畏兀儿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研究元末明初蒙维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哈密的居民由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支构成。按明马文升《兴复哈密国王记》的记述:“哈密国……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明史·哈密卫》中也说:“其地种落杂居,一曰回回,一曰畏兀儿,一曰哈剌灰”。畏兀儿是指公元840年由漠北西迁至西域的回鹘,即现在的维吾尔族,哈剌灰是蒙古瓦剌人的后裔;而王室统治者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夫余的活动中心,有呼嫩平原和松辽平原两种说法;夫余的王城有前后之分,前期王城多数学者认为在吉林省吉林市,也有吉林农安、辽宁西丰等意见。后期王城有辽宁昌图四面城、吉林农安、吉林四平一面城、吉林柳河罗通山城、吉林榆树一带、吉林辽源龙首山山城等意见。  相似文献   

12.
辽代马盂山得名于辽代习见的生活器皿马盂;又有永安山、明安山、马云山等别名。马盂山是分散的个体的,喀喇沁旗、宁城县、平泉县都有自己的马盂山。马盂山又是一个整体,是今日的大兴安岭南麓之七老图山脉。马盂山是土河、三肤河、阴凉河的发源地。喀喇沁旗、宁城县、平泉县同属马盂山覆盖范围的一部分;马盂山(永安山、明安山)在契丹民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契丹民族的发源地,又是契丹社会上层人物的归宿地,更重要的曾经是契丹时辽朝四时捺钵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3.
积极城市权利能够使市民平等的参与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积极构建公正的城市空间,也产生出服从城市空间管制的道德义务。积极城市权利能通过“威尔曼公式”的检测,它是以道德理由为基础,至少包含了五种霍菲尔德状态的权利体系,应该将其视为真正的道德权利。积极城市权利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权利类别——人权,是人的能动性与自治性的实现。要实现这项人权,就要从道德领域转向法律领域进行保护,同时不同于道德权利,法律规定的积极城市权利需要接受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外砂镇原属澄海县,现属汕头市龙湖区管辖。在澄海人眼里,外砂话的口音比较"huai~(52)"(不纯正),跟澄海县城话有明显不同。那么,这种"huai~(52)"的语音特点究竟是什么呢?据调查和语音实验报告,主要是连读变调的不同。专门描写研究外砂话的声调,并把外砂话的连读变调跟澄海县城、汕头市区话的连读变调做了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同异,找出外砂话"huai~(52)"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巴人是一个神秘的古代民族,围绕着廪君巴人的发源地"赤穴",充满着探索、争辩与悬疑。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了田野调查,初步认为,赤穴不在长阳东部的佷山,而在长阳西部的柳山。柳山南麓、清江岸边的榨洞是赤穴。  相似文献   

16.
右文说存在着圃于字形和容易以偏概全两大缺陷.王念孙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形声宇声符表音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古音学特长,将传统的右文说改造成利用谐声偏旁系联同源词的利器.在《广雅疏证》中,只要音近义通,不只声符相同的形声宇可以系联在一起,就是声符不同但读音相同相近的形声字也可以系联到一块,运用右文说系源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竹子、铜鼓、虎龙及其生长、盛行之地与广西那坡彝族先民生息密切相关。其优美动人的传说对后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地一种非物质与口头文化载体。圣洁的竹子,是彝族人民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神秘的铜鼓,是彝族人民奋发向前的鼓动力量;源远流长的招魂礼,记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峨的虎龙山,深深地印下当地彝族先民漫漫迁徙的脚印。研究竹子、鼓乐、招魂礼仪、虎龙山及其在广西那坡彝族地区特殊关系,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晋江流域是福建南部(含闽南、闽西南)最早开发的区域。六朝以来,陆续有不少北方汉人迁入,因而在东晋时就在区域内设置了晋江县,为区域内有县级建置之始;晋江县在南朝陈代改为南安县,唐久视元年(700)于南安县东北界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改为泉州。土著越人、南来汉人和域外蕃客,共同生活在泉州这块土地上,经过长期的接触、交流、融合,彼此通婚,子子孙孙都认同泉州为自己的家园,且已形成特有的方言和特有的习俗,一个富有特色的人群———泉州人———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9.
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理、人文等多项资料,考订匈奴囚禁苏武的北海应为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的白亭海.民勤位于源出祁连山的石羊河尾闾,古时积水成巨浸,名白亭海,或简称白海.北海或为白海之误.当时匈奴政治中心统万城,位于现在陕西省靖边县境内.苏武囚禁地应适当偏离政治中心又不过于隔绝,才便于发挥政治筹码的作用.白亭海去统万城大约4日马程.而去贝加尔湖快马也要10天以上.霍去病率大军讨伐匈奴大获全胜,夺取了祁连山和焉支山地带,匈奴受重创.但此役只"断匈奴右臂",并未使匈奴遁迹河西,地处祁连山以北100多公里的白亭海仍为匈奴所盘踞,并囚禁苏武于此.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山水城市思想产生的背景,追寻钱学森先生思维发展的轨道,研究了山水城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归纳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本体概念的原则阐述以及社会知名学者、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释义的基础上,提炼出对“山水城市”的理解及定义。阐述了“山水城市”研究的重大意义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认为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最新模式,值得研究、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