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加强“网络社会”道德建设,还人类一个健康、清新的“网络时空”,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引发出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文章分析了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道德建设与个体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型道德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道德他律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网络道德建设重在个体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道德意识层面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在道德实践层面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道德自律可以弥补社会他律在解决网络道德上的不足,可以引导网络主体进入"慎独"境界,可以促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建立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机制,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调控.同时加强网络主体道德修养,培养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的超地域性加剧了道德冲突;虚拟性加剧了道德情感冷漠;网络利用的不平等性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网络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因之,网络道德建设应遵循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现代与传统的统一,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统一,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网络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和网络服务的商品服务属性出发,分析了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并就如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从原则到具体措施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及其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方 《中州学刊》2002,(3):162-164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大规模扩展,已经深刻地改变着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人类的道德层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本文试图透过这些影响,思考未来道德发展趋势以及道德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网络道德问题根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会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网络道德问题异常复杂,其形成的原因也多种多样,而探求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应该从网络自身的特性、网络空间存在的社会背景及网络主体——人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得到规范 ,使网络社会得以有序运行 ,应在增强网络法制体系、提高技术监控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主流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予以着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 ,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针对网络对现实社会道德的巨大冲击 ,应当从理论层面、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网络中出现的道德缺失现象进行分析,找出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种表现;并对如何规范和预防网络中道德缺失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试论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同时分析了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发挥校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三题议     
本文提出三个问题:有无独立性的道德活动,道德有无适用范围,道德尺度有无局限。基于实践观点,道德依附于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它不是独立性的活动,而是对生产、交往等活动的道德审视。人的活动的空间性、时间性、丰富性决定了道德的相对性和普遍道德的可能性,决定了道德的适用范围,也决定了道德尺度的有限性。因此,道德建设要在"改变世界"上下功夫,道德实践要防范"跨界",道德尺度的运用也应超越伦理史早期阶段的水平,给自己一个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13.
民族之间文化传播方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民族众多 ,单就我国而言就有 5 6个民族。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演进路线都不会表现为单一、孤立的发展轨迹。不管是一国之内的民族还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民族 ,免不了要与其他民族发生文化上的接触 ,从而产生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融通。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至相互融通的过程就是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笔者认为 ,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强制接受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是指因不同民族之间发生战争 ,战胜方以强制手段迫使失败一方的民族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 ,或处于统治地位的民…  相似文献   

14.
<论税法的道德性>一文用错误的方法论证了一个错误的观点,似是而非而又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道德中性税法不能成立,税法的道德性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开启了以公德与私德这对概念来讨论中国文化和中国问题的先河,此后该主题引起了学界普遍而持久的探讨。梁启超、梁漱溟和李泽厚这三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公德私德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公德的理解分歧颇大,梁启超的公德论侧重国家伦理,梁漱溟的公德论侧重团体生活,李泽厚的公德论强则调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当今学界尤其关注公德私德之划分的标准问题,在诸多划分标准中,引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概念区分作为划分公德与私德的标准最为根本,它有助于澄清公德与私德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它的施及范围,有助于论定儒学是否缺乏公德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亦有助于现代社会公德观念的型塑。  相似文献   

16.
整合性道德和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性道德同社会整合相联系。社会整合的前提是社会的分化、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整合要求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道德。整合性道德有赖于国家的动员和制度保障、社会的自觉以及在二者的互动中形成的社会成员的普遍的行为习惯。社会成员的为社会结构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了整合性道德的基础 ;国家的倡导和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整合性道德的价值维度。就形成方式来说 ,它既是自下而上的 ,同时也是自上而下的。因此 ,可以将整合性道德概括为 :以促进社会整合为目标 ,在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为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结构单位所共识的道德。社区和社会在结构上具有“同构”性 ,城市社区的道德整合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使通过城市社区进行社会的道德整合具有可行性。中国城市社区具有特殊性 :首先 ,中国城市社区具有建构性。其次 ,中国城市社区体制具有二元性。这种特性有利于当前的整合性道德的建设。政府在设计社区发展规划时将国家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作为道德建设的目标 ,从而实现对社区居民的道德引导。而居民则通过参与社区事务 ,进行社区活动自觉到共同生活的规则和对规则的尊重。这种互动机制使整合性道德既能够形成居民的心理认同从而获得坚实的道德主体性基础 ,又能够达到社  相似文献   

17.
宋真宗与北宋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昆 《北方论丛》2005,(5):95-98
宋真宗作为北宋的承平之君,面对可有为的时代,也曾力图有所作为,但最终却无所作为,使北宋失去了除旧布新的大好时机,宋真宗也因此备受非议.深入探讨其深层的原因,可以全面评价宋真宗,准确把握北宋的兴衰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儒家道德与近代西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起来的道德体系有着明显差异。前者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后者强调道德的外在性,也即功利性,认为人们追求道德是为了得到利益。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应当充分吸收两种道德观的精华,对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功利基础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公民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益标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最直接、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公民道德水准从根本上取决于公民道德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我国公众道德水准的变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的确立与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取决于对个人利益的尊重与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