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作品的陆续出版,顾随这位"隐藏的大师"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学人的关注和喜爱。通过系统呈现顾随学术生涯的主要事件,及其身后著作的整理出版情况,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学习、研究顾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由斯宾格勒首创,汤因比继之.这种西方史学的新说,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已有整整80年,它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回响.文化形态史观对40年代初战国策派的影响深刻,林同济与雷海宗接纳与改造了它,并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对战国策派学人在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上的地位应作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再解读”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在90年代的延伸,是“重写文学史”的进一步深化,它所着眼的是如何“瓦解”40—70年代的“体制化”叙述,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本述评主要研究对“十七年”“红色经典”进行再解读的学人、著作和论文,尽可能还原“再解读”思潮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藏《吴轿燕马录》《燕辽游记》等日本人来华游记,为我们再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日学人交流的历史现场提供了鲜活素材。诸桥辙次、内野台岭带领的青年访华团先后与胡适、柯劭忞等著名学人的访谈记录,内容涵盖经史文学,旁涉时事政治,同时还涉及了柯劭忞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等学人经历。这些近代中日学术交流特有的对谈资料,展现了新学精英胡适与旧学耆老柯劭忞的形象,揭示出鲜为人知的中日学人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史实。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的周作人研究的关注点、言说方式与时代思想、文化潮流保持着密切联系,自有思想史、学术史价值,这变化中又隐含着研究者不变的思维方式与立场。研究者借助研究对象参与到时代思想、文化大潮中,隐含着潜在的政治与事功诉求;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时代转型中,知识分子参与现实的观念、方式几经调整,但舒芜、钱理群的周作人研究始终保留泛政治化特征,体现一代中国学人仍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徘徊。中国学人积极的事功心态和非学术本位的学术观念,在周作人研究中有迹可寻,二者学术研究中隐含的自我社会角色认同的困境与偏颇,体现的乃是一代中国学人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6.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除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我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的状况有关,与我国现代以来美学研究的传统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我国美学研究的艺术学转向、文艺学研究的审美论转向的一个必然结果,是20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几代学人文艺美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国内元代文言小说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后期,元代文言小说资料初步得到辑印,为元代文言小说研究提供了一部分基础资料.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二十年间.元代文言小说研究渐入学人研究视野,基础资料进一步被收集整理,对元代文言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有所肯定.围绕一些代表作的研究有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也有对代表作之外作品的探索研究.第三阶段是2010年后至今成为元代文言小说研究的一个小高潮.一批博硕学位论文的选题以元代文言小说为专门研究对象,更多的元代文言小说作品进入学人深入研究论证的范围,有将元代文言小说研究全面铺开并向纵深挖掘的趋势.但相较于其他朝代的文言小说研究来说,元代文言小说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基础问题尚未解决,元代文言小说的研究尚有广大空间,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以南开经济研究所为研究平台的南开经济学人,是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以欧美留学生为主体的一个研究群体,他们以"学术中国化"及"知中国,服务中国"为理念,开展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研究,主张推进以手工业为主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挽救农村经济危机,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南开经济学人利用从政之机将其乡村工业理论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重新释读南开经济学人的乡村工业理论与实践对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族学科重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对学科建设体系的论述、积极推动西南的区域性民族研究,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中强调中国学人的主体性,提升理论对话能力等方面.本文还结合时代变迁的大背景和李先生的学术交流情况,对他在民族学人类学薪火相传过程中所起的特殊积极作用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于2002年5月正式成立,标志着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学科发展的巨大进步。它不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下的附属学科,也不再是国内学者眼中局限的台港澳文学。伴随新的知识领域的开拓,它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从文学实践角度看,这一学科集结了包括曾敏之、张炯、饶芃子、王列耀等老中青三代学人,他们自觉将研究领域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港澳地区  相似文献   

11.
苏雪林1920年代的创作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经历了以下阶段:1920~1980年代前期,从显耀到沉暗、从封杀到遗忘;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从学人发掘到大众接受;199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全面复苏。整个接受过程曲折起伏,存在大众读者阅读与专业研究者评论不同步现象。这一现象似乎表明,她在读者那里是一个"优秀作家",在研究者心目中,则不是一个"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2.
文笔之辨的研究,由于阮元的推动而重新进入学人视角。嗣后,刘师培、章太炎、黄侃、郭绍虞、逯钦立等人都对此有相关的讨论和研究。进入八九十年代之后,后辈学人踵武前辈,继续发掘这一命题的内涵。以时间为线索,20世纪的文笔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有三种做法,各有其短长,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兴起至建国后的数十年间,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发生了由注重传统实学到以运用新方法、观念和理论为主流的重大转向。但是经历文革与80年代经济大潮冲击之后,学风陡落千丈。此时,古典文学界学人首倡、沙龙性质的"学术史研究"笔谈,开始了对学风问题的思考,而随着学术腐败愈演愈烈,学术失范与规范制定执行的探讨成为世纪末学术话语的主流。这场世纪末讨论的后果与影响是,随着文学学术相对自律性的加强,工具性的操作日益取代灵性的自由思想,学术与公众及其公共领域形成相对疏离。  相似文献   

14.
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它是如何一步步地成长壮大,其成就如何,其命运又将怎样,尤其是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些不仅是中国学人所重视的问题,同样也为美国学人所关注。美国学人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亦有近半个世纪。在这近半个世纪里,美国学人不仅致力于究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概况,还着力于探讨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农民战争问题理论在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观。对于正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理论建设的我们而言,美国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批判、对其价值的正视褒扬以及对中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究中国历史的评论,不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辽金文学学史的历史进程分为新旧交融、转折、过渡和深化 4个时期。前 30年为新旧交融期 ,史料整理是研究的重心 ;三四十年代为转折期 ,有些学人开始冲破传统学术范型的局囿 ,把注意力转移到对文学现象的描述、评论方面 ;建国到 80年代以前为过渡期 ,元好问和《董西厢》是人们注目的焦点 ,理论色彩加重 ;最后 2 0年为深化期 ,研究工作全方位展开并初步向纵深掘进 ,整体性研究受到重视 ,新的观点和方法陆续被引进 ,使这一领域出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书《老子》与90年代初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学术界掀起了对老庄本人、著作及其哲学的研究的热潮,特别是老庄哲学一直成为学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编者缀语     
印象中,国内学界对西方哲学中be动词的翻译的讨论是从1993年王太庆先生发表在《学人》第四辑中的文章"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开始的。在这篇文章中,王太庆先生重提了数十年前陈康先生的观点,认为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应当专注地将其翻译成"是",这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理解。确实,在我看来,讨论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更为准确的翻译,这本身就代表着对西方哲学理解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这样一个时期,在那时,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庸》中治学思想对当代学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治学思想为主线,结合近现代学者对治学态度与方法的诠释与发展,提出其给当代学人的治学启示主要有:(1)博学、审问、慎思是培养当代学人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有力借鉴;(2)明辨、笃行是成就当代学人政知与力行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3)学风、文风、德行是衡量当代学人治学真伪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20世纪日本70年代到80年代、韩国80年代和台湾地区80年代具有相似性,都处于工业化中期或者后期.  相似文献   

20.
中共文书档案史是以中共文书档案及其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为代表,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编出《中共文书档案工作简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研究》,编纂公布了大量史料文献,而且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但也存在一些缺憾。未来应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论和方法层面、学科建设视域加以深化和拓展,构建“中共文书档案史”的学科体系,大力推进这门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