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葛兰西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和热点问题.他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文化自身的功能及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强调霸权是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各个集团和阶级与被支配地位的阶级进行谈判,并向他们做出让步才得以维持的,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与权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途径方法与理论选择,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马克思主义的新霸权理论是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霸权的问题。在形形色色的霸权理论中,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齐泽克、巴特勒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结合起来,用颠覆与重构的方法,把权力话语作为社会活动的现实力量,从社会政治层面、性别身份层面、意识形态层面揭示出霸权的运行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微观政治哲学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后马克思主义新霸权理论停留于对资本主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日常生活状况的层面,这就使得他们的理论只能是从表面到表面、从语言到语言,缺乏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反对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商品拜物教意义上的物化意识,也反对葛兰西在霸权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文化主义解释.阿尔都塞的理论可视为对意识形态唯物主义解释的彻底化,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不是由社会物质存在决定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它本身就是物质性的存在和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解释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形态是社会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意识形态是物质化的国家机器;意识形态质询是物质性的权力实践.阿尔都塞为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他对一般意识形态与特殊意识形态概念所做的区分仍然受制于资产阶级的思维模式;他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的解释缺乏必然的辩证张力.在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是暧昧和模棱两可的.  相似文献   

4.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是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一种延伸,是其权力逻辑在东西方文化关系之间一个新方向上的拓展,从文化领域向知识话语即东方学学科领域的深入与扩散,巩固了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使文化霸权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顽固化。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文化霸权理论与东方主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剖析了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理论的现实目的的根本差异,使我们对无产阶级复杂的革命斗争、帝国主义的本质与殖民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阿普尔致力于揭示隐蔽课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检视了学校的选择性传统如何处理课程中的冲突问题并导致了一种静止的意识形态观.又讨论了学校课程通过标签过程使控制和支配蕴于常识性的实践和意识之中 ,并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础.阿普尔课程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学校里的隐蔽课程充当了再生产意识形态霸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文化霸权是一套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国家构成理论以及政治权力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践哲学是其理论基础,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层关系为其理论架构提供了可能,而政治权力中的另一种权力观念--"同意"则成为其理论的核心,也是其理论独创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的声名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大众文化与传媒的论述.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思想来解释日常政治传媒实践.霍尔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编码/解码模式的创立,尤其是对媒体、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从不同层面拓展了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上的突破是拉克劳和墨菲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折点。拉克劳和墨菲运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资源,后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拉康的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颠覆传统意识形态理论。以"对抗""霸权实践的接合"为核心重构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用身份政治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从而为其"激进多元民主"的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美国文化霸权建立有一条明显的轨迹。美国文化霸权建立的手段主要有:1.运用政治强权,加强意识形态攻势,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2.利用中央情报局实施全球文化霸权战略;3.以好莱坞电影为工具,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美国价值观与美国生活方式;4.二战后,在欧洲以德国为基地,在亚洲以中国为重心谋求文化霸权。而冷战时期美国谋求文化霸权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文化霸权是在与苏联争霸中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从市民社会、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及知识分子四个方面着重阐释葛兰西理论核心观念的内涵与表征.揭示其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机制,特别是构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齐泽克将意识形态界说为自在的、自为的、自在自为的3种意识形态,其理论的真实蕴含是指意识形态无所不是,无处不在。意识形态不但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现实指向就是人们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缠绕,相反,人们还必须依赖意识形态而生活。  相似文献   

12.
1949—1956年,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由主导意识形态向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化,党着力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在观念化意识形态、科学化意识形态、制度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化意识形态等层面进行了新构建.具体来说,就是创新和调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与范畴,构建了新的观念化意识形态;确立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性权威与由其为指导的基本研究范式,构建了新的科学化意识形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引领、推动新社会变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构建了新的制度化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规导民众社会行为的心理动因和行为准则,构建了新的社会化意识形态.这四个层面的新构建,从总体上达到了消解旧主流意识形态和塑造新主流意识形态这一“除旧布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将“审美”和“意识形态”组合成“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此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在理论上是全面而深刻的,通过哲学批判揭示意识形态和虚假意识的问题,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阐述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政治批判论述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真实关系,通过文化批判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全面批判。  相似文献   

15.
各种教育思想史的著作,从内容上看,也井井有条,但总体上没有成功地揭示教育思想自身的历史,而这恰恰是教育思想史学的核心任务。制约着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方法论和方法问题,如果我们在研究方法论上有所进步,将会获得对教育思想史的重新理解。所谓教育思维,从内容上看,是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这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横截面了解了人类教育思想的结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对人类教育思想进行结构性的把握和结构性的分析与综合。从而,当我们面对浩繁的教育思想文献时,不至于思无头绪。进而,当我们进行教育思想创造时,心中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坐标。  相似文献   

16.
刑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主要有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思想 ,正确认定犯罪的思想 ,关于犯罪原因问题的论述 ,关于罪犯改造的思想 ,关于死刑问题的观点。认真研究毛泽东同志的刑法思想 ,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后,西方学者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意识形态研究热潮,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传统,也有非马克思主义传统。本文通过对西方学者主要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与疏理,从意识形态概念形式、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和精神分析以及意识形态与文化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意识形态研究的主要观点。这项工作不仅可以推动我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发展,还可给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文论研究的心理学视向主要目的在于建构或阐释意识形态特别是文艺意识形态形成以及发生作用的具体独特的微观机制。其内涵包括:意识形态形成及其存在的感性机制;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的中介机制;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的复杂互动关系;心理学视向对于意识形态文论研究范式转换的本体论意义等。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和批判。库恩的思想也是如此。它来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辩证法五个方面的传统。探析库恩思想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艺本质视角的意识形态应该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完整准确的意义上来解读认识,用狭义意识形态或各种非意识形态来界定文艺的本质在学理和逻辑上都不具备科学性和深刻的说服力。“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从哲学高度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的时候都是对各种形式的意识的总概括,三者的内涵和外延是等同的,只是使用的角度不同,称呼上有了变化。文艺本质视角的意识形态是广义的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