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斯帝国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波斯民族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世界大帝国,开辟了“帝国时代”,因此形成了世界上第一次文明大汇合,使所有的文明国家(或地区)都沟通了。东方和西方的文明都获得了同步发展,尤其是希腊世界和波斯帝国有了空前的发展。在文明大汇合中产生了第一部“世界历史”巨著──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并成为此次文明大汇合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考察了世界历史下各文明体之间的交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文明观。习近平立足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基本立场,围绕世界文明的相处之道和发展之道,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型世界文明观;他科学把握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变化,从全球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出发,审视信息文明的发展带给世界文明的机遇和挑战,从全球治理的视野提出世界文明的全球融合是历史大势。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思路,指出开放包容是人类文明的相处之道,合作交流是文明进步的发展之策,实现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对于“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文明发展之问,习近平给出了中国答案,那就是,在文明融会通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成全世界人民共创一个和谐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越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人类的历史是人类在劳动和斗争中不断改造世界的历史。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文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自脱离了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后,已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文明、封建时代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文明。这些文明在历史上都曾放射出时代的光辉。但是过去各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同劳动者的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相联系的,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剥削阶级一直把科学和文明当作“剥削劳动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迄今最高  相似文献   

4.
《江海纵横》2010,(4):1-1
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在探索自然、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中,人类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从物质层面改变了世界,而且在精神层面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世界面临的各类共同性危机亟需各国秉承文明共存、交流、互鉴的理念加以应对。文明互鉴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能够消除不同文明圈国家和人民之间的隔阂、误解、偏见,实现人心相通,从而为最低限度和终极意义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提供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支撑,而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明互鉴也是现代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种种迹象表明,西方(文明)中心主义已成为制约文明互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障碍。文明平等、包容、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它在给中国及世界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复杂国际环境滋生了一些西方国家主张的文化"排异"反应,"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时有发生。对此,应积极进行深入的对外文明交流。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求同存异,加强沟通了解,互相吸收各文明的优秀成果,挖掘中华优秀文明的现代性基因让其"走出去",把外国优秀文明"迎进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新时代中外文明交流,应深刻认识"各美其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美人之美: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美美与共: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之内在意蕴。极力彰显新时代"现实之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题中之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之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时代价值。积极推进新时代"加强文化传播促进文明交融;发展共性文化,促进文化相通;践行‘一带一路’,构建文明之路;开展人文合作促进多元交流;坚持政府主导,拓宽传播渠道并处理好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之实践进路。在相互平等、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持续深化与他国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促使中外文明以交流实现互鉴、以互鉴促进发展,促进中华文明"走出去"、世界优秀文明"迎进来",推进世界各国文明深度交流交融,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为中外文明交流构筑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科技发展影响人类思维方式变更的历史沿革当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便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实践范围扩大了,适应这样的时代需要,便产生了自然哲学。古代自然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世界看成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统一体,在这方面,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具有代表性。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法的世界观。但…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国提出增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主张,旨在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交流互鉴主张源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世界交往理论和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揭示了文明演进规律。文明交流互鉴应遵循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追求平等、多元、开放、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增加更多确定性与希望。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际行动说明,多样文明可以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由历史规律所制约,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只能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有步骤的过程。这一转型过程中,既要尊重传统,又不可避免地要超越传统。东方各国社会转型情况总的来说不十分理想。一些国家从本质上来说仍处在前现代,而一些在人们看来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也很难说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中国现在已有了现代化的起步,然而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关键乃是要解决国人对于什么是现代化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华文明研究重点在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而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中确立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并将其作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事务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国际主张的精神源流与重要根基。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创新型发展,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而引领新形态的人类文明发展。在对中华文明正本溯源之后,需要将中华文明不断革新的“故事”和“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地传播出去,以德服人,以文化人,以此改变西方文明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误读、偏见与打压,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从而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辩双方享有质证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在对抗中澄清争议,发现案件真相,使庭审不走过场。然而,审判实践中质证大都以书面形式出现,往往流于形式,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其症结在于:我国缺失有关质证权实现的保障措施。该保障措施来源于:交叉询问规则之完善和相关配套措施之构建。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