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本子,是弘治甲寅年(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说明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于三国的历史,加以敷衍、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2.
一九五六年,董每戡先生在中山大学作了一场关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专题学术报告。讲稿于次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以《三国演义试论》为题出版。在五十年代,试图用马思主义的观点对《三国演义》研究,就笔者所见,当时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作家出版社出过一本《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字数不过十三万五千;个人专著则只有孙昌熙著《怎样阅读〈三国演义〉论集》和董每戡先生这部《三国演义试论》。董先生的《试论》在这些著作中是突出的一本。它触及到《三国演义》的时代、作者和艺术诸问题,对《演义》中较为敏感而引起争议的诸如正统观念、忠义观念、爱国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3.
三国故事是我国历代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题材。《三国志通俗演义》(下简称《通俗演义》)成书以后,仍然以其它艺术形式流传着,人物和情节也多有与《通俗演义》不同者。《三国志玉玺传》(下简称《玉玺传》)就是其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4.
《三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形成普通读者以文为史的阅读习性。又因作者忠奸、善恶观两极化、不可避免的迷信观念,导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前后不一,使普通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各种困惑。以史解文,就是要求学科馆员从三国历史的角度,引导普通读者正确认识《三国演义》中的描写缺陷,让读者在阅读和思考中,了解到在尊重历史和生活真实的前题下,文学作品也能体现出历史、生活的真实原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三国演义》及其作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证。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肯定《三国演义》作者为罗本,与著名戏剧家高明同为宋末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二,衍叙《三国》故事的流传,指出在六朝时期《三国》故事已见诸史籍;三,探讨《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的区别及其成书过程;四,概述《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全文分两期载完。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亦称《三国志演义》)被清代著名书籍评点家金圣叹誉为“古今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同时代的毛宗岗对此书总评曰:“吾于《三国》(指《三国演义》)有观止之叹也。”可见,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可说是众口皆碑。《三国演义》主要写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写战争离不了写人这个构成战争的决定因素,而小说在写人方面却有得有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就曾精辟地评价道:“至于写  相似文献   

7.
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比较:罗本《三国》和毛本《三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所著,但绝大多数读者阅读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三国演义》虽然内容基本上相同,但文字上却有很多不一样。毛本《三国》与罗本《三国》究竟有哪些不同?毛本《三国》何以取代了罗本《三国》?对于这两个问题,今人研究的很少。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 首先是历史观的不同。罗本《三国》的历史观先进于毛本《三国》的历史观。 毛本《三国》一开始就增加了这么一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亡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政权对峙,正统纷争,这对史学家建构信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却恰恰为区别于主流学者研究的大众文化理解和叙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此,尽管《三国志》、裴注与《资治通鉴》提供了关于三国时期精英文化的信史范本,但广大民众却按照自己的理解与需求,脱离开精英文化主宰的主流知识话语系统,演义、戏说甚至解构着历史经典。宋元的讲史、平话与《三国演义》,演义了三国的历史,表达了古代民众的历史想象;新时期影视剧的戏说三国,则成为影像时代大众的历史快餐;而网络文化时代愈演愈烈的大众恶搞却已发展为彻底颠覆经典。梳理这些不同时期大众对历史信息的接受和叙说方式,可以清晰地展现史家经典的历史遭际和代表大众的亚文化的成长及问题,这有助于我们体认不同群体的文化诉求,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勘测社会文化史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结构之于作品,犹书法之间架,绘画之构图,须经精心筹画之后,方见其独运之匠心。《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其艺术结构经过罗贯中的谋画运筹,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毛宗岗加工改定的《三国演义》与罗贯中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整体艺术结构方面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本文引述均依毛本《三国演义》)。本文拟仅从其整体结构方面粗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对于《三国演义》的思想评价问题,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演义”中的“拥刘贬曹”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不符合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也有人认为,“演义”中的“拥刘贬曹”思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要求,虽然不尽符合历史真实,但却符合于艺术真实。究竟应当如何评价“拥刘贬曹”思想,这是《三国演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看儒家文化对士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铎先生在评价《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时说过:“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见《〈三国志演义〉的演化》) 深入地剖析一下诸葛亮的形象及其悲剧性命运,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这个头号理想人物,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寄托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且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更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文化对封建士人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士人阶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他们只能依附统治阶级,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沉浮。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知识分子只能将实现自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对我国古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发表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评论和见解,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领会、学习。“三国”故事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三国演义》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长篇历史小说。在罗贯中写定《三国演义》以前,关于“三国”故事早就有相当长的流传历史。鲁迅曾经指出,如今可以见到的“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的宋人《全相三国志平话》,便“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从“页必有图”的情况来看,它已是“供人阅览之书”了。鲁迅从文艺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认识出发,就生活事件的内容特点,论述了“三国”故事之所以早在宋代便“已甚盛”的历史渊源。鲁迅认为,只因“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由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是继《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后又一座三国史的里程碑,是三国题材由历史到小说漫长演化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它对上融陈寿原著与裴注于一体,兼采其长而出之以编年,对下影响到“说三分”与《三国志演义》创作。在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观念等史传与小说相通方面《资治通鉴》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演义》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与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贾雯鹤 《天府新论》2004,(4):142-143
任昭坤先生的《三国演义》军事校注本2 0 0 3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既是《三国演义》研究,同时又是三国研究的重要成果。《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向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1〕之说。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谓其“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2〕。因此,从《三国演义》入手去考察三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一直是三国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小说、历史互证,犹如诗、史互证一样,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性、交叉性研究往往可以突破单学科固有的研究模式,易于形成新的学术见解。可以…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在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84年,在汉魏故都洛阳召开的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我曾提交一篇拙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载《〈三国演义〉论文集》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意在说明诸葛亮是体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理想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艺术上带有早期英雄传奇的特色。作者运用对比、  相似文献   

17.
为“三国文化”流光溢彩──读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正本》陈辽自有三国,即有三国文化,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三国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元末明初的罗贯中,集三国文化之大成,益于他的瑰优的艺术创造,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小说一词的出现是进入20世纪以来的事情,1902年《新民丛报》第14号刊载《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一文,指出:“历史小说者,专以历史上实事为材料,而用演义体叙述之。盖读正史则易生厌,读演义则易生感。征诸陈寿之《三国志》与坊间通行之《三国演义》,其比较釐然矣。故本社同志,宁注精力于演义,以恢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长期以来以其历史史实与传奇故事相结合的方式独展其特有艺术魅力,深受历代读者称赏,以至于此书一出,“嗣是效颦月众,固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南北宋》诸刻,其浩翰几与正史分签并架。”①并由此促成了我国历史小说创作极为繁盛的局面。但是,对于历史小说创作的有关理论问题,特别是史实与现实的关系这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向来众说纷经,聚论不已。这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由于不同时代的隔阂就发生这样一个问题: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怎样…  相似文献   

20.
三国故事的漫长传播史,经各类传播方式长期参与,由历代文人撰述与丰富的民间记忆共同构成。三国故事传播史多元并存的独特结构,是孕育培养《三国演义》的文化沃土。然此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亦属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环节和支脉,而非三国故事漫长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