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贸易强度视角分析CAFTA框架下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效应,运用ARIMA模型与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潜力及出口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早期收获计划”使东盟成为中国热带水果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与出口市场,区域内热带水果贸易互补性较强。CAFTA的建立能在短期内促进双方热带水果贸易流量增加,但长期作用不明显,自贸区外贸易转移效应短期内亦不突出。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双边直线距离等因素对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出口贸易流量有显著影响,未来区域内热带水果贸易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之间的互补与竞争,是决定和制约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中国-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秉赋、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而这种多层次的经济互补性有利于双方通过进出口贸易获取比较利益,取得贸易双赢.  相似文献   

3.
通过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分析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贸易增长波动特征。结果显示:二阶效应是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贸易额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结构效应。中国对东盟热带水果出口结构优势在逐渐减弱,而东盟对中国出口结构优势则在逐渐增强。东盟市场进口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热带水果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在逐渐下降,而东盟市场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热带水果进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则在增强。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双边热带水果贸易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是当前我国一个重要的对外政策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贸易结构及吸收外资的互补与竞争性特点研究,分析我国与东盟的合作基础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利益,阐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增强区域间分工协作、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发展,双方产业间互补优势的产品所占双方贸易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双方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推动因素;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各国人均GDP的持续提高及消费结构的逐步优化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拉动因素;地缘优势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农产品贸易作为云南—东盟合作的传统产品,自2003年"早期收获"协议以来获得长足发展,但因交通运输网络薄弱,检验检疫壁垒、金融环境不够配套、农产品分类差异等问题,双方农产品贸易始终未出现质的飞跃。在中国—东盟自贸易区创建"元年"之际,探讨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自贸区创建给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带来怎样的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双方的贸易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从静态分析来看,贸易创造效应总体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与东盟之间开展自由贸易,有利于增加双方的经济福利;从动态看,CAFTA的建立有利于彼此经济优势的增强和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传统上,中国—东盟以双边货币互换合作机制为基础,在跨境贸易与投资结算及货币监管合作领域取得了稳健的发展。法定数字货币的推进使得跨境贸易与投资的结算不再依赖主权国家传统货币,其跨境流动性、可追踪性、外部公平性能有效降低传统货币的信用风险、同时增强监管时效,为促进中国—东盟跨境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提供了契机。目前中国—东盟货币互换机制的困境、金融危机救助机制无体系、货币合作监管体系薄弱将阻碍法定数字货币在中国—东盟区域的合作。为此,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平台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在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下适用、加强法定数字货币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法定数字货币合作监管机制建设是构建中国—东盟法定数字货币合作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9.
“1 0 + 1”、“1 0 + 3”和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建设 ,将对东盟各国和中国的贸易增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菲律宾是东盟的重要成员 ,研究中国和菲律宾的贸易历史、现状和前景 ,对于研究东盟—中国贸易前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该文使用2005-2011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和进出口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间各自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期看,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明显。在中短期,尽管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促进效应更加明显;尽管直接投资对进口的影响不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正向效应增加。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之后我国与东盟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2007年双方将签署投资协议。目前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我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也不少。笔者以江苏为视角分析了我国与东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经贸政策与法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科研教育部门等方面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东盟是中国蔬菜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中国蔬菜在东盟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分析其出口快速增长的贸易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数量和价格3个方面,并运用三元边际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3年中国对东盟蔬菜贸易出口额增长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27.1%,远超世界其他出口国; 2013年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品种主要集中在鲜冷冻蔬菜和干蔬菜,其出口额占比分别为47.3%和37.8%;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遵循“数量增长为主,价格增长为辅”的贸易增长模式。基于此,应进一步扩大蔬菜出口,满足东盟市场需求,同时提高蔬菜深加工技术水平,遵循既有的贸易增长模式,不断推动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3.
梳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运用2003—2017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能显著促进出口贸易,即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出口贸易互补;在进一步研究中国对东盟不同动机OFDI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发现,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在效率寻求和市场寻求两种动机,并且随着效率寻求型OFDI和市场寻求型OFDI的不断增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最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的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具有规模大、增速高、波动快、效应广以及结构调整频繁等数量特征,与美、日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像有诸多差异,各方的互动在增加。在有效管理和应对区内外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条件下,预测2007年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并持续释放出规模经济效应。得益于区域贸易规模的拓展与环境的改善,澳门与东南亚的服务贸易将继续得以快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影响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学、艺术、语言、教育、旅游、影视等方面论述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潜力,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华人华侨问题、南海问题、华文教育及华文报刊业在东南亚各国的曲折发展等是影响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利因素,探讨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对彼此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走进博览会     
《今日南国》2010,(5):26-27
据深圳商报报道,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呈现诸多潜力空间。深圳与东盟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优势,深企如何在与东盟合作中成功“掘金”?近日WTO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贸易研究会(深圳)有关专家向企业推荐东盟市场及合作方面的诸多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关系与相互信任关系是相辅相成和相互建构的。中国的东盟外交方针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有助于中国—东盟实现繁荣、互利与共赢。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依存关系的加深也有助于彼此信任关系的不断深入,有助于形成新的地区认同感,中国与东盟关系已逐渐形成安全互信与经贸发展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  相似文献   

18.
将农产品分为六大类,利用Grubel和Lloyd、Azhar和Elliot的方法,依次从规模、水平和结构3个方面分析了2004—2013年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第一,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规模10年来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近年来增速趋缓;第二,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很低,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较为明显;第三,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总体上所占份额略高,但大部分类别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为主。建议中国应缩小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强化农产品的水平差异性特征,有选择性地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9.
农业合作对中国-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目前中国-东盟各国的贸易结构的角度来看,存在贸易对象和农产品种类集中,初级产品比重高而加工品比重低的非均衡发展等问题。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开始面临"关税削减"等制度红利消耗殆尽,后续制度供给不足诱致非关税壁垒高企的合作困境。在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东盟各国在农业科研、实用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因此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技术合作是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实现合作困境突围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自2013年11月中国欧盟双方领导人共同宣布将积极探讨开展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以来,中欧学者已开始了相关研究。基于GTAP模型,本文侧重研究其产业效应。通过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现状分析,以及中欧间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本文确定了中欧间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并基于GTAP模型,具体模拟分析了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自贸区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等产业的积极效应显著,而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等比较劣势产业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基于此,本文从谈判磋商、产业政策等视角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