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究竟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还是作家凭空创造的?文艺创作究竟是从生活出发,还是从作家的主观思想出发?对于文艺创作中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斗争。“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疯狂鼓吹“主题先行”论、反对“写真人真事”论,反对文艺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否定艺术典型的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依据。他们的反动逻辑是:文艺作品中  相似文献   

2.
曹丕在其著名的《典论·论文》中,第一个以命题性的方式确立了“气”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至此,“气”作为核心概念之一,便时隐时现地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学理论,并被广泛地用来阐释和说明文艺创作与欣赏诸问题,甚至被古代艺术家们理解为文艺活动的原始动力,以及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然而,这种在曹丕看来是作家所不可或缺之“气”,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站在现代文艺美学的高度来透视,这种“气”的基本含义、基本性质以及特殊功能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意识创造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命题,在什么意义上理解才是正确的?弄清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意识创造世界”,按照通常的理解,是用以说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究竟有多大,是否可以大到“创造世界”的程度呢?这是一个必须弄清的问题。 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的循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创作自由”一直是文学艺术界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但到底什么是“创作自由”?“自由”对文艺创作的成败究竟起什么作用,大家却见仁见智,看法很不一致,因此,造成了人们文艺思想上的一些混乱。鉴于这种情况,笔者打算就“创作自由”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一、世界结构与文艺的位置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虽然天天在,时时见,天天在创造,但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结构,人们并不是都很清楚,就连世界上许多专门研究此类问题的哲学家,他们也意见各异,几千年来争论不休。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理念,是理式,是表象,是人的  相似文献   

5.
发展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哲学向度”究竟体现在何处?发展哲学作为“哲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或基本问题究竟应该是什么?对国内学者就以上等问题的不同回答加以检视和评价,是深化发展哲学研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思想究竟反映了什么?代表了什么阶级?学术界有争论。这本来是一个学术问题。“四人帮”出自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对这一问题制造了不少混乱。因此,对孟子思想进行剖析,说明其思想主张和阶级实质,对批判“四人帮”,对孟子问题的进一步探讨,都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入声”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调类,还是一个韵类,或既是调类又是韵类,应当是讨论必须清楚回答的基本问题。本评论了众家在谈论“保留入声”问题中概念欠清的现象,认为在声调性质的基础上表明入声不是古今汉语的声调之一。入声非声,则“保留入声调”之说无意义;“保留入声韵”之说才真正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8.
灵感是什么?有的诗人说它是“花非花,雾非雾”,飘来忽去,难以捉摸;某些哲学家认为,它是奇异的梦境,是“理念”的显现,又像是一种神灵的推动。究竟灵感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人们怎样才能亲近它和掌握它?这被认为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难解的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自我感觉这一领域,经常和天赋、天才、气质、直觉、灵感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显得神奇莫测。艺术上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也总喜欢从这里向唯物主义和进步的文艺理论进行挑战,宣扬文艺创作的不可知论和神秘观念。所以,科学地探讨和阐明灵感等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可以揭穿创作的神秘外衣,有利于我们的科学认识,同时也只有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灵感,自觉地掌握灵感。  相似文献   

9.
“风骨”问题,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争论得最久最热烈的一个问题.远的不说,近几年来出版的多种《文心雕龙》注释中,就都论及这个问题,探讨“风骨”的专文也屡有所见.但对“风骨”的理解,分岐仍很大.争论的焦点:一是“风骨”二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二是“风骨”是否就是风格?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谈一些个人意见,以就教于专家们.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郭沫若早期思想和诗歌时,“泛神论”的影响是必然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但是,泛神论在诗人早期思想中究竟占什么地位?它怎样具体影响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有多大?看法却颇不一致。有的同志曾经夸大它在诗人思想中的地位和创作上的影响,说泛神论是当时诗人世界观的“核心”,是诗人“培植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温床”,甚至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多困扰人的疑难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偶然之谜”.究竟什么是偶然性?它是怎样发生的?在系统演变的过程中,它的作用如何?它与必然性的关系怎样?人们在漫长的科学实践过程中,艰苦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在探索复杂性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偶然性的问题又一次被突出地提了出来.阿尔文·托夫勒在评述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的理论研究成果时,特别指出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提倡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经济现象的人多起来了,一些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者也主张用数理方法分析历史上的经济问题,如吴承明先生在《关于研究近代经济史的意见》一文中,就提出要“加强数量概念”(见《晋阳学刊》1982年第1期)。在经济史研究中,数量的研究究竟应放在什么地位上?这种研究采取些什么方法?所谓定量分析法是什么?它包括哪一些内容?如果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上不反对进行数量的研究,而且主张加强数量的研究,那么在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时,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和开展?在实现过程中,究竟会碰到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为何是人生的节日?美的问题有几个层面?“美在关系”说是谁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否有“美在关系”说的命题?形成美的根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作为美的关系的系统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无产阶级文学的真实性和政治性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中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也是被“四人帮”一伙搞得十分混乱的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了贯彻,民主讨论的空气大大发扬,文艺的真实性和政治性问题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并进行了初步的、有益的讨论。但是,究竟什么是文艺的真实性,什么是文艺的政治性,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文艺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本文想针对当前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向来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尖锐对立。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同马克思主义唱反调。本文就人与文学问题剖析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究竟宣扬些什么观点。 1 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开宗明义强调“人”、“人的主体性”,因此有必要先弄清楚他所说的“人”,“主体”或“主体性”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是人学”又是什么解释? 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一文中,刘再复讥讽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人”的观念是“忘记了社会是‘人的社会’,即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是“见  相似文献   

16.
武汉大学中文系受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委托,于1984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武汉召开了全国性的文艺创作规律学术讨论会。著名老作家姚雪垠同志从北京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写道:“你们召开的会议,十分有意义,必将会对目前文艺创作的新形势起推动作用。”大会收到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专著一部。会上对文艺创作规律,特别是对文艺创作方法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到会的同志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将代表们的发言和论文观点简述如下: 一、关于文艺创作规律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文艺创作规律,是指文艺创作过程中普遍现象的本质联系。要正确地认识创作规律,必须把整个创作过程中各个规律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一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学的哲学”杂志1958年7月号发表的约考伯森的评论,对本书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评论开头说:作者虽对四五个主要宇宙模型学说给我们作了异常清楚的概括叙述,但主旨倒不是要我们考虑“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或者“有没有物质创造?”这类问题,而是要我们考虑这些问题的正确意义。譬如说,我们用“宇宙”这个名词时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及我们究竟能给“物质创造”这个术语什么精确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新:一个需要突破的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对中国教育来说 ,创新谈不上是一种新思想 ,却是一个新课题。在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 ,究竟有无必要提出“创新教育”这一概念 ?就基础教育而言 ,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 ?实施“创新教育” ,重点应抓些什么 ?本文对这 3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信息反馈原理,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下简称“三论”)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中一个重要基本观点,它在电化教学过程系统中究竟如何体现,这是当前我国电化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研究探索有了什么进展的话,那么,必将对电化教育深入开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一、电教过程系统中的信息反馈“三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先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一出现,就很快渗透到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美学的研究蓬勃兴盛,曾经被人们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美学之“谜”逐渐被解开,美的神秘感被打破了。然而,作为美的对立面的“丑”究竟是什么?丑的本质是怎样的?丑的形态包括哪些?它们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它们在各门艺术种类中是如何表现的等诸问题,依然是一个理论之“谜”。目前,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对丑的研究工作做得是很不够的。在我们有限的范围内所见到的寥寥几文,大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