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乡村社会林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主导型乡村社会林业的发展 ,需要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 ,解决乡村社会林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引导、市场体系的建设与管理、科技示范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林业活动的风险 ,实现乡村社会林业的收益 ,从而有力地促进乡村社会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林业与人的发展本质上是统一的过程。乡村居民是推动乡村林业及乡村社会发展的主体。本文从乡村居民与乡村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乡村居民林业生产观念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乡村林业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 ,刚刚摆脱贫困的山区居民对通过发展林业提高家庭收入持积极态度 ,影响村民林业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权属问题和税收政策。稳定林业政策和改变村民观念是获得乡村林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促进山区劳动力的流动对山区的分工分业和村民观念的现代化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情感能力对促进乡村幼儿园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及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研究招募82名乡村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干预组(N=40)实施为期六周的线上正念干预课程,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考察干预效果。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幼儿园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和职业倦怠的测试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线上正念干预课程显著提高了干预组幼儿园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并且职业倦怠水平显著下降。此外,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正念干预能够有效促进乡村幼儿园教师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理解与共情以及负责任地决策等方面的发展。本研究证实基于正念的线上课程是培育乡村幼儿园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和减缓职业倦怠经济而有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可借助“互联网+教育”模式,为乡村幼儿园教师提供线上心理健康培育资源和教练指导;合理设计线上正念干预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以促进其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的“公共物品特性”、乡村旅游的“外部性”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市场的不完善需要政府行为的干预与扶持。文章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和成熟阶段对政府行为进行了界定,并从发挥政府营销的作用、实施形象导向型乡村旅游规划、提供基础设施、人才与资金支持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提出了实施措施,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提供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在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在目前,乡村旅游毫不例外地属于政府干预领域.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自发、支出、财政刺激等政策工具体现其意图.在欧盟LEADER项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多中心治理理论,打开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新视角,并与乡村文化治理具有高度契合性。当前,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着基层政府“行政主导”模式突出、社会组织和农民参与性不强、专业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指导下,提出基层政府应搭建乡村文化治理的整体性框架;社会组织则对接政府扶持,协调乡村文化治理;农民应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治理;企业竞争性参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通过多方参与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破除乡村文化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7.
林业是构筑北京市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绿色发展的根基。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新形势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要求。基于北京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和391份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府支撑、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态势、经济动能、资源禀赋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经济动能和资源禀赋的中介效应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政府支撑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没有显著直接正向作用,而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态势、经济动能、资源禀赋均有助于直接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且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政府支撑、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态势均能通过经济动能、资源禀赋间接驱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社区以空间格局、经济关联、公共权力结构的系统性改造,来回应乡村社会贫困化和离散化两大难题。从实践运行机制看,它表现为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的综合作用,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在规划变迁阶段,国家力量和制度供给起主导作用,"规模经济、土地增值、公共服务、城乡一体"是外生性权威秩序生成机制,发展道路是预先设计和清晰可见的;在文化内部整合阶段,社区自组织力量和内聚重建起主导作用,"利益诉求、集体经济、精神需求、公共生活"是内生性权威秩序生成机制,发展道路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虽然政府干预有助于打破乡村发展困境,但由于国家力量的时限和效度,外生性权威秩序具有不稳定性。社区自组织力量只有在充分认识政府干预所创造的有利的发展要素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新型农村社区两阶段权威秩序转换,才能保障社区平稳运行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培训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层面,基层乡村政权的角色和职能理念转变,促使政府将农民培训作为乡村发展的服务方式;在乡村的社会转型层面,村庄的发展以及村庄日常生活基本投入时间的变化,需要农民培训的积极实践干预;而农民由无意识生存性人格向有意识生存性人格转变时,也需要农民培训为他们提供个体发展的空间和人格再社会化的机会。它是政府、乡村以及农民个体在社会变迁情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数字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策略选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城乡数字鸿沟、社会参与度低、数据融合性差等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理清数字乡村和社会质量理论多维契合性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数字乡村治理提升社会质量遵循着增加农民收入、美化乡村环境、营造乡风文明、维护乡村秩序的实践逻辑,凸显了坚持村民主体、倡导需求导向、保障共同参与、实现权责对等的优势特点。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的融合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还存在着社会经济保障不足、政府绩效导向、短期碎片创新和传统乡村管理排他性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未来数字乡村治理需不断推动社会经济保障、增强社会凝聚信任、构建社会包容机制、完善社会主体赋权,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枯竭,林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生态、社会矛盾。本文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和制度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对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政府行政制度、城市管理职能、产业制度、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构建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林业参与性中的若干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林业是参与性林业.它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林业活动实践中,不同的参与者会在以下诸方面出现矛盾:在社会林业资源和活动成果权属上的矛盾;对社会林业目标期望的矛盾;参与的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矛盾;在社会林业中参与角色的矛盾;社区参与者的依赖和自我发展的矛盾;乡土技术和新科技应用的矛盾.矛盾协调和解决的过程,就是社会林业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公共财政:林业可持续发展可靠而稳定的保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历史考察,林业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资金支持。由于转型前的财政体制属于计划经济模式,致使具有显著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的林业,难以得到可靠而稳定的国家资金支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公共财政呼之欲出。它的建立,将会使包括林业生态、社会效益的公共性支出比例迅速上升,也会使林业在财政预算中具有独立地位,使林业发展的需要通过部门预算体现得更为明确,同时也可以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林业的支持,根本解决林业发展的资金需要问题,并保证国家资金支持的可靠性、稳定性。但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并非朝夕之事。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财政支付能力与林业发展需求仍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考虑客观现实,明确阶段性改革与发展任务,稳步推进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城市中的一些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城市林业的内涵和功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剖析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林业规划,行政部门之间需要协调配合,加强人们对城市林业的认识,增加对城市林业的投入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推动我国商品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 ,但也不能忽视商品林业的发展。只有将商品林业建好做大 ,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等基础性原材料的需求 ,从根本上缓解其对生态建设的巨大压力。该文针对商品林业建设提出取消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制度 ,落实产权 ,放开商品林经营 ;推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开放林地市场 ;改革价格与税费制度 ,减轻森林经营者的负担 ;提高林业补贴 ,加大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的贷款 ,拓展商品林业对外融资渠道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全方位吸引社会资本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大、中型工业用材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 ;推进森林产品认证制度 ,实现商品林可持续经营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商品林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 ;长期稳定林业政策 ,增加林业政策透明度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等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6.
建立生态示范区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林业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生态示范区建设实践中,应按照森林主导作用的不同,把林业划分为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经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和林业二次交易流转机制,提高林业的效益,调动生态示范区的人们合理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从而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使我国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以来我国林业政策演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以推动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林业政策的演变背后,是党和政府对林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林业政策逐渐由应急性、临时性向系统性、整体性转变,其科学性、针对性、前瞻性逐步增强。同时,林业政策的制订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今后制订林业政策,必须要严格遵循林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审慎处理好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安徽省宁国市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并结合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合经济作组织作为林业市场化的制度需求,在提高林农收益、保障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林地流转不足等原因,使得需求意愿和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因此,政府应适当加强扶持的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各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工作正逐渐得以加强。在我国,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的主体。监管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保证政府资金的合理利用,发挥其最佳效益,成为政府加大投资之后急需考虑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金的违规应用、工程设计粗糙等。因此,加强政府投资林业生态工程监管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投资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后评价机制对解决监管问题的作用,并对如何尽快引入后评价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