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文本为切入点,从爱情与革命、爱情与理想、爱情与人性三方面阐述了1980年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爱情与革命"回到了上世纪40、50年代的革命爱情故事的叙事模式;"爱情与理想"是"爱情与革命"的另一个版本,按照美好的社会理想来选择爱情;"爱情与人性"借爱情故事表达对历史理性、现代文明、欲望的认同与困惑。爱情不再承载意识形态之后,它的审美魅力也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2.
流行爱情歌曲的演变是意识形态的缩影。分析不同年代流行爱情歌曲中的意识形态倾向,比较不同年代歌曲中承载的隐性意识形态因素,可以揭示歌词内容与特定时期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百花文学"的研究不能仅仅是文本解读,要回到50年代的历史场域,探寻"百花文学"爱情叙事中存在的矛盾与尴尬."百花文学"表现的爱情观是50年代新中国爱情观念建构的一个重要部分.50年代的中国需要一种新的爱情观念,"百花文学"对社会主义爱情欲拒还迎的态度,注定了它尴尬的历史命运.在当今建构和谐文化的共识下,需要对历史进行必要的反思,进入作品和时代内部清理它们的复杂关系,拨开重重迷雾,廓清50年代的政治化的爱情观,重新认识"百花时代"的文学,也能对当今文坛提供一定的警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大量的青年作家试图在小说中探索爱情与自由的新关系,这其中存在着不同趋向:一方面,大量作家抒写了为爱情而战的决心,无论是追寻恋爱的自由还是追寻自由的恋爱,总之都是把爱情与自由同构;另一方面,也有些作家开始探讨自由对爱情的破坏,或爱情对自由的束缚。文章阐述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表现出的这几种趋向,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都市小说表现出理想爱情的沦落。从新写实小说的爱与世俗的妥协,到新生代小说对欲望的张扬,再到新人类小说的身体写作,90年代都市小说所表达的情爱有一种不断向世俗下滑的轨迹。而如何在欲望对道德的冲击和颠覆中找寻爱情提升人自身精神高度的力量,重建对于爱情的认同和想象方式,也许是我们无法漠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50年代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都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 ,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是对当时“革命 +恋爱”小说模式的反拨。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 ,她们的思想和创作都无法避开“为政治服务”的套路 ,爱情则成了神话 ,而且一旦背离了革命 ,将必然走向崩溃 ;只有依附于革命 ,爱情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爱情书写突破了重重的禁区,其中“爱情理想”因承栽着伦理道德、人生理想等诸多内容而具有了更为深沉的意蕴。80年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致使文学与其他非文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其中,文学主流话语对“爱情理想”的影响尤为突出,也因此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把梁祝故事称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值得推敲:首先,文学艺术成果是不能搞排名顺序的;其次,假如可排顺序,论产生年代、进入文献时间、成熟定型年代等划分,梁祝故事都排不上第一;第三,对梁祝故事从唐代和明代的记述,到当今的川剧《柳荫记》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都没有怎样表现出梁祝二人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故此,说梁祝故事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永恒的艺术主题。在20世纪50年代主流话语下,“爱情”这一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是那么艰难而又耐人寻味。爱情题材短篇小说既大胆地突破了当时的题材禁区,又以独特的视角对现实生活和文学自身的审美进行了干预,还通过对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张扬与人道主义的呼唤,以期对主体的寻觅与回归。  相似文献   

10.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描写乡土爱情婚姻最深刻的一篇,它讲述的是农村一个荒僻角落里一家母女三人的爱情婚姻故事,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时间跨度30年.本文从民间视野的角度,解读作品中三个女性的爱情命运,剖析中国广大民间女性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困惑和归宿,探究民间女性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内在互动变因,审视乡村妇女自主意识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文化书写的爱情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具体的性别权力结构中书写出大量的现实爱情故事.她们对两性爱情的自觉的主体性书写,构成对传统爱情神话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王安忆多书写女性为爱情而生并在爱情中成熟,近年她转向“红颜薄命”题材,突出这个薄命的个性因素,它与市场经济负面的关系。这一主旨与20年代后期庐隐、丁玲等人的创作有着近似的性质,都是从实感出发而对或脱离现实、或庸俗化的“女性主义”的超越,在当下则具有反诘后现代思潮、紧密关注社会转型期女性命运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给文学带来了又一次繁荣,其中“爱情理想”的书写就是这一转型时期重要的书写类型。本文主要通过文本解读,分析在80年代“爱情理想”书写中知识分子形象背后的文化和精神的演变轨迹,由此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原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发生了一件引起轰动社会的“黄陆事件”,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各报纸争相跟踪报道,成为当时社会热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揭示了当时青年男女在婚姻爱情方面新理念,也昭示那个时代的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是坎坷崎岖的。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与伴侣》2011,(2):8-11
这是一个成名的年代,网络以它无比迅速的传播方式给了一代人绝佳的机会。而这些条件在那些情感还在困惑中的男女手里,又成了绝佳的工具,有人趁机扬名立万,有人借机浑水摸鱼,有人抱着结婚目的迫不及待,有人则借助恶搞趁机赚钱。爱在这里也成了一种载体,人生百态,一起上演,各种各样的爱情表白,爱情应对,爱情相处,这些昙花一现的红人那样彪悍地矗立在各大论坛上,膜拜者众……  相似文献   

17.
2 0世纪前半期关于《红楼梦》的结构主线研究较少而且零散。 5 0年代以后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才逐渐多起来 ,先后提出第四回总纲说、爱情主线说、贾府衰败主线说、盛衰爱情双重主线说、爱情主线盛衰副线说、凤姐宝玉主线说、石头主线说、阴阳五行结构说、两翼对称结构说等 ,异彩纷呈 ,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鸿水 《社区》2008,(35):12-12
如果非要用什么暧昧的语言形容我对于《那一曲军校恋歌》的粗糙理解,想来想去,那就一个字:纯。如果多一个字,就是:很纯。再多一个字,就是相当纯,当然不是木糖醇。嚼木糖醇的人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是不复存在的,而在当今社会,至真至纯的爱情已经近乎绝迹。诚如海岩所说:在一个非常不纯的年代讲述一个纯情的故事,已经变得艰难异常。因为感动早就饱受讥讽,无耻早就正大光明。  相似文献   

19.
戏仿是互文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源文进行戏谑性模仿来实现作者自己的目的。柏拉图的《会饮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礼赞爱情的诗篇,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弗在小说《讨论爱情时,我们说些什么》中通过对《会饮篇》进行结构与主题上的戏仿,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深刻变革带给人们的精神痛苦以及对于寻求真爱的迷惘。  相似文献   

20.
理想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在重实际讲效益和价值多元化的 2 0世纪 90年代 ,理想受到了解构 ,但却从来没有从文学中真正退出 ,只是理想的话语方式变得多元。 90年代文学呈现出理想颠覆与建构的交织 ,90年代的小说在爱情理想、道德理想、英雄理想、宗教理想等方面的书写典型地凸现了这一现象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