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4):197-200
本文从分析《隆中对》的战略战术思想入手 ,结合《三国演义》关于三国历史演变的文学描述的内容 ,使用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工具 ,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营销元素 ,研讨这些营销元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经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杨荣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98-101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十年 ,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 ,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实现其抱负。刘备三顾茅庐时 ,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并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 ,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隆中对》。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 ,然后效法汉高祖刘邦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但《隆中对》战略决策的实现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北伐的失败 ,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 相似文献
3.
朱绍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03-108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提出<隆中对>,为刘备指出发展方向和治国方略.<隆中对>前后可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劝告刘备不要与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争锋;要与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结盟,不要为敌.指出刘备的发展方向是占有荆州和益州.后半部分为刘备指出五点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一)联吴抗曹;(二)跨有荆、益;(三)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四)内修政理;(五)两路出军,一向宛、洛,一出秦川.这五大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受到严重打击,使"跨有荆、益"和"两路出军"的计划落空,吴蜀联盟中断,但诸葛亮在"联吴抗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方面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开发四川、云南、贵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相似文献
4.
黄晓阳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2):74-76
关羽北伐是对《隆中对》思想实践的产物 ,失在时机的选择不当和退却不及。但刘备缺乏权变 ,丧失了对荆益二刘的取代先机 ,蜀汉汉中、东线、关羽三路军队未能统筹策应 ,诸葛亮前期不甚为刘备倚重 ,联盟破裂 ,是关羽北伐毁败的重要原因。随即刘备夷陵战败 ,诸葛亮治国的思想不得已由“跨有荆益”嬗变为渐取陇右、蚕食雍凉、东和孙吴的务实方略 相似文献
5.
于天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8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6.
袁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2):61-62
站在历史(旅游)地理的双重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荆州得失的原因,并回溯到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思想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可以认识其中的原委,这对于当今开发旅游资源,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黄晓阳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2):46-47,73
随着荆州的失落,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强蜀方略的重心凸现出向西部陇石拓土扩军,夺马足粮,割据发展以牵制曹魏的西征而非北伐的发展格局,体现了亮联结益州,南中,汉中,凉州为一体,力求自存后图进取的战略远图,表明蜀汉中后期修正了《隆中对》的筹划,西征是蜀汉自强之兴. 相似文献
8.
赤壁之战之前的备亮关系经过了从"茫然期"到"蜜月期"再到"倚重期"的转化。诸葛亮出山是"毛遂自荐"在前,"三顾茅庐"在后,一开始并没有被刘备重用。经过"隆中对"的君臣长谈,备亮关系开始由"茫然期"向"蜜月期"转变。之后诸葛亮提出夺取荆州的"荆州三策":联合刘琦,夺取襄阳和联合孙权,出使孙吴。刘备把出使孙吴的重任交给了诸葛亮,说明备亮关系已经完成了由"蜜月期"到"倚重期"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薛国中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517-522
东汉末年,荆州这个重要地区,为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所争夺,以至于公元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而最后取得荆州的是孙权。刘备的失败,是由于诸葛亮战略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10.
<隆中对>的初期目标既重视"人谋",又注意到了"不可与之争锋"、"不可图"等客观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隆中对>的最终目标则客观上存在着"跨有荆、益"与"外结孙权"之间和"外结孙权"与"复兴汉室"之间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故<隆中对>最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曹魏之战略优势缀述——从“隆中对”的“扬蜀抑魏”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1):9-17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性描写,使一般读者往往以为曹魏一切都在诸葛亮谋算中,曹操伎俩用尽,仍不免被愚弄得可怜而且可笑.其实,这是被作者瞒蔽了.<三国演义>中真正的强者是曹操,三家中一直居战略优势地位的是魏国.曹操不仅乘汉室之危,移都许昌,抢先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而且后期以至其子曾丕称帝后,也与昊国一样,深明"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之机,动必联吴,持守待变,总能在诸葛亮的进攻面前保持不败的优势,并为后来晋室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在<三国演义>这部有强烈政治倾向性与理想色彩的书中的胜利,由此可以更加深悟小说创作与生活之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沈伯俊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6):79-84
近几年来,关于诸葛亮的评议较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也不少,然轻率之议、轻薄之言也颇多。文章认为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公允的态度,作出有分寸的评析;还要坚持“同情之理解”的精神,尊重历史背景和特定语境。为此,本文就涉及诸葛亮历史人物形象议论较多的三个问题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13.
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该文虽三百余字,但气势壮阔,行文流畅,千百年来人们乐于传诵。通观三国历史,大体上不出诸葛亮在隆中所言,于是人们无不叹服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 相似文献
14.
朱维权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
近年来有的同志在评价诸葛亮时,对《隆中对》谈了许多好的意见,读后深受启发。本文拟专对《隆中对》作一简要评述,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冀在对诸葛亮的评价和蜀汉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上稍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2)
【说明】公元二○七年,刘备兵败退至新野,然壮志犹存,不肯就此罢休,仍“欲信大义于天下”。为此,极力搜求人才,经徐庶介绍,曾三顾茅庐,得见诸葛亮。《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见刘备时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诸葛亮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曹操强大,难与为敌;孙权国险民附,人才辈出,政权巩固,“可与援,不可图”;建议刘备先消灭刘表、刘璋两股汉王室地方割据势力,“跨有荆益”二 相似文献
16.
朱式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4)
[题解]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标题是另加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是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三国时,陈寿曾仕蜀,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陈寿因张华的推荐为官,初为佐著作郎,继为著作郎。时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有专门的记载。《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书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 相似文献
17.
梅铮铮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6):17-22
陈寿《三国志》中因没有记载诸葛亮的《梁父吟》辞,由此引来近千年争议。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梁父吟》,实与汉魏时期传承汉代乐府关系密切,而记载于唐人书中的辞也是不容置疑的。汉魏文人好借乐府旧题改制新诗,乃一时之风气,且他们的乐府诗中,又往往透出悲凉的感情。这是历史现实所为,还与当时人叹息人生易逝,生命短暂情感一致。诸葛亮好为此悲凉之辞,乃时风影响,反映出他珍惜生命的思想,向外传达出励志有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19.
王廷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隆中对》新考王廷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被后人称为《隆中对》的文字。时至今日,《隆中对》仍是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然而,很少有人问:《隆中对》所述是真实的吗?笔者认为:刘备、诸葛亮初见时不具备《隆中对》所述谈话的事实基础。《隆中对》的发... 相似文献
20.
杨德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2)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