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2.
时下,人们对于利用“谐音”仿成语的广告有褒有贬,众说不一。其实,如果不是带有“一概否定”的偏激来评价之,许多成语谐音广告倒确实有其独到的“巧趣”。如台湾某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大陆某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某运动鞋广告:步步为“赢”等,皆因一字之换,而妙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是一种诗书画印全面修养的艺术,“书画同源”并不仅仅是指画面笔墨结构的“骨法用笔”。而且也包括了题款。“画上题款与跋,书佳而行款得宜,则画亦增色。” 古人对于行款题识颇为考究,书法风格多种多样.或诗或文,或跋或记丰富多彩。有机的把书法、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画面上的同一主题,题款提升了画意,  相似文献   

4.
笔底起风雷     
笔底起风雷●易业勤“笔墨养性,书画怡情”,人到老年有这般雅兴,不失为晚年自娱的一大快事。而“精神不老,笔耕不辍”,却需要一种不懈的追求,需要一种高尚的境界。八旬老人廖清荣,就是一位把生命视为不断开拓进取的旅程而艰难攀登的苦行者。去年,她办了一次个人画...  相似文献   

5.
老韦子 《老年世界》2014,(23):45-45
陶渊明的《饮酒》确实如王国维所说,已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蔡宽夫《诗话》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其闲远自得之意,自若超然之外。而诗境之所以超远、缥缈、空灵,达到无我无物之境界。而陶渊明所追求的这种忘忧忘俗的境界,又常常于醉酒中获得,此诗中“采菊”即暗含一个酒字,况其诗本自出于《饮酒》诗大题下,诗全写酒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称赞,反映了王维的诗里透着浓浓的美学意蕴。他的诗有意无意的透射着结构层次分明的绘画技巧,移步换景。同时他还把诗情画意融合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的意境,把握了诗画共同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二、新奇独特广告语言不同于其他书面语言,它既没有听读的强制性,又没有接受的专一性.因此,在当今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的商品社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广告语言必将掩饰商品的鲜明独特个性,必将使商品失去吸引力和竞争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广告语言只有追求新奇独特,冲破套路,打破常规,才能赢得顾客,收到最佳效果.正如美国广告专家大卫·欧格威所说:“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自己的产品,非要有良好的点子不可,除非你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被黑夜吞噬的船只.”欧格威所说的“点子”,指的就是广告语言的新意.广告以新奇为贵,一句妙而新的广告词常可成为企业的一笔财富.因此,阿拉伯广告语言也在“新奇”上狠下功夫,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的效力.  相似文献   

8.
宋徽宗时,一次画院考试,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试者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都未被主考官看中。被看中并被评为头一名的是一幅没有画庙的画。这幅画是,在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泉边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对照题目,不难看出其含蓄深邃之妙。和尚挑水,令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老了还亲自挑水,令人想到那庙定是座古庙;只见和尚不见庙,又令  相似文献   

9.
张珍 《现代交际》2010,(1):33-33
花鸟画这一中国画的独特画科,它对笔墨的要求极高,有工笔和写意两种表现形式。总的趋向于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笔墨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凭借笔墨结构这一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语言,构成画家的个人风格。中国花鸟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它浸透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怡人性情,美化生活是它的终极目的,因此花鸟画尚意趣,情趣追求是为了让笔墨具有笔外之味,丹青之外,抒发胸臆,畅其神意。  相似文献   

10.
王平 《职业时空》2008,4(3):69-70
诗作为诗人审美思维的载体,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美的解读。亚里斯多德认为“诗人应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因为“他们画出了原型特有的形貌,在求得相似的同时,把肖像画得比人更美”,这种“更美”就是诗人审美思维的凝结。意境,作为中国文艺美学的经典范畴,是中国艺术特别是诗词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它掩映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鲜明地反映出诗人的审美思维方式。当代军旅诗人李文朝的诗词作品中浸染着独特的审美意境。李文朝的诗词艺术以其个性化的审美思维深深地洗涤和振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获得思维之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人间喜剧     
赵春青自画像 1973年生于北京。现任工人日报社美术编辑,原学工业设计,现从事漫画创作,没有惊人之作,画自己喜欢画的作品,其乐融融。 求婚 三男子同时登门求婚,待嫁女子的父亲对他们说:“我只能让女儿嫁给你们当中的一位,你们可以各自说出自己的优越条件。” 男甲:“我有几十万家产。” 男乙:“我有一栋豪宅。” 男丙:“我有一个孩子,正在你女儿的肚子里。” 妙对 某大学中文系某班晚自习,没有老师,几名男同学聚在一起,大谈爱情,感叹不已,得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本班找。就是那么三五个,况且质量又不好。…  相似文献   

12.
肖潇  孙志江 《公关世界》2016,(23):78-83
近来网络上流传一首《一人我饮酒醉》的说唱歌曲,歌词中有"燕嬉,我紫竹林;曲动,我琴声妙;百花,我出芬芳;回首,我曲流觞"之语,现代的说唱曲调配以古风古韵的歌词,颇值得玩味.中国人爱酒,爱诗,也爱水,而把"酒""诗"和"水"(河流)完美结合起来的就是古代诗酒公关文化之雅——"曲水流觞".  相似文献   

13.
张公善 《现代妇女》2010,(8):107-109
《错误》是一首汲取古典诗词营养,意境婉约情韵悠长,且又充满现代情怀的伟大之诗。《错误》之妙在于反衬法的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及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理解这首诗,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个层次便是游子思归与思妇盼归。第二个层次是对两岸团聚统一的企盼。第三个层次便是“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贺苏先生的《香港回归口号》是一首用字极少而感情力度甚大的好诗。其诗如下:“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写香港回归这样重大的题材,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至少是要了解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历史,而且还要有深刻的思想见地与深沉的民族感情。如果铺开来写,写成长歌或词中长调,亦不足以尽意。本诗作者深谙取材布局之妙,先用“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10个字,将香港的回归与国人雪耻的感情直笔铺陈。意不求新,词不求雅,境不求高,乍读之下,使读者觉得不过平平。然后,思接千载之上,笔起千钧之力,以陆游当年死不瞑目的“示儿”…  相似文献   

15.
颜敏  朱璇 《现代交际》2010,(6):62-63
倪瓒多才多艺,诗书画三绝,是个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天真质朴出韵淡雅,尤其是绘画,将诗的神韵、书法的意趣和自己的高逸之情结合得完美无缺,形成他古朴天真的画品,被称为“逸品”。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加上他富有艺术性的独特之“逸气说”,更使他在“元四家”当中品格独立,为后世画人竞相追捧。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的影响。他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6.
间隙之美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间隙之美。城市的楼座与楼座、楼群与楼群间,必须要有适当的间隙,错落开,才美观别致;家庭装饰,有审美情趣的人绝不会让它臃肿繁杂,占尽空间,而会使它简约典雅,别有洞天;国画高手着墨时要有一大片“留白”,画成后或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或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让人感到空灵、通透、俊逸、疏放,产生美的愉悦和心灵震撼;好的书法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间架结构之美,失去了间架结构,也就无所谓书法了。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一生命运颠沛坎坷、贫病交加,但他在诗、书、画等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绘画构图、内容、设色、笔墨、内涵等诸多内容,探析他作品中"悲愤"之情的成因和表现,感慨一代大师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愤世嫉俗的高尚德行。  相似文献   

18.
《公关世界》2016,(20):101-103
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已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已: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已极形似”,为黄庭坚《道臻师画墨竹序》所及;二云王维(摩诘)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被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冬于凤翔发现该画刻于石上所推论;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以白居易《萧悦画竹论》“举头忽看不似画,侧耳静听疑有声”为证;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一说;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张鹄 《老年人》2003,(10):43-44
时下有的诗没有诗味,或诗味不足,我以为症结在于缺乏意境。缺乏意境就不是诗,至少不是好诗。什么是意境?诗歌理论家李元洛在《诗美学》中作过概括:“所谓意境,即诗人主观的美好之‘意’和现实生活鲜明之‘境’在艺术形象中的水乳交融、辩证统一。”是的,意境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美学概念,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是诗美的最高体现。诗歌一旦具有意境,就会有诗味、诗情、诗意、诗魂,使人“骤读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具有无穷的美感力量。例如元祯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品格和精神的重要表征,它以传统的东方美学为主体要求,追求笔墨语言的形式意味以及由此传达的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自我体验.对于形式语言意味的追寻和体验,让中国画艺术变为内求的艺术,主张以宁静致远的无我境界去通灵和体验人的自性之美,画品、人品往往和绘画纠合在一起.在语言与审美体验的结合点上,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外物的和谐统一,尽精微的笔墨语言在此表现的是源自内心体验的超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